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肺部少见的恶性肿瘤

部少见的恶性肿中,绝大多数为周围型,近一半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中淋巴占41%,癌肉瘤占20%,黏液表皮癌占15%,肉瘤占18%,其余是恶性黑色淋巴:分为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分部肿的0.5%或0.33%,原发淋巴罕见,多为转移,大多为原发纵隔的霍奇金淋巴的转移原发淋巴的预后好于继发。1.继发淋巴 淋巴累及占44%~70%,为前纵隔或气管旁到邻近......
目录

症状

淋巴:分为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分部肿的0.5%或0.33%,原发淋巴罕见,多为转移,大多为原发纵隔的霍奇金淋巴的转移原发淋巴的预后好于继发。

1.继发淋巴 淋巴累及占44%~70%,为前纵隔或气管旁到邻近的纵隔淋巴结,再到淋巴结,最后到受累可为直接扩或分离的结,只有当大块病变(指前纵隔或气管旁包块>30%胸直径时)时才累及胸膜心包或胸壁,以上要是指霍奇金淋巴非霍奇金淋巴在尸检中约50%累及,最常见的是大细胞型,也可见于治疗后复发或继发于者。

CT可见以下表现

<1cm。

②>1cm的肿块或肿块样融体,伴或不伴空洞。

或间质渗出。

胸膜包块。

气管周围或管周围增厚,有或无不张。

胸腔积液

门或纵隔淋巴结增生,超过68%的患者同时可见以上3个或更多CT异常征象,可用于鉴其他疾病。

2.原发淋巴 非霍奇金淋巴:罕见的原发淋巴可发生在任何正常存在淋巴组织的部位,如气管淋巴组织和黏膜相淋巴组织间质或胸膜淋巴结胸膜淋巴结较常见,特是>25岁者,淋巴管造影实18%的正常人有肺实淋巴结非霍奇金淋巴分期。

原发淋巴要源于B淋巴细胞,有人报道可源于中细胞,其由滤旁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这些B淋巴细胞表达κ-或λ-免疫球蛋白轻链,提示为源于单一B细胞的克隆增生,要鉴良性淋巴病变(包括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假性淋巴)与原发淋巴细胞淋巴很困难。

良,恶性淋巴样病变的3个指标:①未成熟淋巴细胞;②无发中;③累及淋巴结,但有人认为第3项不能用于诊断一定是良性病,总之,良性淋巴要临床问题是鉴各型及明确诊断。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Carrington及Lebowl966年首先报道,Liebow和Carrington在1973年进一步定义LIP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广泛间质渗出,部分病例可有发中,称之为“广泛淋巴样组织增生”,有人认为LIP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如: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绝大多数患者为成年女性(50~70岁),无特异性症状,典型胸部X线特征为弥漫双下网状渗出,小的1cm,大的在约3cm的结或斑,此可伴免疫疾病,如:Sjoogren综征(占1/3),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病(包括AIDS)。

假性淋巴:Saltzstein在1963年在区分良,恶性淋巴细胞渗出时,定了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假,后成为的结性淋巴增生,也有人称为分化好的淋巴细胞淋巴,该为反应性淋巴增生,可见1个或多个结或局部渗出,无症状,见于30~80岁,平均51岁,症状发热,切除包块可诊断和治疗,手术区复发率低,预后佳。

小淋巴细胞淋巴:当非霍奇金病累及时,50%~60%的病人是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的增生,发病年龄20~90岁,峰值为60岁,男女相等,1/3无症状症状包括:咳嗽,憋胸痛咯血等,手术切除或加化疗,放疗,预后佳,70%~83%可5年存活,存活中值4~9.75年。

大细胞组织细胞淋巴:极少见,可并AIDS,无AIDS者更多见于女性,非AIDS者在50~60岁,淋巴结易受累,病变易发于上,也可全受累,可侵及胸壁或胸膜,空洞可见于混型(即大,小细胞型),尽可能手术切除,淋巴结阳性时需放疗;播时需化疗,大细胞型比小细胞型更具侵袭性,预后更差,在初次治疗几个月至几年间,53%可复发。

