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肺部良性肿瘤

部良性肿比较少见,其种类很多,可起源气管的所有各种不同类型细胞,以错构为最常见。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X 线检查时发现。良性肿可有症状咳嗽、声嘶、部感染和咯血等。良性肿据其分类不同症状也不同。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X 线检查时发现。良性肿可有症状:咳嗽、声嘶、部感染和咯血等。良性肿据其分类不同症状也不同。周围型良性肿的大小及部位决定其表现,很少......
目录

症状体征

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在X 线检查时发现。良性肿可有症状:咳嗽、声嘶、部感染和咯血等。良性肿据其分类不同症状也不同。周围型良性肿的大小及部位决定其表现,很少起临床症状,60%以上无症状,仅查体时放射检查偶然发现,近90%查体无相体征。少数病人可因体较大、邻近气管或其他不明原因而有临床症状,最常见咳嗽及非特异性胸痛,也可胸闷、咯、乏力等。

型良性肿的大小及活动度决定其表现,多数病例有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体积较小的气管、支气管,多无任何症状。而较大的肿,因不完全地阻塞气管,可闻及喘鸣音。如果肿大部或完全地阻塞呼吸道,起:

气管分泌物的清除受限,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肺炎气管炎、脓肿等;②通气受限导致远端不张或肿。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喘鸣甚至咯血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特点:

1、错构 发病率在部良性肿中占第1 位,人群发病率为0.25%,占部肿的8%,占良性的75%~77%,占部“硬币样”病变的80%。其年发病率为1/10 万。错构的来源和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比较容易被接受的假说认为,错构气管的一组织胚胎发育时期倒转和落,被正常组织包绕,这一部分组织生长缓慢,也可能在一定时期生长,以后逐渐发展才。错构大多数在40 岁以后发病这个事实支持这一假说。WHO 将错构分为以下3 类:①骨瘤样错构:此型最为常见,典型的表现为伴有纤维及脂肪组织的软,并混有气管上皮。在软或结缔组织可发生钙化化,并可在放射上表现出来。增长缓慢通常无症状,但可常规放射检查或尸检发现。

平滑样错构体的要成分是平滑和细气管,准确的性质不详,应与平滑增生相鉴,后者发生在慢性部疾病。

③周边型错构:位于胸膜下,可多发,周边型错构的一种类型不同于软型错构,有单一的非纤毛、管状上皮,伴不成熟的黏液基质。

(1)、病理:错构病理特征是正常组织的不正常组和排列,这种组织的异常可能是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病理构成要是软、脂肪、平滑、腺体、上皮细胞,有时还有组织钙化,肉眼观察体呈球、卵,周边的结缔组织间隔使其分,无包膜,但分界清,决无浸润,仅个例恶性报道。比较气管错构,两者的要成分都是软、脂肪、成纤维细胞及组织,但各种成分所占比例明显不同。

肺实错构的成分80%为软,12%为成纤维细胞,而脂肪及组织占5%和3%。正常组织体之间多分界不清或呈乳头状,此为成纤维细胞向体外生长壁所致。体总是包含有Ⅱ型、纤毛、非纤毛或分泌黏液的细气管上皮的细胞,此为体是多中成熟的据。体周围常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嗜细胞为的炎性渗出,部分可见浆细胞肿或非干肿,但肿的检查,均未见微生物存在的据,此类病人并非病患者。多发的错构,在多数病例中,不同体的组织成分是相似的,仅少数病例不同,或以软成分为、或以纤维组织成分为

气管错构的成分软组织占50%、脂肪占33%、成纤维细胞8%、成分占8%。软组织气管无解剖系,成分总是位于软成分中,并显出是由软化生而来的。幼稚的、激活的成纤维细胞无序地布在软周围,分泌浆液、黏液的腺体布在脂肪与成纤维结构中,肿的表面由呼吸道上皮覆盖。软组织常呈结状,使体表现出分状的特性,可能为多中生长所致。75%的体表面光滑,25%表面呈乳头状。

