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要包括原发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原发性腹膜后肿以及由其他部位转移来的继发性腹膜后肿。临床上常说的腹膜后肿通常情况下仅指原发性腹膜后肿,其多数属于组织,占后者的15%。原发性腹膜后肿临床上较为少见,占恶性肿不及1%。腹膜后肿中恶性肿占80%,最常见为间组织来源的肉瘤,占42%。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目录

肿瘤类型

发生于腹膜后的组织脂肪肉瘤最为常见,其次为平滑肉瘤,其他一些较为常见的肿类型包括多性未分化肉瘤(旧称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副神经嗜铬细胞)和恶性间皮等。腹膜后肿虽发病率低却涵盖了数十种组织类型和生物为各异的肿,加之解剖结构特殊和体巨大,给相治疗决策的制定及实施提出了更高的术和技术要求,也给相的医疗机构在专家团队、仪器设备、诊疗模式等临床和科研各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建议患者到有验的大型诊疗中就诊。由于继发性腹膜后肿的诊断和治疗需参照原发病灶的情况,这里不再一一描述。

临床表现

腹膜后肿由于位置深在,通常情况下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体征。而当患者感觉部胀满或者摸到部包块时,肿物往往已巨大。由于腹膜后肿本身也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很少能够早期发现。

而到了后期,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典型。例如压迫肠管导致的消化道梗阻,起患者的腹胀恶心呕吐,亦或肿坏死、出导致患者的发热,患者无法进食导致的消瘦或恶液质等情况,与其他恶性肿的晚期表现并无本质区。仅少数有功能的肿由于分泌一些激素,可以影响压或者糖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由于腹膜后肿多数为间组织来源,而非上皮来源,因此即便是恶性,也很少起常见的上皮类肿标志物(如癌抗原等)的升高,临床上缺乏特异的肿指标。少数神经分泌来源的肿可以起一些标志物的升高(如神经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等),但其准确性仍缺乏足够的依据。此外,一些有功能的腹膜后肿可以起生化以及一些激素水平的改变。

2.影像检查

腹膜后肿的影像检查是其诊断的要依据。尽管超声是最简便最济的检查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腹膜后肿位置深在,前体通常会对超声造成干扰,因此对于腹膜后肿的影像检查,首选是增强的CT或MRI。由于腹膜后肿病理类型多样,肿质地差较大,甚至同一肿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异质性,因此CT或MRI的表现并不一致。

腹膜后肿缺乏特异性的定性影像征象,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以下征象常提示为恶性病变:①发现肿邻近组织管受侵和远处器官淋巴结转移。②肿边缘不规则,与周边器官分界不清,周围器官与肿接触面出现异常密度,提示邻近器官受累,恶性肿可能性大。③肿直接侵犯致质破坏或其他部位出现转移灶。④CT、MRI提示肿不均匀强化、显示供丰富,多为恶性肿

3.病理检查

腹膜后肿病理类型多样,预后也迥异,但多数均需要手术治疗,对放化疗有效的肿较少。因此,除非无法进手术切除,又需要进一步明确病理性质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时,考虑进活检病理检查。活检通常张采用粗针(CoreNeedle)穿刺,以便获得足够的组织样本,进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甚至基因检测确定是否有适的靶向治疗。

诊断

尽管腹膜后肿仅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很难明确诊断,但是由于体较大,据增强CT或MRI做出定位诊断并不难。更加决定预后的定性诊断很难通过术前临床和影像表现做出判断。作为金标准的病理诊断往往在手术后或者穿刺后才能获得,并据此制定下一步的治疗策略。

治疗

1.手术治疗

腹膜后肿的外科治疗要是手术切除,它是患者获得潜在治愈机会的最佳手段。手术切除的原则是在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规范的治切除(R0切除)。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提高,更多的张对腹膜后恶性肿间室切除(CompartmentResection),以达到更好的治效果。文献报道,采用此种更广泛的切除,可以使切除后的5年复发率从50%降低到20%,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以上。

腹膜后肿容易反复局部复发,患者往往历过多次手术,并且复发间期逐渐缩短,直至最终无法再进手术。因此,患者除需要重视第一次手术的治性,也需要在复发出现时找适的手术时机。

(1)有出、梗阻等严重并症时,需手术治疗,甚至可考虑姑息性切除以挽救生命;

(2)临近重要脏器,体继续增大将导致不可切除或有严重后果者;

(3)肿生物为差,恶性程度高、复发间期短、生长速度快(如超过0.9厘米/月)时,手术治疗往往不能改变最终的生存时间,不宜进手术干预。

2.放射治疗

术前、术中乃至术后放疗,虽然显示了一些前景,但是远未达到共识。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展,特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及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bodyradiotherapy,SBRT)的应用,使位于身体深处、周围有很多重要器官腹膜后肿有了更确的治疗靶区,从而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组织损伤。

3.介入治疗

介入不仅能在手术前帮助了解肿液供应,对于动脉供丰富、体较大的腹膜后肿,也可选择性供动脉栓塞治疗,减少术中出险,或者促进侧支环的建立,减少移除肿物对液动力的影响,从而降低手术险。当腹膜后肿发生破裂出,需紧急止但又无法手术时,可试管的介入栓塞或球囊阻断,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和创造条件。

4.全身治疗

淋巴等少数腹膜后肿对化疗敏感,多数的腹膜后肿尚无有显著疗效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达卡巴嗪、吉西他滨等虽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要大样本的临床实验。

5.多科会诊(multidisciplinaryteam,MDT)

由于腹膜后肿在生物特性、病理类型等面的特殊性,多科协作的作用尤显重要。在诊治过程中,由外科、科、放疗、介入、影像及科研等多科人员共同组成诊疗小组,对相病例一同进讨论,整体规划出最适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案,从而让患者获得最理治疗。

总之,腹膜后肿发病少、病理类型复杂、治疗难度高、需要多个科共同协作,因此推荐患者至到有验的大型诊疗中就诊,进规范化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腹部肿块

下一篇 补肺活血胶囊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