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肠类癌

结肠类癌(colic carcinoid)起源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银Kultschitzky细胞,又称嗜银细胞。这种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上皮细胞,在结肠呈弥性分布,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与上腺细胞甚相似,具有嗜铬性,所以类癌又有嗜铬细胞之称。因其肿细胞起源于层,呈巢状排列,在病理上类似癌的态,被称为类癌,为低度恶性肿。本病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结肠较少,约占肠道类癌的6%,结肠类癌......
目录

疾病介绍

(1)组织起源:结肠类癌组织发生,多数者认为来自层的Kulchitsky细胞。Williams和Sandler分法,结肠类癌归属于来源于后肠的亚群。随着结肠类癌报道逐年增多,其发生部位似乎也超出了层上皮的分布部位,加之细胞胞质神经分泌颗粒存在,以及部分细胞能产生具有功能性的5-羟色胺(这种物质与正常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功能无异),因此近期的资料更支持结肠类癌起源于神经层,属神经分泌肿

(2)肉眼态:结肠类癌多位于黏膜深部,呈球扁豆,向肠腔呈结状或息肉状突起,广基无蒂,少数有蒂成。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在1.5cm以下,偶见大于数厘米者。体质较硬,边界清楚,表面有正常黏膜覆盖,少数可出现溃疡成脐凹样外观。切面呈灰黄色白色,界线清楚。部分病例仅表现为黏膜下局限性增厚,或呈广基息肉状向肠腔隆起。结肠类癌可见多发,肿表面覆盖的黏膜一般完好,黏膜溃疡或出较腺癌少见。直肠类癌多发现象少见,其体直径常小于1cm,可活动,大于1cm肿常突入肠腔成蕈状肿物,伴溃疡,偶尔发生肠管狭窄,以结状和息肉状多见。

(3)组织态:结肠癌的细胞态也有分化高低之。典型的类癌分化良好的细胞组成,这种细胞体积较小呈多边,卵或低柱状,胞质量中等,嗜酸性,核或卵,不深染,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少见。核和细胞外均较一致,常排列成巢团状、索带状、腺管状。在1个体中,细胞可以1种排列式出现,也可以上述3种式同时存在。电镜下在细胞胞浆可找到球神经分泌颗粒。这些神经分泌颗粒有1个位于中央或偏位的不同电子密度和态的核,核周围有一界膜包绕,核与界膜之间有不同宽度的空晕。其分泌颗粒的态和大小变异很大,结肠类癌细胞分泌颗粒的直径多在100~300nm。

(4)组织特点:结肠类癌病理组织检测要是嗜银(argyrophil)染色,嗜银染色胞浆可见黑色颗粒。不同部位的类癌对银染反应也有差异,发生于后肠的类癌,细胞胞质颗粒大,且大小一致,部分嗜银染色阳性。直肠类癌的嗜银染色大约有55%为阴性,但也有对嗜银染色呈阳性反应(28%)。

(5)免疫组织特点:最敏感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是嗜铬素(chromogranin),该标记物的阳性表达是除组织态外诊断类癌的最可靠依据。其他标记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角蛋白(cytokeratin)等的阳性表达对诊断类癌均有意义。免疫组化显示90%的中肠类癌为5-羟色胺阳性,90%的后肠类癌多肽阳性。直肠类癌可显示cytokeratin、NSE、chromogranin A和synaptophysin阳性。

结肠类癌性质的确定要依据其生物为,而不是组织态。大多数结肠类癌尽管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但仍具有恶性肿浸润性生长的特性,癌组织浸润破坏局部管道壁,侵及周围组织,侵入淋巴管管,成局部淋巴结甚至远隔器官的转移。液转移常在肝脏成转移灶,其次是。转移率的高低与原发灶大小和原发部位有。原发<1cm、有完整包膜者,转移率为15%,>1cm者,50%以上发生转移,>2cm者几乎都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结肠类癌的转移率最高,达52%~72%,手术时多有局部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直肠类癌的转移率为17%~35%。类癌,尤其是分化较好类癌的转移灶,其生长较其他恶性肿的转移癌缓慢,即使有转移者也能存活数年。因此,大多数类癌病例包括已有转移的病例,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结肠类癌具有多发或多源性肿的特点,发生率为2%~4.5%,但较小肠类癌的25%~35%为低。Kuiper报道,类癌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的发生率为29%~47%,远较其他肿高(5.1%~7%),而并肿半数以上是在肠道。由于并发肿往往较类癌本身有更坏的预后,故存在类癌时,应找其他部位是否有恶性肿存在。

2.病理类型 Williams胚胎发生液供应,将肠道类癌分为:①前肠类癌:包括十二指肠1、2段,腺;②中肠类癌:包括十二指肠3、4段,空回肠阑尾及升结肠;③后肠类癌:包括左半结肠直肠

据癌细胞对银染色反应的差异,将类癌分为亲银性及非亲银性2类,前肠类癌细胞产生多种激素,因其量不多,所以临床上少有症状。中肠类癌细胞要分泌5-羟色胺等,其分泌量超越了肝脏的降解能力,尤其是有转移的时候,常常出现类癌征的症状。后肠的类癌细胞可分泌多种肽类物质,如生长抑素、啡肽、P物质等,少有类癌征的表现。

病理类型将类癌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为低分化类癌,往往提示更多的恶性为,典型类癌的预后明显好于非典型类癌

结肠类癌组织结构可分为4型:

