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红斑
病因介绍
(一)发病原因
过敏反应(35%):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为风湿,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胆囊炎,齿龈脓肿,结核等),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青霉菌等),昆虫叮咬(如壁虱),立克次体,药物(如青霉素),食物(如发霉的奶酪)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
免疫因素(27%):
环状红斑还有可能是或由某些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鼻咽癌,支气管癌或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自身免疫引起。
内分泌因素(20%):
此外,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月经疹,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风湿性环状红斑常伴有活动性风湿症状,Still病的儿童患者出现环状红斑后,常提示已有心脏病变。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的病因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超敏反应,如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药物(青霉素,抗疟药),潜在的恶性疾病,食物(发霉的奶酪),内分泌改变(月经周期)和胆石症。
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系机体对肿瘤组织的一种过敏反应,本病罕见,病因不明。
单纯性回状红斑(erythema simplex gyratum)系变应性血管反应。
(二)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为风湿,慢性病灶真菌感染昆虫叮咬立克次体,药物食物以及由食物引起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等所致的过敏反应,或由某些恶性肿瘤所致的自身免疫,也有人认为与内分泌疾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预防措施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一旦明确病因,就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并发症
常见症状
1、单纯性回状红斑
多见于女青年,发病前常有呼吸道感染或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发病,初起为淡红色丘疹,离心性扩大成环形,呈鲜红或淡红色,数目较多,有时皮疹呈多环形,红斑边缘狭窄如线,1~2天后,可自行消退,但别处又可再起,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皮损消退后不留痕迹,无主观不适,有时可拖延数月不愈。
2、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
是一种具有离心性向周围扩大,形状呈多环形损害和有鳞屑为特征的红斑性皮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无性别差异,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水肿性红色丘疹,向周围逐渐扩大,中央渐消退,呈环状或弧形,旧的皮损部位可以再起新的皮损,故呈多环形或靶形,活动性边缘每天可向外扩大1~3mm,隆起如堤状,其内缘有白色鳞屑附着,偶见小水疱及瘢痕形成,可有轻度疹痒,皮疹好发于四肢,臀部,面部少见,可分为表浅型和深部型或Darier型,后者皮损呈条索状,不伴有鳞屑,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易复发,除少数伴发癌肿者外,一般预后良好。
3、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
系机体对肿瘤组织的一种过敏反应,本病罕见,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皮损主要累及躯干及四肢近端部位皮肤,呈泛发性瘙痒性红斑,外观似木板上的花纹,覆有细小鳞屑,边缘宽1~2cm,稍高起,缓慢地离心性向外扩展,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多伴发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肺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附近淋巴结呈无痛性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本病的病程及预后与伴发的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有关。
检查项目
诊断鉴别
离心性环状红斑: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即可诊断,匍行性回状红斑诊断不难,但本病需与叠瓦癣鉴别,后者无类似红斑,无细胞浸润,真菌检查阳性。
离心性环状红斑有时需与体癣,红斑狼疮,环状肉芽肿,玫瑰糠疹,点状银屑病和蕈样肉芽肿鉴别,匍行性回状红斑需与叠瓦癣鉴别,后者无类似红斑,无细胞浸润,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单纯性回状红斑:治疗可给普鲁卡因维生素C,大剂量维生素C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及抗组胺药物。
预后
单纯性回状红斑,有时可拖延数月不愈。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se centrifugum) ,病程慢性,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易复发,除少数伴发癌肿者外,一般预后良好。匍行性回状红斑(erythema gyratum repens),本病的病程及预后与伴发的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有关。
护理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