(2)、症状:文献报道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3∶1。发病的高峰年龄在60~70 岁,86%的患者有吸烟史,平均吸烟史为44 包,绝大多数错构(约80%以上)生长的周边部,紧贴于的脏层胸膜之下,有时突出于表面,仅少数症状,查体也没有阳性体征。只有当错构发展到一定大小,足以刺激气管或压迫气管造成气管狭窄或阻塞时才出现咳嗽胸痛发热气短,甚至咯血等临床症状相反气管气管错构绝大部分在确诊前3个月可有呼吸道症状,平均40%有一种或多种症状症状咳嗽、憋及反复发作的肺炎最为常见,咯血胸痛症状少见。临床体征,如哮鸣音管性呼吸音

错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常见有以下的全身性疾病。Carney’s triad(Carney 三联征):即气管骨瘤、多发性平滑肉瘤上腺嗜铬细胞。Cowden 综征:外层、中层、器官的多发错构病。错构征:并其他发育异常或良性肿错构称为错构征,此类病人多为Cowden 综征患者。并疾病包括:各种疝、压、动脉狭窄、先病、消化道憩室等。其特点:①75%有两种以上疾病;②都为少见或罕见病;③病情较常人重,但因并的疾病多无特异性,且无明显的相性,故有人提出反对。

(3) 、X 线检查:错构多为单发,仅2.6%为多发,且多发者多为2 个体。位于肺实错构较多见,90%以上位于周边,气管型极少见。在右的较左多,在下的较上多,部分发生在右中叶和左上叶舌段。错构体较大,直径在0.2~9.0cm,最大直径可达30cm,平均1.5~1.9cm。位于气管的错构较少见,占1.4%~19.5%,气管错构体积较小,直径为0.8~7.0cm,平均为2.1cm,以1~3cm 最多见。80%为,20%有分。10%~30%可见钙化,以偏钙化最多见,中钙化少见;爆米征是错构的特征性表现,但不多见而且不是错构所独有。

绝大多数X 线上表现为均匀致密的阴影,也可以为不均匀阴影。气管错构常表现有受累组织的不张,而肿、肺实变、斑钙化等较少见。约53%的患者在术前1~18 年X 线胸检查未见阴影,而另约47%的患者则已有阴影。据术前长期随诊的胸,测得错构的增长速度为(直径)每年1.5~5.7mm,其倍增时间为14 年,增长速度与年龄无

(4)、皮穿刺活检:85%可确诊,要是与炎症及转移性病灶相鉴。部分病例为术中意外发现,也有伴发肺癌者,其特点:常与肺癌位于同一,所伴肺癌组织分型有鳞癌、腺癌及腺鳞癌。

(5) 、治疗: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法。气管或近端气管较小的错构经气管镜摘除或激光切除等,如果体较大或位于较远端气管,可切除、段切除、气管气管重建或气管切除术。周边的错构,可胸腔镜局部切除,同时送冻检查确诊。如果并其他恶性肿、怀疑肺癌体较大或体位于者,可段、、双切除,此类手术仅占13.2%。而多数患者仅须剜除等局部切除术即可。

(6)、随诊:约1.4%的患者于术后10~12 年在同一复发,复发者多为软成分为的错构,复发前后成分无差异,前认为肿的多中是术后复发的要原因。尚无错构恶变的据,有骨瘤样错构发现孤立的腺癌转移灶的个例报告,其周围组织正常。3.6%术后1~7 年发生肺癌,多为鳞癌,也有腺癌,但均在不同,与同时肺癌者相比,后者多在同一

2、肺炎性假 是由慢性炎症产生的肿、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相的继发病变成的类样肿块,并非真正的肿肺炎性假较常见,近年来文献报道日见增多,仅次于错构居第2 位。

肺炎性假一般位于肺实,累及气管的仅占少数。绝大多数单发,呈,一般无完整的包膜,但肿块较局限、体质硬、黄白色、边界清楚,有些还有较厚而缺少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肺实质分。少数肺炎性假可以发生癌变。肿组织呈多性,含有肉组织的多寡不等、排列成条索的成纤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上皮细胞以及含中性脂肪和固醇的沫细胞或假性黄瘤细胞,以成熟的浆细胞为

