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平滑肌瘤
概述
流行病学
男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文献报道在2~80岁,2/3病例发生在40~59岁。
发病机制
结肠平滑肌瘤发生于肠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个别来源于血管肌层肿瘤多为单发,直径可小至1cm,大至10cm以上,按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肠腔内肠腔外、肠壁内及向腔内腔外同时发展,其中以向腔内生长者居多。Starr等报道浆膜下型65.8%壁间型15.8%,腔内外型10.5%,黏膜下型7.9%。瘤体可为球形半球形部分呈分叶状,周边清楚,无包膜。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及肠梗阻。一般来说,结肠平滑肌瘤常无特异性症状,消化道出血常为间断小量出血,持续时间不等,偶有大出血致休克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块受压或由于肿瘤供血不足中心部位缺血坏死及表面溃疡形成所致。腹痛为较常见的症状,常在出血前或肿块发现前即已出现,肿块小于3cm时腹痛症状少见多数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确切可能因瘤体牵拉、压迫邻近组织或部分肠梗阻引起。
诊断
鉴别诊断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结肠镜活检对黏膜下型的平滑肌瘤诊断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对其他类型的病例诊断无太多帮助。
1.X线特征
(1)壁间型常因肿瘤较小而不产生X线征象。
(2)黏膜下型呈肠腔内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皱襞因肿瘤向上提拉而变薄,有时充盈缺损出现典型的“脐样中心”的溃疡或深入充盈缺损的窦道。
(3)浆膜下型很小时可无X线征象,较大时可出现肠外软组织肿块影。
治疗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