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角化棘皮瘤

角化棘皮(keratoacanthoma)本病l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溃疡(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报告1950年以后才将单发性角化棘皮定为独立病,并从临床上和组织上与其类似的鳞状细胞癌角化棘皮(keratoacanthoma)又称皮脂软或假癌性软,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变。多见于男性,中......
目录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是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角化棘皮的发生发展也与遗传因素有

长期日光损伤

由于本病始于曝光区,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认为角化棘皮系继发于长期日光损伤。

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如焦油,沥青,足草脂也可能与角化棘皮的发生有

病毒感染

在一些损害中发现HPV型25,因此亦有角化棘皮与病毒感染有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不少人据免疫组化研究P53肿蛋白表达的检测与文献上鳞状细胞癌的报告相同,从而认为角化棘皮为一种退鳞状细胞癌亚类,角化棘皮中的炎症细胞浸润大多为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与鳞状细胞癌的炎症浸润细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联。

病理表现为:

1.早期

可见表皮凹陷呈样,其中充满角质,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规则地向真皮延伸,这些表皮突与周围的间质分界不清,并含有不典型细胞和许多核分裂相,在真皮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2.发育成熟期

病变中部位可见大而不规则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满角质,两侧表皮状或拱壁状伸展于凹陷处两侧,基底部表皮呈不规则性增生,并可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较早期病变为轻。

3.消退期

表皮增生停止,表皮凹陷逐渐变平,角质消失,基底部大多数细胞发生角化。

症状

可分4型即单发性、多发性、发疹性和边缘离角化棘皮

1.单发性角化棘皮(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皮损迅速增长,在3~8周从1mm的斑疹丘疹可发展到25mm大小半球、皮肤色结。结表面可见平滑的中央充以角栓。皮损光滑发亮与周围界限清楚,表面可见毛细管走。非典型角化棘皮常见,有些类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另一些则呈结增殖性外观,样凹陷。巨大角化棘皮指直径大于2cm,常侵犯和眼睑。甲下角化棘皮罕见,有触痛,呈破坏性状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损伤,甲下损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起其下破坏。在放射线下其特点为新月状溶性缺损不伴发硬化症或膜反应。单发性角化棘皮好发于曝光区,如面中部手部,其他如部、大腿部、阴茎和头部亦可受累。女性手部损害较少小腿部损害常见口腔黏膜罕见。多见于中老年,男较少见本病有趣的特点为迅速增长约需2~6周,继之在2~6周保持稳定,最后在2~6周后自消退,遗留轻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损害需6个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据估计约5%的损害可复发。

2.多发性角化棘皮(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此划角化棘皮痛常称为Ferguson Smith型多发性自愈性角化棘皮,临床上和组织上与孤立性皮损相同。皮损数不等,通常为3~10个局限于某一部位本病好发于面、躯干和阴部。多见于青年男性。

另一型家族性泛发性角化棘皮已被报告,称Ferguson Smith型自愈性鳞状上皮(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处在于剧烈瘙痒,持续多年,易误诊为痒疹

3.发疹性角化棘皮(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 此型角化棘皮的特点为泛发性状皮肤色丘疹性发疹,直径2~7mm。皮疹数多,但掌不受累。口腔黏膜可被累及。有些以剧烈瘙痒为特点,可见双侧睑外翻口部狭小。有些损害特是肩部和部的某些损害呈线状排列。本型较其他型角化棘皮免疫抑制发病率较高。已有报告伴发红斑性狼疮、病、麻移植光化疗法烧伤和放射治疗者。夏日病情恶化,再次说明紫外线与本病发病有

4.边缘离角化棘皮(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见,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报告,其特点为皮损进性向周围扩张,同时中央治愈,遗留萎缩。皮损直径5~30cm通常累及手和胫前区。本型与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不同之处在于本型无自愈倾向。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细胞型抗原检测:角化棘皮细胞膜型抗原阳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癌的鉴

其他助检查:

组织病理:本病损害的结构,如细胞特点一样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个损害,至少也要从损害中央包括其一侧,最好两侧切取梭标本。因损害底部的组织变化对区分鳞状细胞癌至为重要 。

各型角化棘皮组织象基本相同早期损害表皮凹陷如样其中充满角质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规则延伸。这些表皮突在许多地与其周围间质分界不清,表皮可见不典型细胞,核丝分裂及角珠。真皮有相当显著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熟时,表皮凹陷扩大如样其中充满了角蛋白,两侧的表皮如拱壁状,其底部表皮可向上与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仍可见某种不典型性细胞。但较早期损害轻,角珠增多其中大都完全角化。的底部界限清楚。

鉴别

本病早期无论在临床表现上还是病理变化上,均与鳞状细胞癌类似,两者间鉴比较困难,但本病发展较鳞癌快,通常无破溃,可以自愈。这些可作为临床鉴要点,典型的角化棘皮细胞膜上含有自由生凝集素,结位可被生凝集素染色,鳞癌细胞膜上虽也含有同样的结位,但因被唾液酸遮盖,故不能被生凝集素染色,这种组化法有助于鉴诊断。此外型抗原可见于角化棘皮细胞,但不见于鳞癌的癌细胞巢或只呈状分布,这对鉴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并发症

已有报告伴发红斑性狼疮、病、麻移植、光化疗法烧伤和放射治疗者。

治疗

(一)治疗  

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  

损害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损害注射,可使损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用足草脂及安息香酊治疗有效。巨大和顽固性皮损,如发疹性,巨大多发性或边缘离角化棘皮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及环磷酰胺治疗。甲下角化棘皮可选用放射疗法。  

(二)预后  

本病可自消退,但需数年。治疗可缩短病程。愈后有瘢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肝达康片

下一篇 健胃消炎颗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