肺炎性假患者以青壮年多见,一般发病年龄30~40 岁,女性多于男性。1/3 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仅偶然在X 线检查时发现,2/3 的患者有慢性气管炎、肺炎化脓症的病史,以及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低热,部分患者还有胸痛,甚至咯血,但咯血量一般较少。

炎性假的3 个转归:吸收消、相对稳定不变、缓慢增长。肺炎性假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难与慢性气管炎及部恶性肿。胸部X 线检查为,边缘光滑锐利的结影可钙化,有些边缘模糊,似有毛刺或呈分状,与肺癌很难鉴肺炎性假部无明确的好发部位,多数在4cm 以下。这些都给诊断造成肺炎性假术前很难确切诊断,尤其难与肺癌,又偶有癌变的可能,因此一般张及早手术。术间病理冷冻切检查,以明确诊断。确定良性性质后,手术以尽量保存正常组织为原则。处于表面的炎性假,不难剔除。位于肺实的炎性假可以局部楔形切除或段切除,除巨大肿块及已侵及气管的以外,一般不做及全切除。手术预后良好。

3、乳头状 最初认为是部的良性肿。除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外,其他类型的病因不明。WHO 据乳头状组织来源分为两类:鳞状细胞乳头状、移(细胞)乳头状。鳞状细胞乳头状为向气管突起的乳头状肿物,有一个纤维组织核,表面覆以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偶混有产生黏液的细胞。其结缔组织的蒂有淋巴细胞渗出。单发者少见,可与部同类病变共存,青年人多见。移(细胞)乳头状:被覆多种上皮,包括骰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纤毛上皮等,也可见灶性鳞状上皮化生及黏液分泌成分。可为多发,即使无不典型增生的改变,术后也可复发,有恶变可能。肿可能源于气管的基底细胞或其储备细胞。

(1)、单发乳头状:为极少见的下呼吸道良性肿,占切除的下呼吸道良性肿的4%,前认为起源于气管气管上皮及其黏膜腺体,已除外其起源于Kultschitzky 细胞。可与囊腺瘤等其他良性肿并存。肿可位于气管树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或段气管,其组织分型多为鳞状细胞乳头状。少数位于周边组织,由类似透明细胞或混上皮型细胞构成。

①临床表现:多见于40 岁以上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喘鸣、反复发作的肺炎及哮喘样症状。有些病人可自己咳出肿组织。因多位于气管,故X 线胸很少见到体,常需CT 或气管体层像检查,CT 可实为非腔外生长及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镜可见活动性肿及继发于肿气管膨胀性扩张。

②鉴诊断:单发乳头状易与气管慢性炎性息肉相混淆。后者病理可见慢性炎性管增生及水肿的肉组织,全部或部分覆盖有正常的纤毛柱状呼吸道上皮,无乳头状的表面结构

③治疗:治手术为最佳的治疗法,一般采用气管部分切除或袖状切除术,如果远端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也可连同组织一并切除,但切除术应尽量避免。镜切除虽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彻底。也可采用激光烧除术。有个术后恶变病例报告,切除彻底者极少复发。有人认为近50%的单发气管乳头状最终导致肺癌,另有人发现在邻近乳头状气管上皮处,可见到局灶性原位癌,其可能是本身恶变,也可能是邻近组织发生的癌变。

(2)、多发性乳头状:多见于5 岁以下儿童,15 岁以后少见。因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 型或11 亚型感染所致。此类病人也被称为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肿常首先发生在会厌部等上呼吸道,极少见下呼吸道是首先发生的部位。部分病人可自愈。

①临床表现:声嘶,晚期可见喘鸣气管梗阻等表现。因大的远端气管RRP 气管阻塞,放射可见不张、肺炎脓肿气管扩张等影像。诊断法为镜及活检。

②治疗: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法。可供选择的手术式有:A.手术切除或激光烧除;B.冷冻疗法、透热疗法;C.助药物治疗,如:氟尿嘧啶(5-FU)、皮质激素、疫苗、普达非伦、大维生素A 及干扰素等。要注意气管可导致RRP 播,其致命的高危因素有声门下乳头状及长期气管插管。

