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胆囊癌

胆囊恶性肿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巨细胞腺癌等。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右上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贫血等。中文老年人胆囊癌 英文:senilecarcinomaofgallbladder :老年......
目录

名称

中文老年人胆囊

英文:senilecarcinomaofgallbladder

 :老年胆囊

治疗法:手术,放疗 化疗 cls生物免疫治疗

概述

胆囊恶性肿胆囊癌(carcinomaofthe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巨细胞腺癌等。因后者均属少见,故本章要讨论原发性胆囊癌。女性较男性多2~4倍。多见于50~70岁。

流行病学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系恶性肿,占消化道恶性肿的第5或第6位;占尸检恶性肿的4%~5%;在所有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癌占1%~5%;在系恶性肿手术中胆囊癌占24.8%~72.4%。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不同地区和人种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在日本、中南美洲和一些东欧国家发病率较高在美国印第安人发病率是当地白人的6~10倍。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癌发病率亦明显上升,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其中55岁以上者占65.9%。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2~3,其中孕妇,产妇及肥胖妇女发病率最高

病因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胆汁淤积、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的致癌因子、良性肿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据。前一般认为本病鶒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

症状

症状

①年龄多发生于围绝经期的妇女。35岁以上者多发卵巢上皮性癌,而35岁以下者多发生生殖细胞类恶性肿

②疼痛。恶性卵巢可能由于卉酌变化,如出、坏死、迅速增长而起相当程度的持续性胀痛。在检查时发现其局部有压痛。

月经不调。不规则子宫绝经后出胆囊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消瘦。晚期呈消瘦

体征

①双侧下肿块。恶性卵巢双侧生长者占75 %,而良性卵巢双侧者仅占15%。

②肿块固定为卵巢恶性肿的特点之一。胆囊癌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腹水。虽然良性卵巢纤维乳头状囊腺瘤亦可并发腹水,但恶性卵巢腹水者较多,且由于恶性肿细胞穿出壁或已转移至腹膜者(检观察或镜检),腹水多呈性。

恶病质病程拖延较久者,由于长期消耗,食欲不振而表现出消瘦、乏力、倦怠等恶病质症状

发病机制

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胆囊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可直接播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管、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壁;者不到1/5 ;

实验室检查

1.功能试验 红素升高,早期以直接红素为,晚期间接红素亦升高。清转氨酶升高(要为ALT),与黄疸不成比例,在黄疸明显时,ALT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乳酸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5’-核苷酸酶(5’-NT),显著升高。

2.肿标志物 清或胆汁中癌抗原(CEA)及清CA19-9和CA50测定值在胆囊癌中可升高,亦有助于诊断有报道胆囊癌组CA19-9为153U/ml胆石组为67U/ml(P<0.0001),可作为鉴诊断参考依据。

3.癌基因及癌基因产物检测:癌基因ras和c-erbB-2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分为60%和50%。部分胆囊腺瘤可见ras弱阳性表达而C-erbB-2阳性反应仅限于癌细胞。而癌旁黏膜及胆囊腺瘤未见阳性表达;P53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0%~65.5%,P53蛋白表达常伴有胆囊癌高增殖状态bcl-2基因产物在胆囊癌中表达率为54%,故多基因表达的同步检测对胆囊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此外NDPK/nm23在胆囊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组织(P<0.05),且与癌组织局部浸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P<0.05),对鉴诊断及预后估计也有一定价值。

4.细胞凋亡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达40%,分化差的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高于高分化胆囊癌,表明细胞凋亡在胆囊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胆囊癌预后指标。

其它辅助检查

1.B型超声 鶒是胆囊癌诊断的首选法B超对胆囊癌诊断阳性率达60%~80%通常胆囊癌超声图像有壁增厚型、隆起型混型实块型4种表现。早期当胆囊失去正常态;胆囊壁局限增厚,表面不平;胆囊壁可见局限性实质性回声团块;部有低阻抗频谱时,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同时,B超还可发现外转移灶。门部管梗阻、管扩张门部淋巴结肿大等重要征象。此外,在超声导下作胆囊直接穿刺造影有助于明确胆囊不显影的原因。针对增厚的囊壁或肿块先作吸细胞检查,然后吸取胆囊胆汁做细胞检查及生化检查更有助诊断

2.CT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65%~90%。可定位定性表现胆囊壁不规则结状增厚或均匀增厚;囊腔组织块影;腔有单发或多发小结改变;常伴胆囊结石或囊壁钙化。依上述表现CT将胆囊癌分为囊壁肥厚型(又称炎症型,占25%)肿块型(占50%),结型(占25%)3种类型上述各型都可出现管梗阻和转移

3.MRI 诊断率相似于B超、CT。胆囊癌的MRI检查多采用自旋回波对胆囊癌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肿块型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象为高或稍高信号;浸润型T1加权像为稍低或肯定的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不均匀稍高或肯定高的信号。MRI对肿侵犯管和各种扩式较CT为佳。磁共振道造影‘MRC’图像上正常胆囊影不显示而见局部肿块。

4.逆管造影(ERCP)和穿刺道造影(PTC)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50%~70%左右,可显示胆囊管病变胆囊充盈缺损或不显影,门部或总管移位或狭窄等。

