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
简介
原形态
刺桐(《南方草木状》),又名:山芙蓉、梯枯、空桐树、鸡桐木、海桐。
高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棕色,枝淡黄色至土黄色,密被灰色绒毛,具黑色圆锥状刺,2、3年后即脱落。3出复叶,互生,或簇生于枝顶;总叶柄长10~15厘米;小叶片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10~15厘米,顶端小叶宽过于长,先端渐尖而钝,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顶生小叶柄长3.5~4.5厘米,侧生小叶柄短,长约5毫米;托叶2,线形,长1~1.3厘米,早落。总状花序,长约15厘米,被绒毛;总花梗长7~10厘米;萼佛焰状,长约2~3厘米,萼口偏斜,由背开裂至基部;花冠蝶形,大红色,旗瓣长5~6厘米,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短于萼;雄蕊10,两束,花丝淡紫色,长3~3.5厘米,药黄色;花柱1,浅绿色,柱头不分裂,密被紫色软毛。荚果串珠状,微弯曲。种子1~8颗,球形,暗红色。花期3月。
生境分布
化学成份
药理作用
炮制
用清水浸泡,洗净泥屑,切成小块,晒干。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①《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③《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匿、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
用法与禁忌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海桐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四肢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 海桐皮、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桑寄生、续断、天仙藤各15g.上肢加姜黄12g, 桑枝15g;下肢加牛膝、木瓜各20g.上药加水1500ml, 煮沸20~40 分钟, 取滤液熏洗患处, 每剂药可熏洗2天, 每日 3~4 次.治疗132例, 痊愈108例, 显效19例, 有效5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13(6): 33〗
2. 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海桐皮、梓白皮、川槿皮、榆白皮、白藓皮、生地黄、熟地黄各15g, 地肤子、蛇床子、当归、赤芍各9g, 苦参、首乌各 10g , 红花6g, 甘草5g.随证加减, 小儿量酌减.水煎服, 每日1剂.内服后的中药渣内再加入苦参、蛇床子各30g, 以适量水复煎, 于每晚临睡前擦洗患处.治疗70例, 痊愈53例, 显效9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福建中医药 1991;22(6): 14〗
附方
①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一两,羚羊角屑、薏苡仁各二两,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黄各一两,槟榔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脚气治法总要》海桐皮散)
②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二两,牛膝、芎藭、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一盏,每日早、午、晚各一次,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续传信方》)
③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一两,山茱萸、补骨脂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
④治大风疾:知母、贝母、乌梅肉、海桐皮、金毛狗脊(去毛)。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日中、临睡各服三十丸;又每夜第一次睡觉(醒)时,急于头边取三十丸便服,并用羊蹄根自然汁下。大忌酒及房事、一切发风之物,只吃淡粥一百日,皮肉自渐皆复。(《百一选方》神仙退风丹)
⑦治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分,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如宜方》)
⑧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海桐皮一两(锉),防风二两(去芦头),黑豆一两(炒熟),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海桐皮散)
各家论述
备注
营养知识
海桐皮知识介绍: 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或乔木刺酮的干皮或根皮。刺桐大乔木,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乔木刺桐桐为乔木,生于山沟或草坡,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海桐皮采集在栽后8年左右即可剥取树皮,通常于夏、秋季采收。有剥取干皮、砍取枝皮和挖取根皮等方法剥后刮去灰垢,晒干。
1. 刺桐皮为圆筒状、半圆筒状或板片状,两边略内卷,长约40厘米,厚约0.25至1.5厘米,外表面黄棕色至棕黑色,常有宽窄不等的纵沟纹。树干皮较枝皮厚,栓皮有时被刮去,未除去栓皮的表面粗糙,有黄色皮孔,并散布有钉刺,或除去钉刺后圆形疤痕,钉刺长圆锥形,高5至8毫米,顶端锐尖,基部直径0.5至1厘米;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纵网纹,根皮无刺。质坚韧,易纵裂,不易折断,断面浅棕色,裂片状。气微,味微苦。
2. 乔木刺桐皮基本同刺桐皮,呈向内卷的横长条形或平坦的小方块,厚3至6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至棕黑色不等,有的显暗绿色,粗糙;栓皮多脱落,钉刺基部与栓皮界限不明显;内表面浅黄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坚硬,折断面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海桐皮补充信息: 1. 不同地区海桐皮同名异物甚多,常见如下数种: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东北地区;木棉科木棉B广东地区;芸香科樗叶花椒福建和江浙地区。
2.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海桐皮、炒海桐皮,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痿弱,目赤翳膜,虫牙疼痛,腹泻痢疾,跌打骨折,湿疹疥癣。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