③预后:2%~3%的患者可发生恶变,恶变者多为有长期病史者(病史多超过10 年),其共同特点为:婴幼儿期确诊,因病重而反复手术或气管,在20岁左右恶变为鳞癌,恶变后多在短期(平均4 个月)死亡。发生播或恶变的高危因素有放疗(儿童)、吸烟(成人)、气管插管及肺实病变等。有以上高危因素者15%左右可发生恶变。

4、纤维 肺实少见。可见于任何年龄,见男女发病相近。肿可带蒂,包膜完整,质地不一,可有钙化,有上皮覆盖,可见表层有不同程度的管。镜下:表现为单纯的无细胞结构纤维组织,或疏松结构纤维组织,也有囊性变或化的报告。生长缓慢,气管镜下可见管腔状或有/无蒂的息肉状肿物,直径多为2~3.5cm。大气纤维可激光烧除或镜下切除,纤维可保守切除。

5、骨瘤 是位于气管壁软部最常见的气管,位于肺实者少见。Franco 提出骨瘤专指仅含中层的软成分的良性肿,不应与错构相混淆,后者含结缔组织及上皮组织。肿极少>5cm 的球肿物,与正常组织分界清,表面光滑或结感,可有分,有包膜、实性、质硬、半透明,易于剥离。剖面呈黄、白或褐色体边缘较中硬,可见化或钙化成分,状如蛋壳。镜下:为被覆上皮的软组织,无腺体及其他成分。男女发病率相近,年龄:20~64 岁,为典型下呼吸道良性肿的临床表现。骨瘤术前难以确诊。切除术后可复发,偶见恶变为肉瘤,而复发者恶变机会更大。骨瘤鼓励扩大切除范围。

6、Carney 综征 此综征是Carney 在1977 年报告首例,此综征是指以下的3 个不同的脏器同时发生3 种不同的肿,即:平滑肉瘤上腺外嗜铬细胞错构。以上3 种肿只要同时发现2 种即可诊为Carney 综征。另有报告可并乳腺纤维。此综征多见于青年女性,年龄在7~37 岁。患者多因前两种肿症状而就诊,仅个病例首发症状。40 岁以下女性患者,如发现以上3 种肿之一,均应全面检查。如果术前确诊为Carney 综征,多采用局部切除术。

7、脂肪 起源于中层,下呼吸道脂肪占所有部肿的0.1%,占部良性肿的4.6%。要位于大气管壁黏膜下层,由大气管壁延伸到细气管。虽然皮下等结缔组织脂肪多为多发,但气管脂肪几乎都是单发。男性多见,女性仅占10%~20%。发病年龄40~60 岁最为多见,症状期数周至15 年。除典型症状外,因脂肪缺乏管,故无咯血症状,但如并感染,可有

X 线胸特征性表现:周边型脂肪的阴影密度低,阴影可见纹理。中型的气管镜检查见、活动的息肉样肿物,基底部多窄小成蒂,表面光滑、呈黄色或灰黄色。多数脂肪呈哑铃状,体位于气管外,窄细的颈位于气管连接腔、外的体。

因多位于气管,故体多较小。若远端组织正常,可行气管切摘除术或气管袖式切除术,较小的腔型可镜下切除。

8、平滑 平滑是早期被认识的部良性肿之一,其约占部良性肿的2%。因其可为单发也可为多发,部的病变也可是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特是与子宫浆膜下平滑,也有并多发皮下同类肿的报告。肿可位于气管气管,也可位于周围组织,发生率相近。气管平滑来源于气管壁的平滑层,周边型可能来源于小气管管的层。多发者也可来源于平滑的转移。