淋巴肿病:Liebow 1972年首次报告,其非典型的淋巴细胞渗出累及和其他器官(皮肤及)的管,中年成人多见,男性稍多,可出现咳嗽,憋胸痛发热,疲乏及体重减轻,胸部X线:多发小结,0.6~0.8cm,边界不清,位于下环磷酰胺泼尼松可能有益,2/3的中位存活期为14个月,38%的病人1年死亡,平均存活23.8个月,此病可能为周围T细胞淋巴,原发可在,预后差。

浆细胞病变: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多发性骨髓罕见,Noach 1956年首次报告巨球蛋白血症累及,全身症状可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减重等,以上几种应尽可能手术切除,但绝大多数只能化疗,多发骨髓可作为单发或全身病的一部分累及

原发霍奇金病:原发霍奇金不常见,平均年龄42.5岁(12~82岁),峰值年龄为双峰型,首峰在21~30岁,二次高峰在60~80岁,男女比例为1∶4,最常见症状咳嗽,减重,胸痛,憋咯血,乏力及红疹,胸部查体见肺实变征象,也可基本正常,其他体征有:胸廓反常呼吸运动,皮疹,水肿淋巴结肿大,放射:绝大多数为影,有空洞,渗出,不张及胸腔积液气管镜检查多正常,几乎所有均需胸活检确诊,组织最多见结硬化或霍奇金的混细胞型。

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受累组织超过1者预后差,其他预后差的因素是:发热盗汗,减重10%以上,胸腔积液,空洞等。

3.组织肉瘤 原始间质细胞存在于人体的某一脏器,其增生及成熟为脂肪纤维组织肉,软,间质来源的肿源于气管管壁的基质成分或肺实质的间质,其长入肺实质,偶可突出至气管腔,侵犯及突破气管上皮,因此无表皮落细胞,细胞检查无益。

大体肿呈边界清,有包膜的肺实包块,通常为局部侵犯播,可能侵犯胸膜及胸壁,罕见空洞。

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男女相等,左右发病率相等,常见症状为:咳嗽胸痛,憋咯血发热,乏力,畏食等,体重减轻常是晚期症状,常为单发,限于一,其直径1~15cm或更大,一般直径6~7cm,侵犯胸壁后可有胸腔积液,15%肿阻塞气管致远端改变,多转移,淋巴转移罕见,有人将其分为3类:

肺实质及气管肉瘤

②大管源肉瘤

③小管源肉瘤

4.肺实质及气管肉瘤:原发性肿罕见,常见类型有:

(1)原发滑膜肉瘤滑膜肉瘤是一种独特而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约占组织肉瘤的12%,2002年以前的英文文献仅有3l例原发滑膜肉瘤报道。

1934年Sabrazes认为其是起源于关节滑膜或向滑膜分化的恶性肿而将其命滑膜肉瘤前普遍认为滑膜肉瘤是由间细胞发生的具有滑膜分化特点的恶性肿,分为单相型和双向型,部分病例细胞分化很差,态及预后不同于以上两型,称为低分化型,滑膜肉瘤多发生于四肢大关节的邻近的部位,与鞘,滑膜结构密切相,常位于关节囊处,也可发生于无滑膜结构的部位,占5%~15%。

发生于滑膜肉瘤要临床表现是胸痛咯血气短咳嗽,发生于外的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要是包块和疼痛,而滑膜肉瘤的大体标本检查是肿块边界较清,但无包膜,呈灰或棕褐色,切面为肉色,质脆,可见黏液变性或出坏死区,镜检肿细胞具有向上皮样细胞及间质细胞双向分化功能,超微结构显示肿细胞胞质含有丰富的核糖体,偶有线粒体扩张,粗面质网大量成分布,并有发育良好的桥粒型细胞相连接,滑膜肉瘤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易误诊为其他组织肉瘤或炎症。

原发性滑膜肉瘤在鉴诊断上首先要与转移性滑膜肉瘤相区,次型肉瘤须与原发性其他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肉瘤管外皮神经)鉴,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区二者。

