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卵巢小细胞癌

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伴有高钙血症的高度恶性肿。最先由Dickersin在1982年报道。1982~1991年Taraszewi等统计世界文献仅有36例报道。我国报道的很少。卵巢小细胞癌的组织发生至今还是一个谜,因为此种有相对小的细胞及超微结构的上皮性质(桥粒样连接、基膜)。故暂以这种非特异性小细胞癌命,准确的组织有待于病理家的进一步探讨。(一)发病原因 多数作者认为卵......
目录

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多数作者认为卵巢小细胞癌很可能起源于卵巢体腔上皮、生殖细胞和性索间质这三类常见卵巢中的一类。卵巢小细胞癌与这三类肿虽有明显的不同,但也都有相似之处。

在常见上皮性肿分化差的地可有类似卵巢小细胞癌的未分化细胞,但在卵巢小细胞癌未见有向浆液性、黏液性、子宫膜样、移细胞分化的任何迹象。在免疫组化研究面,所有的上皮性肿均对上皮性肿抗原染色阳性,而小细胞癌中也有1/3的肿阳性。

Ulbright等曾认为本由生殖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除其发病年龄类似生殖细胞肿外,还在光镜、电镜下发现细胞外基底膜样物质及细胞玻璃小体,颇似卵黄囊的结构。但据后来Aguirre(1989)等观察,所谓的基底膜样物质可以在多种类型的肿中存在,玻璃样小体染色的强度和性质都与卵黄囊不同。清甲胎蛋白(AFP)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皆阴性。临床上还注意到对生殖细胞敏感的化疗药对无效,北京协和医院一例卵巢小细胞癌曾用前认为对生殖细胞肿疗效很好的PVB案6个疗程,毫无效果,也不支持起源于生殖细胞肿

性索-间质肿的发病年龄分布广,一半见于绝经以后。幼年型颗粒细胞的发病年龄较本还早,平均13岁,44%不到10岁。绝大多数颗粒细胞分泌激素,有女性化作用,可性早熟、不规则阴道绝经后出,不伴有高钙血症;而本激素作用,常伴有高钙血症,两者组织相像,卵巢小细胞癌的细胞可排列成类似颗粒细胞的滤结构,容易混淆。

(二)发病机

1.大体 肿直径在14~20cm,重500~2000g,灰白、灰黄色,实性,结状,切面可见在的小囊腔,可见黏液样变及出、坏死灶。

2.光镜检查 最常见的是弥漫成、卵、梭或不规则上皮样小细胞,细胞浆很少,几乎完全由细胞核组成,核深染,有相对小的核仁核分裂象多。细胞也可排列呈巢状或索状,在多数肿中还可见到滤结构。在25%的肿中有含丰富嗜酸性胞质的大细胞,核呈状,核仁明显,两种细胞可混存在或成群聚集,比例多寡不一。在9%的肿中有一些富含黏液的细胞。

诊断

1.高钙血症 1982年Diekersin等收集的11例病人均具有高钙血症,以后报道的病例约有2/3高钙血症[清钙值2.94~4.49mmol/L(11.8~18.0mg/dl)]。清磷值可以正常或低于正常水平。肿切除后钙、磷值短期即恢复正常,随着肿复发和转移又复异常。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值正常。钙和磷可以作为监测肿活动的可靠指标。清AFP及HCG皆阴性。

2.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胀腹痛、下包块、腹水等,并无特异性。绝大多数肿发生在单侧卵巢,两侧的发生率几乎相等(Kathleen,1988)。腹膜为最好发生转移的部位,可有盆、淋巴结转移及胸膜等远处转移。

单侧附件包块的年轻妇女并有高钙血症,若无高钙血症或未发现高钙血症则很难在术前得到明确诊断。除甲状旁腺、的疾患、卵巢无性细胞外要高度怀疑此,虽然少数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恶性脂质细胞等也可并有高钙血症,但年龄较大。

检查

组化及免疫组化检查:Grimelius法染色细胞浆未见嗜银颗粒,网状纤维染色在一些肿中显示纤维围绕着较大的细胞巢,而在另一些肿中显示纤维伸入细胞间,不规则、不完全地围绕着单个细胞。Ulbright等6例甲胎蛋白(AFP)免疫组化均阴性。Aguirre等15例对3种细胞角蛋白(AE-1/AE-3、902、CAM 5.2)分有6,12,15例阳性,上皮性肿抗原(EMA)5例阳性,波状蛋白(vimentin)8例阳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0例阳性。这些免疫组化结果未能揭示小细胞癌的组织起源,无特异性发现。

电镜检查:小细胞的直径为6.3~15.0µm[平均(10.9±1.8)µm]。一些大细胞直径为12.5~23.8µm[平均(15.5±3.5)µm]。细胞团外围有断续的基膜(basal lamina),细胞间为桥粒样连接(desmosomelike junction),细胞核相对比较大,有丰富的常染色质及少量在的斑块状异染色质。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是细胞浆含有丰富的由粗面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扩张成的池和大囊,其充满轻至中度电子密度的细颗粒。RER池或囊多数直径在0.4~2.4µm,少数可达10~12µm,细胞核被其扭、移位。在高钙血症或无高钙血症的肿中,RER池和囊在态上、数量上无不同,在复发和转移中都可见。此特点在用甲醛乙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普通标本中,常也能很清楚地辨出来。其他细胞浆成分有丰富的多核糖体线粒体及少量高尔基复体。一些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滴、溶酶体等,一些细胞的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Mcmahon,1988),个有少量类神经分泌的致密颗粒(Fortune,1986)。在一些比较大的细胞中,游离核糖体、RER囊多些,未辨出与小细胞不同的成分。