大体:气管气管平滑多位于气管下1/3 段的膜部(后段),左、右侧及各气管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为腔息肉生长,如状,基底较宽,偶见细长的蒂。球或表面略呈结状,多<4cm,个可>6cm,有包膜、实性、质硬韧,切面呈灰色红色组织肺实的此多为单发,大小不等,最大可达13cm,球,可呈分状,有包膜,其他特点近似气管生长的此,并可有囊性变,囊性变者多呈大的囊肿样表现。周边的此可呈带蒂息肉样肿,向胸膜生长

镜下:气管以平滑要成分,管及纤维组织较少,而肺实平滑气管平滑纤维组织管成分多,镜下见细胞呈梭,胞质丰富,深染,无核分裂象,可见纵纤维细胞呈束状或漩涡状交错分布,组织中间杂纤维组织。如纤维组织成分较多,也被称为纤维平滑

以青年及中年人多见,在5~67 岁,平均为35 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2∶3。放射无特征性表现,其阴影密度较脂肪高。首选手术治疗,气管不伴远端损害者也可经气管镜激光切除。女性的良性转移性平滑在切除卵巢后有消退的报告。新生儿的先天性多发性平滑病常导致肠梗阻肺炎等致命并发症。

9、平滑病 Steiner 在1939 年首次采用“转移性纤维平滑”一词报告一例36 岁女性患者,因双过大的肿物而导致衰竭。Martin 将平滑肌病变分为3 类:男性及儿童的平滑病、女性的转移性平滑多发性纤维平滑样错构

Steiner 当时定义转移性平滑病为:组织上原发灶及转移灶均呈良性表现,为分化好的平滑细胞及结缔组织构成。多因子宫平滑侵入子宫的静,造成在组织中着床的可能,成了女性特有的转移性平滑多发性纤维平滑样错构也均见于女性,年龄在30~74 岁,多有子宫病史。平滑病一般无症状,少数病人有咳嗽气短,放射检查见双多发结影,甚至呈弥漫性小结影,严重者可影响功能,长期随诊阴影发展较慢,也有发现分娩后阴影自消退的病例。病理见平滑和结缔组织,缺乏核分裂象,可见或细气管上皮组成的腺样结构。女性的转移性平滑多发性纤维平滑样错构激素及孕酮有,以上激素含量增高时,体增大,以上激素水平下降后,体缩小,绝经后妇女此病趋于稳定。对尚在卵巢功能期患者,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可望抑制此病的发展。

10、 肺实可为原发,也可为转移。原发性多见于女性,40~70 岁多见。多无症状。胸表现为结影。肉眼观:边界清晰,呈球,直径1.7~6.0cm,切面呈灰白色。光镜:肿由含沙样小体的膜细胞组成。电镜:可见交错的细胞膜和桥粒。Vimentin 免疫染色肿细胞全为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免疫染色部分为阳性,但角蛋白、S-100 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染色为阴性。可能为颅病变的转移灶,故应做全面检查,以除外颅病变。原发性的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好。

11、管类肿 下呼吸道良性管类肿包括:(分为海绵状毛细及混)、淋巴管等。

(1)、:其发生特点是在婴幼儿的部、声门下或气管上部,可导致气管梗阻,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皮肤或黏膜下的。大体观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肿物,暗紫色或红色,可有包膜,有薄壁的输入动脉及扩张的输出静,其间为张的管窦。Bouer 在1936 年首次报告报道破裂致死的病人,Hepburm 在1942 年首次切除成功。

(2)、海绵状:少见,但为中最常见类型。可能伴有遗传性出毛细管扩张症。镜下见体为扩张的管窦组成,窦被覆皮细胞,周围可见纤维组织间隔。毛细:位于周边的可凸出表面,呈凸凹不平状,无包膜,质稍硬,易于剥离。镜下见大量小管构成的网状结构,其被覆皮细胞,腔为大量红细胞,周边可见少量纤维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因无明显临床症状,此多在尸检时发现。多无症状,有症状者,咯血表现较其他良性肿突出。透视可见随呼吸改变大小的肺阴影、X 线胸及CT 显示无明显分的球阴影,直径在2~12cm,以4~6cm 最多见,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光滑、无空洞,偶见弯月状或环状钙化(静石)。如呈段性膨胀的,影像可表现为哑铃状或珠状阴影。有时可见连接门与肿物的条索影,此为的交通管。管造影可确诊。气管镜可诊断,必须注意:气管镜下活检可致大出,抢救不及时会窒息而死。放疗有效,因该病很少累及气管水平以下的气管,故气管可用于治疗气管梗阻者。单发的海绵状可手术切除。

