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血管瘤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临床上以海绵状最多见,病人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常在B超检查或在部手术中发现。尚无据说明其有恶变可能。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要有以下几种说:1.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管畸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发育异常,皮细胞异常增生。2.激素刺激说女性青春期、怀孕、避孕药等可使生长速度加......
目录

病因简介

肝血管瘤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要有以下几种说:

1.先天性发育异常

的发生是先天性肝脏末梢管畸所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发育异常,皮细胞异常增生

2.激素刺激

女性青春期、怀孕、避孕药等可使生长速度加快,认为女性激素可能是的一种致病因素。

3.其他

有人认为毛细组织感染后变,导致毛细管扩张,组织局部坏死后管扩张成空状,其周围管充扩张;区域性环停滞,致使成海绵状扩张。

具体分类

肝血管瘤1.病理可分为4型:

(1)海绵状最为常见;

(2)硬化

(3)皮细胞

(4)毛细 。

2.照肿大小分类:

(1)小<5cm;

(2)5~10cm;

(3)巨大10cm~15cm;

(4)特大>15cm。

这种分类对于制定的治疗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多无明显不适症状,当增至5cm以上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部包块

部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位听诊时,偶可听到传导性管杂音。

2.肠道症状

右上隐痛和/或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食后胀饱等消化不良症状

3.压迫症状

巨大的可对周围组织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困难;压迫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胆囊积液;压迫门静系统,可出现脾大腹水;压迫脏可出现呼吸困难不张;压迫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

4.破裂出

破裂出可出现上部剧痛,以及出休克症状。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因外力导致破裂出

5.Kasabach-Merritt综

减少、大量凝因子消耗起的凝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凝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起凝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6.其他

游离在生长的带蒂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部剧痛、发热虚脱。个病人因巨大伴有动静成,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力衰竭。

检查方式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如B超、CT、MRI)是前诊断法。

1.B超检查

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切面可呈分状,部回声仍以增强为,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声影,系管腔成、机化钙化所致。

2.造影超声

对影像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可考虑选择性采用肝脏造影超声检查。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于周边出现结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扩展,此扩展过程缓慢,门期及延迟期病灶仍处于增强状态,回声等于或高于周围组织

3.螺旋增强CT

CT平扫检查表现为实质境界清楚的或类低密度病灶,少数可为不规则

4.MRI检查

MRI检查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且强度均匀,边缘清晰,与周围肝脏反差明显,被容为“灯征”,这是在MRI的特异性表现。

5.其他

活检准确率低且可导致出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多无必要。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于排除代谢活跃的恶性肿有一定价值。

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

肝血管瘤的治疗要有切除术、缝扎术、动脉结扎术、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动脉栓塞术等。对于弥漫性的,或者无法切除的巨大,如功能失代偿或并Kasabach-Merritt综征,也可移植治疗。

2.非手术治疗

(1)动脉栓塞术(TAE)TAE治疗基于要由动脉,栓塞动脉栓,机化纤维化使纤维结构而达到缩小、硬化的。

(2)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微波固化术及射频治疗,微波可转化为热能而使周围组织凝结,使体局部萎缩、变硬,达到固化肿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