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错构瘤

错构(hamartoma of live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肝脏样畸,实质上错构胚胎发育不良而具有肿的特征,从外科角度仍将此病归为肝脏良性肿。其病理特点是以细胞为要成分,且含有管、管及结缔组织等排列混乱的正常组织,并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增生。发病原因:错构一直被看作生长发育成的伴随结构生长的肿,而不是新生肿,一些病理家认为很可能是原始间细胞异常的发......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错构一直被看作生长发育成的伴随结构生长的肿,而不是新生肿,一些病理家认为很可能是原始间细胞异常的发育,这种异常发育很可能发生在胚胎晚期,当成小结构管连接时,Stocker等人描述,间组织囊性变伴随着梗阻起的液体蓄积,同时淋巴管和陷入其中的管导致了肿的增大,之后肿沿门管结构生长成陷入正常组织的孤岛,Stocker等同时指出,由于缺少间组织有丝分裂活动的据,说明大多数增殖生长发生在出生之前或刚刚出生,但囊肿增大成巨大肿物发生在儿童,但最近更多的理论假设这些病灶实际比单纯生长更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异常的流供应灌注其他正常组织,而病灶部位组织最终缺,反应性囊性变,在观察中发现,一些错构有中坏死和与正常组织有蒂相连,这些结果支持这一理论。

病机制:

1956年,Edmondson发现淋巴管,错构管细胞纤维腺瘤海绵状淋巴管病,假囊肿性错构和囊性错构具有相同的组织特点而统一命性错构错构常发生在右,靠近边缘,表面凸凹不平呈结状,典型的性错构大体和显微镜特征可明显地与其他肝脏区分,病理上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大类,实质性包括起源于细胞及间质,伴有大量纤维组织管,脂肪和黏液,病灶很典型的表现为:巨大,边界清或有包膜的肿,一般直径8~10cm,尽管很多肿为多囊的,但单发大的囊肿占多数,病灶多有,且有发生扭转的报告,囊性的包括管性,淋巴管性和管错构,可能有上皮衬,大体标本组织切面可呈棕灰色或硬肉样,囊充满浆液性或黏液性液体,被疏松组织和黏液样组织分隔,在囊肿之间的组织为苍白,水肿或红褐色,似正常组织组织病理特点包含囊肿道,细胞,间组织以不同比例成的混物,但也有非囊性,实性性错构的报道,管被结缔组织包绕,拉长变,分布在间组织中,细胞为正常(没有不成熟的类似在细胞癌中的细胞),在肿的间组织中可出现管和淋巴结构。

镜下据起源不同而异,实质性错构细胞增生为管错构管和纤维原基质增生为,间质性错构以间组织增生为,大量结缔组织呈中性星状排列,细胞排列不规则,不成小管上皮及管已纤维化,Dehnet用电镜观察,肿由疏松的黏液样细胞,要为成熟的间质及在的细胞,管细胞构成,管性错构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囊性的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部分囊腔衬单层扁平间皮细胞,部分为结缔组织裂隙,肿周边有少量管和细胞索,肿与正常组织界线明显。

症状

临床特征为无症状性迅速生长的肿块,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多见于4月至2岁,通常5岁前发病,男∶女为2∶1,成人发病极为罕见,但亦有报道,早期无任何症状,有的在出生时就有部肿块,随生长发育肿块可迅速生长,当肿逐渐增大时,可在右上扪及肿块,质硬,无压痛,随呼吸上下移动,晚期可出现部无痛性巨大包块及所产生的压迫症状,消化道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肠道压迫症状,肿块向上压迫膈肌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的可起呼吸窘迫或功能不全,偶有带蒂者可发生肿扭转,坏死,全身表现可有贫血消瘦等。

体检见患者部极度膨隆,张,可触及巨大包块,质硬,态不规则,无压痛,不随呼吸上,下移动,肝大

本病为较罕见的良性肿,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特征除为无症状迅速增大的部包块外尚缺乏典型的特异征象,如果发现肝脏巨大肿块,在排除转移癌,甲胎球蛋白(-),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良性可能性大,应该考虑本病,除临床症状与体征外,B超,CT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通常只能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常较困难,明确诊断仍靠病理检查。

检查

功能可在正常范围,有少数AFP升高,肿摘除后下降,其原因不明,不易解释,甲胎球蛋白阴性,另外CA19-9可能升高。

X线,部超声,CT和MRI对诊断有帮助。

1.B超检查 部超声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囊肿,可以是孤立的或多发的,可见肿呈多囊状(),壁厚,无钙化的巨大块影。

2.CT检查CT表现为少管团块,有包膜的囊和实质组织,密度低于肝脏,可见肝脏巨大的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区,可见多个囊性的液性暗区,前,CT仍是快速,低法,同时可以很好地显示解剖边界以便决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3.管造影表现为无或少管(纤维组织间小管)肿块,病灶侵入周围实质或侵犯下腔静性错构并不常见,因病灶供少,动脉造影对诊断和手术的帮助很小。

4.放射性核素扫描 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5. 示其他正常肠体影像位置变低,但钙化并不一定都能在影像上发现。

6.MRI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随着先进的MRI技术如梯度回波成像,自旋回波等技术的发展,MRI得到很大的提高。

诊断

本病为较罕见的良性肿,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特征除为无症状迅速增大的部包块外尚缺乏典型的特异征象,如果发现肝脏巨大肿块,在排除转移癌,甲胎球蛋白(-),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良性可能性大,应该考虑本病,除临床症状与体征外,B超,CT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通常只能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常较困难,明确诊断仍靠病理检查。

鉴别

错构属于良性肿,但由于肿块较大且可能在短时间迅速生长,很容易和恶性肿相混淆,临床上应与细胞肝癌母细胞,婴儿成皮细胞腺瘤相鉴

1.母细胞 性错构需与母细胞,但后者为实性肿块,AFP 90%以上阳性。

2.其他的囊肿病变 其他可能的囊肿病变包括管囊腺瘤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肿也需与性错构,囊性畸胎和单纯性囊肿一般在部超声上有钙化

3.恶性间组织囊肿和恶性组织细胞在切除大体标本上都像良性性错构,因此需细致的镜下检查。

并发症

本病少有发生扭转的报道,但不伴有硬化,无恶性倾向。

1.肿块向上压迫膈肌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的可起呼吸窘迫或功能不全。

2.全身表现可有贫血消瘦

治疗

(一)治疗   

手术治疗仍是本病的首选法,此虽为良性,但增大迅速给手术增加难度,故宜及早手术为妥。据肿所居部位,施切除或切除术。因错构常与正常组织分界清,可选择肿摘除术。如肿组织紧密粘连,可作部分切除或切除。小儿肝脏多无硬化再生能力强,为进复杂的广泛切除提供条件。对巨大的肿,且与第1、2门及下腔静粘连的,应据肿块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管的系选择术式,必要时采取全肝血流阻断或低温灌注全肝血流阻断切,此法使局部温度降低,术野处于无状态,解剖清楚,又保护细胞,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二)预后  

过长期的临床检查实,传统上认为性错构为良性病变,属发育,没有恶变倾向。尽管性错构囊肿迅速扩大产生了类似新生物的生长特征,但全切术可治愈这一良性病变。本病偶有复发,应术后随访。

预防

(1)改进饮食习惯。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

(2)积极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锻炼身体。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结肠炎)、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息肉、化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息肉等,其中腺瘤息肉是真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腺瘤时,就应进治疗,摘除腺瘤并进病理检查,希望有良性腺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结肠炎患者,慢性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警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或黑便,大便状变扁变细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炙甘草合剂

下一篇 海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