淋巴瘤样丘疹病
病因
临床表现
常见于20~40岁的成年人。原发皮损为红色丘疹,直径可达约1cm,可进展为丘疹水疱性、丘疹脓疱性或出血性,数日数周后,表面坏死。典型损害可在8周内自愈。大多数慢性经过,不经治疗,新的损害不断出现,因而不同时期的皮损可同时存在。损害治愈后遗留痘疮样、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性瘢痕。自觉症状轻微,病程3个月~40年。10%~20%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患者,可发展为MF-CD30皮肤T细胞淋巴瘤或Hodgkin病。
诊断价值
1.组织病理:组织学上对本病有诊断价值,真皮呈楔形,斑片状或血管周围浸润,较大损害浸润可占据整个真皮,浸润可累及表皮伴炎症细胞亲表皮性,损害进展时,可发生表皮坏死及糜烂,真皮血管可见纤维蛋白沉积,偶可见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真皮浸润细胞由淋巴细胞,嗜酸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较大的单核细胞构成,可见非典型性大或小的淋巴样细胞,占浸润细胞的50%以上,组织学上损害可分为A型和B型两型。
A型损害含非典型性大细胞,胞浆丰富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如细胞含两个核,则颇似ReedSternberg细胞,B型损害,非典型性细胞较小,核较小,染色深,呈脑回状,类似MF的非典型性细胞,两型损害均可见非典型核丝分裂。
2.免疫组化:大的非典型细胞,呈辅助T细胞表型,非典型性细胞特别是A型细胞ki-1或CD30染色阳性,PCR基因克隆重排见于40%以上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损害。
辅助检查
主要依靠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本病有诊断和分型价值。病理学表现分为A、B、C型。此三型可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或出现于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个别皮损可兼具三型特点。
1、A型(组织细胞型)
真皮内浸润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间变性大细胞混合较多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间变性大细胞不超过浸润细胞的50%,其胞质丰富,类似组织样细胞,有时可见与R-S细胞类似的多核巨细胞,核分裂相常见,亲表皮现象可有可无。
此型少见(少于10%)。表皮常萎缩,真皮内浸润呈楔形或带状,浸润细胞由小至中等大小的多形性淋巴细胞组成,形态不规则,多呈脑回状,深染,有亲表皮性,病理表现类似蕈样肉芽肿,诊断需要结合临床。
此型被认为是淋巴瘤样丘疹病-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交界性。表现为较多形态单一的、CD30+大T细胞浸润,而炎症细胞较少。病理学上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难以区别。
免疫组化:A型和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肿瘤细胞表达CD30,呈簇集或呈大片状分布,大部分瘤细胞呈CD3+、CD4+、CD8-。B型肿瘤细胞仅CD4+,而不表达CD30。PCR基因克隆重排见于40%以上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损害。
诊断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尚无证据证明治疗能防止继发性淋巴瘤的发展。但如患者有症状,可适当治疗。如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PUVA系统性或局部治疗。局部应用卡莫司汀(卡氮芥),可抑制损害而无骨髓抑制。甲氨蝶呤(MTX),可使90%的患者症状显著好转。
预后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