滑膜肉瘤在治疗上一般应对原发肿广泛切除,据临床分期,可采用手术前后放,化疗,放疗有效量不应小于40cGy,放疗野应包括床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化疗在肉瘤的治疗中很重要,最常用的是VAC案,近年来ADM,DPP,Vp-16,IFD,DTIC和紫杉类等药物用于组织肉瘤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滑膜肉瘤预后有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程长短,而具体到每个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重要的,Enzinger报道滑膜肉瘤5年生存率为25.2%,若肿直径<4cm或有广泛钙化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2%,复发多在治疗后2年,有1/3~1/2的病例有转移,近些年对滑膜肉瘤的遗传研究发现滑膜肉瘤的预后与肿细胞核有丝分裂率有明显相性,异倍体DNA含量尤其是s期,可以作为制定滑膜肉瘤恶性度的客观指标,一般认为核分裂率>10/10HPF则预后不良。

(2)纤维肉瘤平滑肉瘤:可发生在气管肺实气管的此类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可有咳嗽咯血症状,多局限在气管,并不侵犯肺实质,切除术预后好,由于其易症状,故多在早期诊断并手术,周围病变多为实性,偶见空洞,预后较气管纤维肉瘤差,有人认为体大的较小的预后好,因其生长慢,5年存活率45%,肿细胞的有丝分裂率,大小及累及周围组织(包括胸壁,,纵隔)等都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3)横纹肉瘤:罕见,绝大多数横纹肉瘤占据1个或多个,侵犯局部组织,特气管,可伴先天性腺样畸细胞也偶见伴先天性腺样畸,多见于儿童。

(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常见于成人的四肢及腹膜后,少见于,且少于纤维肉瘤等,年龄见于18~80岁,平均55岁,常见呼吸道症状,各分布均匀,治疗:选择完全切除,术后放,化疗,预后:较差,与分期,切除彻底性,是否侵犯胸壁及转移有

(5)肉瘤:年龄23~73岁,平均46岁,男女均等,有呼吸道症状,左多见,X线胸可见钙化化,大体见切面呈灰色,有包膜,边界清,镜下见钙化化的恶性软,预后较差。

(6)肉瘤:罕见,定义肉瘤

①肿必须由单一的肉瘤组织构成,除外恶性混间质的可能。

样或成分必须由肉瘤构成。

③原发的能除外,患者在35~83岁,平均61岁,男女均等,最常见症状胸痛,左右发病等,治疗为切除术,预后较差。

(7)其他肉瘤:脂肪,神经肉瘤及恶性间质同样罕见,预后:所有以上梭状细胞肉瘤,除平滑肉瘤气管纤维肉瘤外,预后很差,极少活过1年。

5.大管起源的肉瘤 动脉肉瘤是原发于动脉心脏动脉瓣的肿,多依肿要细胞类型分为:未分化,平滑纤维肉瘤,在向远侧或向管外侵入

可见于20~81岁,平均50岁,女性稍多见,症状胸痛,憋咳嗽咯血心悸,可有心脏收缩期杂音,伴近端管扩张的动脉高压是特定指征,晚期有右失代偿表现。

X线胸:见分门旁肿物;管造影见动脉多发缺损;CT及MRI有助诊断,治疗:应切除术,术后可助其他治疗,但预后差。

6.小管起源的肉瘤 恶性或低度恶性的该类肿有:肉瘤,上皮样管外皮,Kaposi肉瘤不在此讨论,因其无原发,Enzinger及Weiss(1983)定义的“”通常认为是管肿,但不能确定其准确的组织分类作为其最终的生物为。

肉瘤极罕见,最可能为动脉干或胸外的室的转移癌,可伴血胸或肥大性关节病,预后差。

上皮样:Dail及Liebow 1975年首次报道,最初称气管,后称为硬化,最后定为上皮样,可见于软组织,年龄4~70岁,1/3为30岁以下,女性是男性的4倍,无症状或有干咳,X线胸及CT见:双许多小结,直径1cm左右,诊断后平均成活4.6年,也有报道反复外科切除后存活24年者,多因功能不全死亡。

