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
临床分类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会传染。
发病率
好发人群
1、普通人群中40~65岁发病率较高。
2、男女比例为(2~3)∶1。
好发地区
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地发病率较高。
基本病因
总述
结肠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饮食、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此外吸烟、运动过少、精神紧张、超重等因素也可能与发病相关。
基本病因
1、饮食与致癌物质
约50%的结肠癌与饮食因素有关,如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肉类、鱼类食物的高温烹调,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饮食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增加纤维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
2、慢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克罗恩病、结肠血吸虫病引起的慢性炎症,使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发生癌变。
3、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的家族成员是结肠癌的高危人群。
4、癌前病变
大部分结肠癌来自腺瘤恶变,“正常黏膜-腺瘤-癌变”顺序经历10~15年,在此癌变过程中的遗传突变包括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和基因过度表达等。
5、寄生虫病
危险因素
1、有家族史。
2、肥胖。
4、吸烟。
临床症状
总述
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症状,肿瘤进展到一定程度,根据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以横结肠中部为界,分为左、右半结肠两部分。其中腹痛、便血、腹部肿块较为常见。
典型症状
1、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腔大,肠内容物多为液态,肿瘤多为隆起型,肠梗阻少见。以腹痛、贫血和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
(3)腹部肿块:见于50%患者,肿块质硬,继发感染时有压痛。
(4)排便习惯改变:早期可有脓血便,排便次数增多,肿瘤进展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
2、左半结肠癌
左半结肠腔小,肠内容物多为固态,肿瘤多为浸润型,肠梗阻多见。以便血、腹痛和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
(1)便血:见于70%患者,为便血或黏液血便,部分患者可见鲜血便。
(2)腹痛:见于60%患者,可为隐痛,合并肠梗阻时可表现为腹部绞痛,伴有腹胀、肠鸣音亢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伴随症状
由于慢性失血、肿瘤溃烂、感染、毒素吸收等,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疾病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反复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便血、腹部肿块,并有近期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进行X线、腹部B超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检查、CT检查、MRI检查、结肠镜等,进一步了解病情,病理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疾病性质。
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有无体重下降、乏力等情况。然后进行腹部检查,观察有无腹部包块,是否有腹部压痛,有无腹水等。还可能进行直肠指检,检查有无出血。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隐血试验
检查患者有无消化道的不明显出血。
3、肿瘤标志物检查
通过患者体内肿瘤标记物(CEA等)的检查了解患者肿瘤的情况,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
影像学检查
1、X线
可帮助医生检查患者是否有肺部或其他位置的转移。此外观察气液平面也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肠梗阻。
2、腹部B超检查
有助于判断有无肝转移。腹部扪及肿块时,对判断肿块性质有一定价值。
3、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是结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见肿瘤部位的肠壁僵硬、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充盈缺损等表现,且有助于肿瘤的定位诊断。
4、CT检查
有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能了解结肠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可见不规则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可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器官有无浸润,同时能够发现有无肝转移灶和腹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CT仿真肠镜还可显示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的形态。
5、MRI检查
病理检查
其他检查
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目前结肠癌诊断的首选检查。医生可以直观的观察肠道内的情况。结肠镜能够发现结肠内病变,并可取活检行病理检查。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还会询问患者有无相应的家族史、平时饮食情况如何、是否有其他的肠道病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大便隐血试验、肿瘤标志物检查、X线、腹部B超检查、气钡双重造影检查、CT检查、MRI检查、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肠结核
患者也可出现低热、消瘦、腹部不适等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2、阑尾炎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肠癌的重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除手术治疗外还可选择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争取最大程度的根除肿瘤,延长患者寿命。
对症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穿孔、肠道梗阻等症状,需要针对这些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挽救患者生命,通常在患者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1、营养支持,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保证患者摄入每日所需的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2、慎重进行止痛治疗。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患者可选择止痛药物等进行治疗。盲目进行药物治疗可能会遮掩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