5.腔镜或超声腔镜(IVS) 腔镜下可观察到胆囊肿大变,囊壁肥厚混浊或外观呈灰白色肿块或胆囊表面呈结状凹凸不平有异常走如在腔镜直视下直接胆囊造影,活检或胆汁细胞检查则可确诊超声波腔镜(IUS)具有高分辨力还可以在胆囊向进检查,更清楚地观察胆囊各层结构,且对体表超声不能探及的小隆起病变也能做出诊断。

6.动脉造影 诊断率为70%~80%可见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均,中断,扭或有新生肿管7.X线检查 胆囊造影与静管造影可显示胆囊态和大小,以推测有无梗阻性胆囊管扩张同时了解胆囊管是否有充盈缺损及受压但85%以上不显影,诊断价值较小 >核苷酸酶 >CA19-9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酮酸激酶 >乳酸氢酶 >儿茶酚胺 >癌抗原 >直接红素 >碱性磷酸酶 >间接红素 临床表现: 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右上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贫血等 并发症: 并发症有胆囊感染积脓、穿孔,以及脓肿脓肿腺炎肠道出等,也可与附近肠道成瘘管。

诊断

实时超声为非侵入性检查法,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胆囊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诊断率50%~90%,应作为首选。超声镜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及其浸润深度和肝脏道的浸润情况都有一定价值穿道造影(PTC)逆管造影(ERCP)、CT及MRI都有一定诊断价值。进ER-CP及PTC时,可同时收集胆汁做细胞检查。在X线或超声导引穿作直接胆囊造影,成功率分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5%左右。腔镜检查可发现肿,并可活检作出细胞组织诊断。动脉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70%~80%并有可能发现早期癌。其表现为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匀或中断现象。本病应与胆石病、肝癌腺癌、管与壶癌相鉴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癌 多有硬化病史,常在硬化基础上恶变,故有硬化临床表现。缩小,左代偿性大胆囊触不到,脾大。AFP阳性,B超CT、MRI检查可资鉴

2.周围癌 表现为中上腹痛,梗阻性黄疸消瘦胆囊肿大,相似于胆囊癌但本病常不伴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较常见消化道出十二指肠镜检及活检可确诊。

3.总管结石:患者具有突发性寒战、高热,发作性上剧痛黄疸为深浅波动性完全性梗阻性黄疸极少超过1周等特点可与胆囊癌鉴。ERCP、PTC、静道造影诊断率高鶒。

治疗

首选手术切除胆囊及局部淋巴结。如已侵犯一肝脏则需同时作部分切除。如累及两肝脏及有远处转移,则仅能作姑息性手术如广泛侵犯起梗阻者则作、外流或放置支架以减轻黄疸切除后以及无法切除者可进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预后

能否早诊断早治疗直接影响其预后。早期术后5年生存率为60%~80%,10年生存率44%。而晚期癌3年生存率为5%~7%。 预防: 术后应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有望延长病人生命。

防治妙招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能力。补硒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调分泌和新陈代谢,清除体内毒素,对于预防癌症有奇效。但是补硒过量的危害也不小,因此服用含有硒麦的体恒健硒维康,能安全有效补硒,没有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过量,是防治癌症的首选。

护理措施

1.重视饮食的调胆囊癌病人因胆汁排泄不畅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非凡是对脂肪性食物更难消化,病人常表现纳呆、食少、腹胀、大便不调。选择易消化吸收并富有养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食物,多饮水。

2.老人理老年人护理:情绪因素对老年人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及预后都有着重要系。医护人员应勉励病人保持高兴的态,建立克服老年人疾病的信,充分施展机体的潜在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配治疗,进步效果。

3.静卧休息时应保持舒适的卧位,一般以左侧卧位、仰卧位为佳,以防胆囊部位受压。

4.勉励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转移不良情绪,自我调理态,如练气功步、听科普知识,做到动静联

5.密切视察体温、搏、呼吸、压的变更,防止并症的产生。

术后饮食

1、饮食指导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脏等,如果因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囊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消化不良症状大概会持续半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管逐渐扩张,会部分替代胆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症状也就会慢慢缓解。这时饮食也就能逐步过度到正常了。

2、恢复正常饮食。

宜保持低脂肪、低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及油炸食物,更应忌食肥肉、忌饮、以免影响肝脏功能,或造成结石

3、注意理卫生。

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的调机能发生紊乱,影响管代偿功能的恢复。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

常锻炼能帮助机体功能恢复,忌长时间坐卧、活动过少。术后两三个月,可以进步这样的活动,以促进机体的恢复。

5、定期复查

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遇有不适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消炎利的药物,并据不同情况,补充维生素B、C、K等,对保护肝脏、防止出有重要意义。

6、象下降的膳食调理,胆囊癌治疗可造成骨髓再生不良,尤以白球下降最为明显。为有效预防象下降,在化治疗胆囊癌时病人应补充高蛋白质饮食,如牛奶、大豆、瘦肉、猪蹄海参、动物肝脏及红枣、生、核、黑木耳胡萝卜赤小豆等。河蟹、黑鱼牛肉、动物制的胨如驴皮阿胶)、猪皮(肉皮胨)等也有助于提升白球。在化疗期间也可适量增加动物骨髓,如牛、羊、猪的骨髓烫,或用鸡血鸭血鹅血猪血制作的饮食。提高免疫力抑制病情的中药,人参皂苷Rh2、虫草、石斛等。同时也可多吃一些五黑食品,如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桦桃树

下一篇 桦树皮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