管外皮细胞:源于无处不在的毛细管外皮细胞,常位于下肢软组织腹膜后,发生于的男女相等,平均46岁,1/3无症状,可有胸痛咯血,憋咳嗽,偶伴关节病,X线胸示:分-界清,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

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不同,依胸部症状,大小(超过8cm),有胸膜及胸壁侵犯,肿坏死及巨大细胞(>3个有丝分裂/10高倍野)而定,>5cm者有33%转移,>10cm者66%有转移,诊断后2年多复发,对放,化疗无效。

7.癌肉瘤 此类肿要由上皮成分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成分常为鳞癌,间质成分常为纤维肉瘤,相对于单一的肉瘤及鳞癌,癌肉瘤分化程度及预后明显差。

50岁以上病人多见,男性发病约为女性的5倍,最常见于远端气管体常生长较慢,更多为腔生长,浸润气管生长较少见,但也可见侵及周围组织,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特转移最常见,症状咳嗽咯血胸痛不适也可见,可有关节病,周围者可无症状肺癌肉瘤有以下特点:

①多见于老年男性。

②大气管息肉样包块。

组织:恶性上皮细胞簇可见非典型纺锤状或多肉瘤细胞组成的基质。

④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抗体显示上皮成分,而基质对波蛋白(vimentin)起反应。

应尽可能手术切除,1年生存率不足20%,少数病人存活可超过5年或更长,也有活10~20年者。

8.母细胞 为两种恶性间质及上皮成分肿构成,其成分近似癌肉瘤,似在3个月的胚胎状态,故称为细胞,在1952年,Bamard以胚胎词首先报道该病;1961年,Spencer定为母细胞

组织特性分为:

分化好的胚胎腺癌,为恶性上皮成分似胚胎,但无恶性基质。

②双相母细胞,平均年龄35岁(1~72岁),女稍多于男,41%无症状,可咳嗽咯血,憋,体检无异常,个呼吸音减弱

X线胸:单侧包块,可呈周围型或中型,化验无特殊,纤支镜和穿刺对诊断有益,54%为分化好的胚胎腺癌,46%为双相细胞,前者大小在1~10cm(平均4.5cm),后者2~27cm(平均10.2cm),组织为恶性腺体及成人肉瘤样或胚胎间质成分。

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可以化疗,体<5cm者预后较好,分化好的胚胎腺癌预后好于双相母细胞,转移与复发是预后差的原因。

9.恶性畸胎 畸胎少见,绝大多数恶性发生在左上,原因不明,一半是恶性,易与细胞混淆,预后差。

10.恶性室管膜 病变原因不明,推测其为小细胞癌治疗过程中的化生产物,Crotty 1992年首次报告1例小细胞癌治疗后患者,单发周边型室管膜的超微及免疫特征与小细胞肿明显不同。

11.气管恶性黑色 29~80岁均可发病,男女无差异,多位于隆突及气管气管发病较少见,症状体检及放射与原发气管癌相同,诊断原发性气管恶性黑色,需首先除外其他原发部位,参考标准如下:①既往无皮肤病变(特黑色)手术史。

②无眼肿手术史。

③单发

态为原发肿特征。

⑤切除时无其他器官黑色;⑥尸检无其他器官原发黑色,所有病例均须与黑色类癌,免疫及超微结构在两者的差

一旦确诊原发肿应尽量手术切除,预后中等,报道称最长可存活11年。

并发症

并发症为癌组织向其他组织器官浸润扩转移。恶性肿转移的途径要有直接扩、淋巴转移、转移等。

检查

1.落细胞检查 简便易,但阳性检出率不过50%~80%,且存在1%~2%的假阳性。此法适于在高危人群中进普查,以及孤立影或是原因不明咯血之确诊。

2.穿刺细胞检查 适应于外周型病变且由于种种原因不适于胸病例,其他法又未能确立组织诊断。前倾向与CT结用细针,操作较安全,并发症较少。阳性率在恶性肿中为74%~96%,良性肿则较低50%~74%。并发症有气胸20%~35%(其中约1/4需处理),小量咯血3%,发热1.3%,栓塞0.5%,针道种植0.02%。胸外科因具备胸腔镜检、胸探查等手段,应用较少。