靶向药物如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重组人源性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已经开始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药物有抑制细胞增殖、转移的功能。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
相关药品
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肠癌的最重要方法。肿瘤局限于肠壁或侵透肠壁或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手术;肿瘤浸润邻近脏器者,若原发灶能完整切除,应争取行受侵脏器的部分或全部联合切除;若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已不能清除或已有远处转移,应争取切除原发肿瘤,以解除梗阻和减少肿瘤负荷为目的。
1、根治性切除术手术
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本身及两侧至少10cm的正常肠段,以及区域的全部肠系膜和淋巴结。
(1)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右半结肠癌,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部癌。切除范围包括末端回肠10 ~20cm、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半部、右侧部分大网膜和区域肠系膜。
(2)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中部癌。切除范围包括全部横结肠及其系膜、部分升结肠和降结肠、大网膜。
(3)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相应的系膜、左半大网膜。若乙状结肠肿瘤较小,位于乙状结肠中部且乙状结肠较长,可行单纯乙状结肠切除术。
2、姑息性手术
适用于无法根治切除的患者,包括系膜根部淋巴结无法切除、广泛腹膜种植、远处脏器转移及肿瘤局部广泛浸润无法根治等。尽可能切除原发肿瘤,若无法切除或条件不允许切除,可考虑行捷径手术或梗阻近端肠造口术,以解除肠梗阻。
放化疗
1、放射治疗
射线照射组织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电离,使病理组织受到破坏,特别是分化较差的细胞,更容易受到放射线的影响。正常组织细胞虽也可受到一定的损害,但仍可恢复其生长和繁殖能力;而肿瘤细胞则被放射所破坏,不能复生。可通过放射线照射杀灭肿瘤细胞。
2、化学药物治疗
通过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给药途径包括肠腔内给药、门静脉给药、腹腔灌注给药、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和静脉给药等常用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
其他治疗
1、内镜治疗
在内镜下进行肿瘤的切除,优点是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较快。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2、免疫检查抑制剂治疗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患者的预后与疾病的类型、治疗的时机、是否发生转移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治疗及时,生存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治疗较晚,可能生存时间较短。
危害性
1、本病会导致患者肠道异常,出现消化道相关症状,影响患者正常进食以及排便,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2、本病是恶性肿瘤,可导致患者死亡。
治愈性
本病治疗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主。早期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可得到一定缓解,相对预后较好。
复发性
本病有复发风险。
转移性
包括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血性转移等多种方式。可转移至肺、肝等组织。
生存周期
患者的生存周期与治疗的时机、患者的病情有关。早期结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较高,约有90%患者可生存超过5年。局部进展的患者5年生存率下降。出现广泛转移的患者生存周期较短。
疾病日常
总述
患者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做好术后的复查工作。在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身体康复。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所患疾病为恶性肿瘤而感到绝望、恐惧、愤怒等情绪,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暴自弃等情况,家属要及时开导,患者自身也要进行适当的调节,积极配合治疗。
1、家属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
4、患者可听放松心情的音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增强治疗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术后护理
2、术后先卧床休息。待身体恢复后可由床旁运动逐渐转为正常活动。
生活管理
2、适当运动,但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3、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4、戒烟戒酒。
复诊须知
复发多在术后2年内出现,因此应加强随访。
1、每3~6个月接受病史询问、体检和CEA检查,共2年,然后每6个月1次,共5年。
2、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行胸部/腹部/盆腔CT检查,每年1次,共3年;1年内接受结肠镜检查,如术前未行全结肠检查,应在术后3-6个月检查,若结肠镜发现腺瘤,需1年内复查,若未发现异常,则3年内复查,然后每5年1次。
疾病饮食
饮食调理
术后先遵医嘱进食。恢复正常饮食后尽量选择清淡、易咀嚼的食物。戒酒。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建议
1、术后先进流食。待医生允许后可选择半流食,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2、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选择鸡胸肉、鱼肉等含脂肪较少的食物。注意充分烹饪肉类,避免消化不良。
饮食禁忌
2、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3、少吃腌制、熏烤、油炸的食物。
4、不要偏食,避免营养不良的发生。
5、少吃坚硬、有黏性的食物。
疾病预防
预防措施
可通过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定期的检查也有利于疾病的发现。
1、健康饮食,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维生素等充分摄入。控制脂肪的摄入。
2、适当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
3、戒烟戒酒。
4、保持良好的心情,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5、出现肠道疾病要及时治疗。
6、有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检查。
就医指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