疾病混淆

组织上容易与本混淆的有颗粒细胞、转移性小细胞癌及恶性淋巴

1.颗粒细胞 细胞较本大,有核沟,有明显的纤维样及卵样成分。在Aguirre对颗粒细胞和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对比中,EMA前者全为阴性,后者阳性率为1/3;vementin前者全为阳性,后者阳性率为1/2。本超微结构中独特的RER大囊,亦有助于二者的鉴。由于卵巢小细胞癌与颗粒细胞病理的鉴诊断上有一定难度,下列临床及病理的鉴诊断要点以资参考。

2.转移性小细胞癌 宫颈、子宫膜小细胞癌的组织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光镜下细胞浆存在嗜银颗粒,电镜下超微结构中存在胞质突起、带膜的致密颗粒(神经分泌颗粒),被称为神经分泌肿(APUD)肿)(Ibrahim,1984;Kunlar,1984;Young,1985;Gersell,1988)。而在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除在个中有少量致密颗粒外,未发现有神经分泌肿的特征。

3.恶性淋巴 淋巴细胞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均不同于本

如何预防

高危人群:

(一) 遗传因素:20%-25% 的卵巢癌有家族史,母亲或姐妹患卵巢癌的妇女其发生卵巢癌的危险性比无类似病史的妇女高18倍。

(二) 济情况: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高级阶层及职业妇女多见,而济地位低下的妇女少见。

(三) 生育史:不孕妇女易患卵巢癌,随着娃振次数的增多,患卵巢癌的危险性逐渐降低。国外曾有专家报道:未生育妇女患卵巢癌的危险性高于生育4次或4次以上妇女的4倍,其要原因为娃振期卵巢不排卵卵巢有保护作用。

(四) 分泌因素 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的妇女,服用时间越长,对卵巢的保护作用越大,停服避孕药后仍有保护作用,这是由于停止排卵,减少了卵巢上皮的损伤使卵巢癌的发生减少。

(五) 环境因素:卵巢癌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最高,是发展中国家的3-5倍,发展中国家的妇女移居至发达国家后卵巢癌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这可能和工业化的环境有

预后:本病高度恶性,预后极差。尽管初次手术时2/3的患者为临床Ⅰ期,但其病情发展迅速。Taraszewski(1991)曾统计患者术后平均存活时间仅为18个月;Young曾报道其平均5年生存率仅为10%,即使是Ⅰa期患者,亦仅为30%。Seedman(1995)报道20例卵巢小细胞癌存活2年者仅18%。但也有病程已届晚期,手术及化疗后长期存活者。Tewari等(1997)报道1例卵巢小细胞癌Ⅲc期患者手术及顺铂等联化疗后,已无生存达5年者;Powell等(1998)亦报道1例21岁卵巢小细胞癌Ⅲc期患者作患侧附件切除及体减灭术,保留子宫及对侧附件,术后予以积极的联化疗,患者无生存已2年以上。

注意事项

预防: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定期随访。

术前准备: 术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包括患者周身情况的改善,麻醉的选择,器械与有用药以及应急措施等。手术的式,范围以及具体操作。

手术治疗:对本的治疗包括手术、放射和化治疗。以手术为,手术范围一般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少数病人作了腹膜后盆腔淋巴结切除,晚期病人细胞减灭术,术后以盆、腔放射治疗或化治疗。

化疗:化疗案有PAC[顺铂多柔比星(阿霉素)、环磷酰胺],VAC(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PVB(顺铂、长春新碱、平阳霉素)、VP-16+P[依托泊苷(鬼臼乙又甙)+顺铂]。BEP[依托泊苷(足乙甙)、博莱霉素、顺铂]。

近年来文献报道,以BEP等治疗恶性生殖细胞肿的化疗案治疗小细胞的疗效较好。无论手术、放疗、化疗或联治疗,治疗效果大都不理想,早期病例也不例外。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组化及免疫组化检查:Grimelius 法染色细胞浆未见嗜银颗粒,网状纤维染色在一些肿中显示纤维围绕着较大的细胞巢,而在另一些肿中显示纤维伸入细胞间,不规则、不完全地围绕着单个细胞。Ulbright 等6 例甲胎蛋白(AFP)免疫组化均阴性。Aguirre 等15 例对3 种细胞角蛋白(AE-1/AE-3、902、CAM 5.2)分有6,12,15 例阳性,上皮性肿抗原(EMA)5 例阳性,波状蛋白(vimentin)8 例阳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0 例阳性。这些免疫组化结果未能揭示小细胞癌的组织起源,无特异性发现。

其他助检查:电镜检查:小细胞的直径为6.3~15.0μm[平均(10.9±1.8)μm]。一些大细胞直径为12.5~23.8μm[平均(15.5±3.5)μm]。细胞团外围有断续的基膜(basal lamina) , 细胞间为桥粒样连接(desmosomelikejunction),细胞核相对比较大,有丰富的常染色质及少量在的斑块状异染色质。最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是细胞浆含有丰富的由粗面质网(roughendoplasmic reticulum)扩张成的池和大囊,其充满轻至中度电子密度的细颗粒。RER 池或囊多数直径在0.4~2.4μm,少数可达10~12μm,细胞核被其扭、移位。在高钙血症或无高钙血症的肿中,RER 池和囊在态上、数量上无不同,在复发和转移中都可见。此特点在用甲醛乙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普通标本中,常也能很清楚地辨出来。其他细胞浆成分有丰富的多核糖体线粒体及少量高尔基复体。一些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脂滴、溶酶体等,一些细胞的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Mcmahon,1988),个有少量类神经分泌的致密颗粒(Fortune,1986)。在一些比较大的细胞中,游离核糖体、RER 囊多些,未辨出与小细胞不同的成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九味熄风颗粒

下一篇 强力定眩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