3.胸腔穿刺细胞检查 怀疑或确诊为肺癌的病人,可能会有胸腔积液胸膜转移,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的细胞分析可明确分期,对于某些病例,还可提供诊断依据。对于伴有胸腔积液肺癌来说,气管腺癌有最高的检出率,其细胞诊断的阳性率达40%~75%。如果穿刺获得的胸腔积液细胞分析不能做出诊断,可考虑选择进一步的检查手段,如胸腔镜等。

诊断鉴别

多数位于的周边部位,体积较小,绝大多数是单发,呈、分状或结状,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个的有毛刺。X 线胸、体层摄影、气管造影、CT 扫描等检查对于显示和分析部良性肿的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最后确切诊断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热郁型:治疗以清热化痰:拟加味白散为基本桑白皮10g,皮10g,甘草10g,黄芩12g,瓜蒌20g,鱼腥草30g,草15g,杏仁10g,竹沥半夏10g,沙参12g,浙贝母12g,莱菔子10g,壳10g等。

(2)湿型治疗以利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加味。竹沥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6g,白术12g,苍术10g,厚朴10g,浙贝母15g,白芥子6g,星6g,竹黄10g,生姜7等。

(3)饮停胸胁型:治疗以攻逐水饮,以葶苈大枣陷胸汤加减,注意中病即止;胸水量大,可以考虑外用甘遂冰片贴以逐水

(4)瘀互结型:治疗宜祛瘀化痰,用贝母瓜蒌酌加丹参三七地榆炭、仙鹤草等。

(5)阴虚毒热型:治疗以养阴清热解毒,以沙参麦冬五味消毒饮加减。

(6)阴两虚型:治疗以补益阴,同时不忘清热解毒法则的运用。出入:太子参30g(或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沙参30g,浙贝母12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10g,竹沥半夏10g,鱼腥草30g,黄芩6g等。若气虚,出现症状时,可以用参附汤回阳救逆,强利尿。每日1,水2次,早晚分服。10d为1疗程。

在治疗中注意早期采取联用药,选用两种抗菌谱广的抗生素据临床验在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中选择两种药物联用,对初治效果不好者,可选用带有酶抑制抗生素,病情危重者,可直接选用泰能,力求尽快控制感染,然后据药敏试验调整药物,疗程可适当延长。

护理

要帮助病人树立信。因势利导,调动病人积极的理因素,帮助克服其消极的理因素。争取病人信任,增强病人的安全感,稳定情绪,解除焦虑。注意分病人注意力。建立“舒适家病房”,因为舒适可使理生理异常减轻到最低程度。

预防

1.每年的健康体检并不能代替恶性肿的筛查,体检的检查项同恶性肿的筛查项是有区的。临床上常碰到刚刚参加过单位组织的体检认为健康的人,2-3个月后进胸部CT检查发现部阴影而确诊肺癌的情况。

2.对于年龄大于55岁,“吸烟指数”大于400的烟民来说,每年体检时单靠胸部透视或一张胸是不够的,至少应该进正、侧位检查,最好要作胸部低量螺旋CT检查,才有可能发现早期的部病变。

3.对于中老年人和癌症高发地区居民来说,在常规健康体检时也应该增加正、侧位胸检查或胸部低量螺旋CT检查;在出现刺激性干咳等呼吸道临床症状时,也应该到医院做胸部低量螺旋CT检查,这都有利于早期发现肺癌

饮食保健

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黄、红蔬菜以及黑木耳杏仁荸荠、芦笋、柠檬、红枣、大蒜等,因果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抑癌物质,能够阻断癌细胞的生成;可选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药物抑制癌细胞作用的食品,如甲、黄、甜杏仁、核大枣香菇等;据其症状表现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止咳、退热、止、顺宽胸、止痛作用的食品,以减轻痛苦,并增强治疗信;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品,包括油炸食品;避免进食螃蟹等容易过敏的食物;不吸烟和不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天麻醒脑胶囊

下一篇 海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