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脊索瘤

(chordoma)是局部的侵袭性或恶性肿,是累及斜坡与骶尾部常见的硬膜外肿。由胚胎残留或异位成,这些肿可以发生于沿中轴的任何部位,但以斜坡嘴侧和骶尾部最常见。索是人类及其他高等椎动物已退化的组织生长虽然缓慢,且很少发生远处转移(晚期可转移),但其局部破坏性很强,因肿继续生长而危害人体,且手术后极易复发,故仍属于恶性肿(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
目录

概述

(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位于椎椎体和椎间盘,罕见累及骶前软组织,大多数起源于椎附近索残留物而不是椎间盘。要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亦发生于其他年龄。两性均可累及,发病率无差异。其生长缓慢,在出现症状前,往往已患病5年以上。50%在骶尾部,35%位于蝶枕部,其他依次为颈、胸、椎部。骶尾部肿,常见于40~70岁年龄组,而蝶枕部肿则常见于儿童。前者由于溶可见骶有破坏,罕见有成现象。如果肿侵犯柱,通常可出现脊髓压迫征,直接浸润,累及腹膜组织。肿足够大时可以造成肠腔狭窄,或侵犯膀胱。肛查可在直肠外扪到肿块,蝶枕部也可侵及鼻咽部等,影响各个颅神经

流行病学

少见,占原发恶性的1%~4%,男性多见。本病于1894年被Ribber命,总的发病率为每年0.2~0.5/10万,约占0.15%,发生在骶管的约占40%,柱其他部位亦可以发生但较少见。本病多发生于婴儿。

病因

是由胚胎残留的组织发展而成,是一种先天性肿。  

索是胚胎期位于中央的中组织,以后成长为都分颅底和柱,其残余的组织即为的来源。好发于柱的两端中线.呈溶性膨胀性破坏。早期肿表面呈分状或结状,肿大小干一,有不完整的包膜,色灰白或灰红。组织中可残留碎性或小粱间隔,软组织钙化,晚期易出、坏死和囊性变,以单发病灶者多见。  

具有向硬外,蛛网膜下腔和神经周围蔓延的特点,可起难以抑制的疼痛。很少恶化转移,即使有,也多在肿发现后多年才转移。一般转移仅见于骶尾部的。曾接受放射治疗者转移发生的机会较大。

发病机制

表现为光滑性结组织白色半透明胶冻状,含大量黏液伴,广泛出时呈暗红色。体边缘常呈分状或结状,表面有一层纤维组织包膜一般不穿破进入邻近脏器。镜下见肿细胞较小,立或多角,胞膜清楚胞质量多红染常见空,空大者可达到一般细胞体积的几十倍,即所谓“大空细胞”。胞核或卵,位于中央。细胞排列成索条状或不规则腺腔样期间为黏液偶见核大深染细胞、多核细胞和核分裂细胞。  

可分为二个类型,即典型和软型骶侵犯后,向前可侵入盆腔,向后可侵入椎管,压迫马尾神经起相应部位神经受损症状

临床表现

疼痛为最早症状,多系由肿扩大侵犯或压迫邻近重要组织器官起。位于骶尾部的肿起尾部疼痛,随后局部出现肿块,并逐渐长大,从皮下隆起,也可向盆腔发展,压迫膀胱直肠起尿失便秘神经痛等症状。位于蝶枕部的肿可压迫视神经及其他神经垂体、脑干等,在后期并可高压。在椎管周围有脊髓受压者,可性疼痛、截瘫小便失等。

发生于柱的最多见于骶尾部,常位于骶尾交界处,患明显膨胀,正常结构消失,呈毛玻璃样阴影,肿呈溶性缺损,有时可穿破皮质向部及盆腔扩展,成边缘清楚的肿性软组织块影,中间可有残余硬化在不成钙化点,局部密度增高,造影检查,可显示直肠膀胱子宫等邻近器官组织受压推移表现。

骶椎以上柱的,累及单个或2~3个邻近的椎体时,质呈溶性破坏,有时可见钙化点。单个椎体损害时,可见或斑点状质稀疏区。

诊断

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的特征性以及影像检查,一般可以做出诊断。患者多为中年人,表现为局部渐增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位在骶尾椎的肿产生各种压迫症状,骶前肿比向生长者明显。X线可见局限性破坏,向一侧膨出肿中不见化和钙化,肛门指诊常在骶触及肿块。  

巨细胞神经纤维都是发生在骶的常见肿,它们有相同的临床症状,X线同是溶性破坏彼此容易混淆,需要鉴。但前两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巨细胞变部位有明显的偏性;神经纤维的破坏围绕神经孔,使之变大消失,病变周围有硬化。其他少见的良性肿,由于症状轻微,X线有各自的影像特征容易鉴

更少见的骶高恶性肿具有病史短,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卧位不起呈强迫体位,病人很快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消瘦贫血发热,X线破坏发展较快,呈溶性或成性,穿刺点在后部正中质破坏严重的部位,阳性率可高达90%,因此术前获得病理组织诊断并不困难。

辅助检查

X线检查:头颅多见于颅底、蝶鞍附近,蝶枕软处及等处。质破坏边界尚清楚,可有碎残留和斑钙化物质沉积。并可有软组织肿块凸入鼻咽腔,一般较大,边缘光滑。肿块突出颅腔时可使钙化松果体移位,偶可高压。颈椎的常位于上颈椎,尤在颈椎和枕骨交界处,多累及椎体、椎弓偶尔也可受到侵犯,软组织肿块,常为突出的早期表现。胸椎较少见。

显微镜检:显示肿组织变化较多,各个病例不同,甚至同一种的不同区域也不同。分化差的组织,细胞排列紧密,体积较小,边缘清晰。细胞外粘液成分较少,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体积较大,呈梭或多边,胞浆有明显的空,肿的间质中有纤维间隔,且有多量的粘液积聚,高度恶化时可见核分裂相。

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膜外脓肿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相鉴

并发症

可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膜刺激症状

治疗

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但现在的治疗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颅底肿要肿块,靠近脑干的肿均不易暴,放疗也不敏感,预后不良。

中医治疗:抗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预后

总的预后不佳,一般认为软预后较好。Heffelfinger及其同报道软平均生存期为典型病人的4倍。在他们的资料中只有1例典型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而大约50%的软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以上。外科手术切除出多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但发生远处转移较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心速宁胶囊

下一篇 丹栀逍遥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