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腹膜后脂肪瘤

腹膜脂肪亦称为原发性腹膜脂肪脏或原发性腹膜源脏器外脂肪,即不包括发生在脏、上腺、腺等实质性脏器的脂肪。早期常无症状生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因至今不明。(二)发病机腹膜脂肪腹膜后间隙局限性脂肪组织增生的良性肿。肉眼:呈扁状。有包膜,质地柔软,切面淡黄色,肿大小不一,直径几厘米至儿头大或更大,常为单发,也可多发。镜下结构与......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至今不明。

(二)发病机

腹膜脂肪腹膜后间隙局限性脂肪组织增生的良性肿。肉眼:呈扁状。有包膜,质地柔软,切面淡黄色,肿大小不一,直径几厘米至儿头大或更大,常为单发,也可多发。镜下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一样,要区在于有包膜,肿的分大小不规则,并有不均等的纤维组织间隔存在。本病生长缓慢。

症状

临床表现无特征,早期常无症状生长到相当程度才出现症状要表现为:

1、占位症状生长巨大,患者感腹胀,可影响呼吸,生长在盆腔时可有坠胀感。

2、压迫邻近脏器所致症状 严重者可起空腔脏器梗阻,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直肠刺激可致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下坠感。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可有血尿,排尿困难,肾盂积水,甚至尿毒症。疼痛症状,如压迫神经则表现会阴部和下肢痛,还可出现有神经支配区域知觉减退,麻木等。

3、部可触及包块,占95%以上。

B超或CT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常可定性,再结免疫法对肿细胞的组织来源及细胞表面标志的特异性诊断,可确诊。

检查

前尚无相资料。

1、消化道钡餐和钡灌肠 可排除消化道肿。当体足够大时,可发现肠道的移位或扭,肿块位于下部,小肠可以向上或向一侧移位;肿块位于上部,小肠和横结肠则下移。该项检查的发现率在50%以下。

2、静肾盂造影和逆肾盂造影 多数有肾盂输尿管膀胱移位、受压。发现率为66%。

3、B超 可明确肿部位、大小、数,以及与周围脏器的系,了解肿是实性或囊性。发现率为80%。

4、CT 准确性高于B超,发现率89%。对肿的定位、大小、范围、与邻近脏器的系显示更为直观和清楚,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和周围管的系。肿出现脂肪密度为其特征。

5、磁共振 在发现肿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管的系时,优于CT。

6、选择性动脉造影 管可移位,对腹膜后肿定位及了解肿供有意义,但无特异性。

鉴别

本病要应与以下疾病鉴

1、来自腔的肿块

(1)肠道良恶性肿的肿块相对小而局限,要为腔充盈缺损及管壁僵硬,腔狭窄。

(2)肿大多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后下移位,结肠下移。

(3)肿大时底及大弯侧向右下或后移位,易触及,底后或肿块可壁造影,不难鉴

(4)女性生殖器肿块多压迫盆腔,小肠上移,结妇科检查仍难确定时可作盆腔充造影。

2、来自腹膜器官的肿

(1)腺、脏、上腺肿肾盂造影、CT、磁共振、B超等各项检查均可确定其部位。

(2)结核性脓肿多伴有邻近破坏脓疡尚有钙化

(3)巨大动脉动脉造影显示样扩张。

3、原发性腹膜后良恶性肿

(1)良性肿可通过CT、MRI、B超对各种组织的密度、信号、回声的不同区之。

(2)恶性肿可结临床症状、体征及肿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与否,是否有浸润,淋巴结有无肿大可鉴,必要时可B超或CT导引下穿刺活检术定性。其中与脂肪肉瘤的鉴较难,但脂肪肉瘤CT所见为不均匀密度的脂肪肿块,病变较为广泛,而且包膜多不完整;而脂肪则密度均匀、包膜完整。

并发症

1.压迫邻近脏器可起空腔脏器梗阻。

2.如压迫神经则表现会阴部和下肢痛,还可出现有神经支配区域知觉减退,麻木等。

治疗

(一)治疗

要是手术治疗。凡有临床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病变存在时,均应手术切除。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极少有恶变者,且完整切除后可痊愈,部分切除亦可长期生存。也有认为巨大或多发性腹膜脂肪如切除不彻底,仍有复发的可能。

预防措施

1.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有积块、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2.中医认为,本病多起于情志失和,所以正确对待各种事情,解除忧虑、紧张情绪,避免情志内伤,至重要。

3.清淡饮食,少食高脂、高固醇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进食不宜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少食牛、羊、猪、狗肉,忌食油腻厚味、烈性及辛辣炸食品,以食清淡、富含养之品为宜。

4.平时可服用一些藻酸双脂纳,脂必妥、月见草绞股蓝总甙、肌苷、三磷酸腺苷等降脂、促进脂肪代谢的药物,或常饮用山楂等,以减少脂肪在体的堆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