(1)腺样型:癌细胞呈条索样相互而围绕成腺管状或腺状、菊团样、带状等,细胞多呈低柱状。

(2)条索型:癌细胞排列呈实性条索,或呈双细胞条索平排列成飘带样,索带间有较少量的结缔组织间隔,间质反应明显似硬癌。

(3)实性团块型:癌细胞排列呈由大小一致的多边细胞构成的实体巢状团块,巢间由少量含有毛细管的结缔组织分隔。

(4)混型:上述3种类型可任意混

3.转移途径 结肠类癌与其他部位类癌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转移率很高。在结肠发现的类癌,体积较其他部位为大,报告平均为4.9cm直径。部分原因为右半结肠肠腔大,不易早期发现。转移部位以区域淋巴结最多,其次为卵巢。手术时,约60%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绝大多数类癌体积较小时无明显症状,临床上也多在偶尔情况下发现。若肿长到一定大小或生长于特殊部位时,常可起肠道功能紊乱、腹痛或不同程度的梗阻症状阑尾类癌具有阑尾症状,临床多误诊为阑尾炎而手术。直肠类癌结肠类癌可较早的出现便血、黏液便或排便习惯改变。但这些症状均和同部位的大肠腺癌起的症状无明显区。因此临床上正确诊断有一定困难。

2.类癌

结肠类癌除一般和大肠腺癌相似的症状外,少数病例不论其结大小,可发生类癌征。观察和研究有无类癌征,对临床作出术前诊断和确定治疗法有一定帮助。

(1)阵发性皮肤潮红一般发生于胸部以上,如面、颈部、上胸部等。表现为在的界限清楚的皮肤状潮红,一般持续2~5分钟,可自消退,若时间持续较久(如数小时)还会变成紫红色,局部发生水肿跳加快,压下降等。皮肤潮红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劳或进食而诱发,是类癌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腹泻多为稀便或水样泻,每天5~6次,最多可达20~30次,严重者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腹泻常可伴有一时性腹痛,偶尔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有些人腹泻发生于食后或清晨。

(3)纤维组织增生起的症状纤维组织增生常发生于浆膜或膜,如腹膜、右膜(三尖瓣、动脉瓣)、胸膜心包膜以及一些小管的外膜等。由于上述病变,类癌患者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如三尖瓣或动脉杂音,胸痛等。

(4)气喘常伴随腹泻或阵发性皮肤潮红而发生,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和气管平滑痉挛有

肠道类癌征是色氨酸代谢紊乱的结果。正常人只有1%的色氨酸被转化为5-羟色胺,类癌征出现时,患者体可把60%的色氨酸转化为5-羟色胺。

肠道类癌出现类癌征时,往往伴有广泛的局部转移和转移,无转移的肠道类癌一般不类癌征。因为肠道类癌释放的活性物质都要流进入肝脏,被大量存在的单胺氧化酶降解,故不发生类癌征。正常由肠道来的5-羟色胺65%在代谢,33%被组织中的单胺氧化酶灭活,只有极少量5-羟色胺进入大环,所以不致起生理紊乱。类癌转移到肝脏时,类癌分泌的5-羟色胺就可直接进入,流在超负荷情况下不能完全把5-羟色胺灭活,使其进入大环,类癌征发生。由于右5-羟色胺浓度较左高,所以右纤维组织增生较左常见。

诊断

结肠类癌早期无症状,随着肿的进展,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出现。但结肠类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结肠腺癌较难鉴,术前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在诊断结肠疾病时,应考虑结肠类癌存在的可能性,并据需要以X线钡造影检查、B超、结肠镜检查等以帮助诊断。

病理检查,是对类癌重要的诊断法,据肿组织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结肠类癌若有较大表面溃疡成,此时不易与结肠癌区

治疗

要治疗措施仍是外科手术治疗,还可结肠镜治疗、化药物治疗、放射治疗。

预后

1.膳食纤维不可少

患者应注意多吃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等,这些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可刺激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从粪便中带走致癌及有毒物质。

如果发现结肠癌肿向肠腔凸起,而使肠腔变窄时,就要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因为摄入过多的膳食纤维会造成肠梗阻。此时,应给予易消化、细软的半流质食品,如小米粥、浓藕粉汤、大米汤、粥、玉米面粥、蛋羹、豆腐等,这些食品能够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较顺利的通过肠腔,防止肠梗阻的发生。

2.理的脂肪摄入

高脂肪膳食(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促进肠道肿的发生。虽然固醇本身并不致癌,但与胆石酸反应后便可产生促癌作用。所以,结肠患者,不要吃过多的脂肪,每天脂肪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此外,动、植物油比例要适当,在一天的膳食中,食物本身的油脂量,加上烹调中用油量,每日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有的人对于动物脂肪的控制很严格,常以植物油为,甚至不吃动物油,这样会造成体过氧化物过多。所以,结肠癌患者术后应注意油脂的理摄入。

3.选择适的牛奶

牛奶中含有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维生素A能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及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刺激人体抗肿的免疫系统;维生素C能抑制源性亚硝胺的成,并抑制致癌化物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影响;钙能改变结肠黏膜的增殖,降低结肠癌的发生。但是,牛奶中所含的脂肪却具有致癌作用,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为牛奶的4倍,故常牛奶可降低患口腔结肠膀胱、乳腺、宫颈癌的危险性,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因此,术后的结肠癌患者更适于饮用牛奶。但对于正常人,适当饮用全脂牛奶对身体并无明显不良影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健胃愈疡片

下一篇 荆花胃康胶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