(3)、:此病常见于皮肤、乳腺及肝脏,在少见。为良性肿,但有恶性表现。此无包膜,边界不清,质软韧,因有实性成分,故不易被压缩。镜下:呈多边或梭细胞,胞质少、胞核大,细胞排列呈管状、巢状或不规则状,存有腔洞或不规则裂隙,这些间隙中多无液成分。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可先天性心脏病。放射常表现为单发肺实影,边缘清晰、密度不匀,也可表现为气管息肉样病变。可导致血胸或肥大性关节病。尽早彻底切除肿物为最佳治疗,放、化疗效果尚未确定。病人常在短期死亡。

(4)、管球:Hussarek(1950)报告了首例气管管球管球可发生在皮肤、骼、肠道。前认为它源于一种特殊的动静分流(Sucquet-Hoyer 通道)的细胞。多位于气管,常单发,恶性管球较少见,多表现为局部浸润,仅有个广泛转移的病例报告。临床上可呼吸困难咯血症状。须与管外皮类癌嗜铬细胞等鉴。因在光镜下易误诊为类癌,而电镜下管球细胞胞浆类癌样的神经分泌颗粒。可激光烧除。预后好,有术后复发的病例报告。

12、粒性成细胞 简称为颗粒细胞。1926 年,Abrikossoff 报告了1例部的颗粒细胞,此为在人体发现的第1 例颗粒细胞,故此类肿也被称为Abrikossoff 。在1939 年,Kramer 报告了首例气管颗粒细胞。其准确来源不明,可能源于原始的成细胞、组织细胞或神经膜细胞,前认为来源于后者可能性最大。多为良性,常发生在、皮肤及黏膜,乳腺、呼吸道及消化道为不常发生的部位,也有发生在、纵隔、腹膜后的报告。颗粒细胞罕见位于下呼吸道,仅2%~6%的颗粒细胞位于呼吸道。

病理

呼吸道颗粒细胞多位于气管,偶有位于周围组织者。4%~14%为多发,部分病人可伴有其他部位(如:、皮肤、食管淋巴结等)的颗粒细胞,表现为多中特征;如多器官受累,有恶性可能。组织可有侵袭性表现。

大体:多为无蒂或有蒂的息肉白色,也可表现为黏膜的嵴样增厚。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包膜,体直径在0.5~6.5cm,多在2~3cm 大小。约20%的颗粒细胞沿气管黏膜下生长,偶见侵入周围组织,但局部的扩并不一定提示恶性。

镜下:由大的卵或多边的细胞组成,排列成不规则的条索状或结状,肿细胞间边界清晰,但体中区细胞界限不清,如体细胞。免疫组化:S-100蛋白、NSE、KP1(CD68)和vimentin 为阳性;无结蛋白(desmin)、角蛋白或P53癌蛋白的肿表达。在PAS 染色下,这些细胞富含嗜酸性的胞质颗粒。应注意与气管腺瘤息肉、错构肿、动静及其他恶性肿

男女发病率相近,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30~50 岁最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7 岁。黑人较其他人种多见。位于周边者可无症状,因其他疾病查体而意外发现,但绝大多数体位于气管气管,可起阻塞性肺炎咯血、憋咳嗽气管镜活检可确诊。

