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瘤
概述
肝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性病变,分为肝外或肝内型;其大小可自针尖至柚子样不等。肝内型多破入胆管引起胆道出血肝外型破裂引起血腹。肝动脉瘤在没有破裂时,由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多数是破裂后才得到诊断。破裂引起胆道大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及阻塞性黄疸,但有此三联征者仅约占1/3的病例至1980年国外文献收集300余例,至1985年国内报告过2例肝外动脉瘤。
流行病学
肝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0%,仅次于脾动脉瘤居第2位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肝动脉瘤20%为肝内型,63%发生在肝总动脉和肝固有动脉,28%居于右肝动脉,5%位于左肝动脉,4%累及左、右肝动脉。肝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20%~40%,80%的肝动脉瘤破裂由内科首诊。
病因
发病机制
肝动脉瘤通常呈囊状,直径在2~10cm不等。大部分肝动脉瘤位于肝外,肝内真性动脉瘤比较少见,细菌感染引起的假性动脉瘤多见。肝动脉瘤压迫胆总管、肝管和胆囊管,可引起肝内胆小管胆汁性坏死,肝外胆道梗阻,肝梗死等管壁多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25%有动脉硬化或钙化,也可见肉芽组织血栓及出血。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特异性症状,部分可出现与饮食无关的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瘤体急性扩大或破裂出血时可有剧痛及右肩背部放射痛。
1.压迫症状
2.破裂症状
破入胆道可出现Quincke三联征,即胆绞痛、梗阻性黄疸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早期黄疸的深度常有波动性变化,一旦出血后肿瘤缩小,黄疸随之消退,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破入腹腔可出现剧烈腹痛、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破入十二指肠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破入门静脉引起门静脉高压表现。
3.查体
少数患者可在上腹部扪及搏动性肿块或震颤,听诊有时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1/3的病例可有发热,多与胆道感染或肝动脉本身的炎症有关。
诊断
检查
并发症
治疗
肝动脉瘤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或通过介入手段治疗。由于肝动脉结扎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肝供血障碍,故可先试行阻断肝动脉,观察肝脏血运情况,若无血运障碍,则可做瘤体结扎或结扎加切除术。若有血运障碍,则需切除后行旁路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搭桥术。对肝内的动脉分支的肝动脉瘤,可行相应肝段(叶)的部分肝切除术,部分病例亦可在肝门处结扎供应动脉瘤的肝外血管。
近年来,随着介入设备和技术的提高,血管腔内治疗应用日益增多,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动脉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危、局部解剖困难的患者。
预后
本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诊断和相应的手术治疗。一旦破裂出血,病死率是很高的。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