据肿气管的大小及侵犯气管壁的程度决定手术式,应手术切除肿及其阻塞的气管远端受损组织,因其有局部浸润性,可复发,故不论气管镜下或是手术切除,一定要彻底。因不能明确其侵犯气管壁的深度,不宜镜下切除。如果肿直径>8mm 或CT 提示有周围组织侵犯,常表明体已侵出了气管气管,因此只有手术切除才可避免复发。有人建议术后放疗。6%的非呼吸道的颗粒细胞为恶性,可远处转移。而下呼吸道颗粒细胞虽有邻近淋巴结转移的报告,但尚无远处转移的报告;局部切除者约10%在2 年复发。

13、良性透明细胞 也称为糖。Leibow 和Castleman 在1963 年首次报道。组织发生不明,有人据光镜、组化、超微结构的研究,认为肿来源于细气管无纤毛上皮细胞(Clara 细胞)或上皮浆液细胞。有人发现肿的一些细胞有神经分泌功能,但不能肯定肿细胞的来源,有可能源于Kulchitsky 细胞。

大体:位于肺实质,体球,可有或无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清、表面光滑、质柔韧、实性,剖面肉状,色暗红或灰黄,偶有小囊腔。体多与较大管或气管不相连。

镜下:类似上腺的肿,为一致的大透明细胞成分,其排列呈腺、巢状或乳头状,胞质富含糖原为其组织特点,周围可见毛细管,PAS 染色阳性。与透明细胞癌的最大区在于后者无大量糖原,而代之以大量脂质,而其他源于嗜银细胞的肿,如:类癌、小细胞癌等,因无糖原,PAS 染色呈阴性。75%的患者发生在45~60 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所有病人均无症状。X 线胸示单发的、周边型结,直径1.5~6.5cm,很少超过4cm。没有术前确诊的报告,因其非常少见,在病理诊断时,须除外原发性透明细胞癌及转移性透明细胞癌。 手术切除可治愈。

放射所见:多为单发,两发病率相近,见于任一,为边界清晰的结影,多在4cm 以,直径0.7~16cm,可为实性或灶性液腔,密度可均匀或不匀。如周围组织尚存慢性炎症,病变可呈弥漫状,边界不清。体增长缓慢。其CT 影像是与肺癌最为接近的一种良性肿,总结其特点如下:绝大多数位于周边,呈尖端指向门的楔形阴影。病变周边有胸膜反应性增厚、变。阴影近侧可见指向门的粗大纹理,为炎症吸收不全所致。常可见同侧多发阴影,多数患者术前误诊为肺癌

因其极易误诊,故不论是否术前诊断,均应积极手术切除。手术可确诊并治愈该病,预后佳。

14、硬化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病人可有家族史。但大多数电镜研究表明,其细胞来源为上皮细胞。硬化组织特征是:

①实性细胞团及黏液样基质在有白细胞;②样增生伴有管壁硬化倾向;③增生的小管呈乳头状突向;④存在出硬化区。此外尚可见脂肪及含黄素向组织间质浸润,并向蔓延。

随着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免疫组织法在肿诊断上的应用,硬化的诊断已逐渐明确。研究结果表明硬化属上皮细胞肿,有颗粒性细胞和原始上皮细胞存在,有来源于气管细胞的特征。最近又进一步硬化细胞的细胞质对抗表面活性基蛋白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说明其为上皮Ⅱ型细胞

多在50 岁以前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症状咳嗽咳痰中带胸痛胸闷、低热等,也可以毫无症状。如体向气管生长,可以阻塞气管起阻塞性肺炎不张,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胸部X 线检查显示孤立的阴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断层可更清楚地显示肿块影的态,部分病例阴影呈分状,偶见钙化影。如硬化长入气管,X 线胸上可看到段或的不张,大气管断层或CT 扫描可见气管肿块影。纤维气管镜检查对腔硬化有较大价值,可清楚地看到突出于气管新生物,表面光滑,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不与气管壁粘连。纤维气管镜活检可以明确诊断,但活检时易出且活检组织块较小,往往影响诊断。

硬化术前难于确定诊断,宜早期手术,手术可据病灶大小和部位决定段或切除,必要时行气管袖状切除,尽量保留较多的组织。手术预后均良好。

15、良性畸胎 畸胎极少原发在气管管腔,更多见原发在前纵隔而累及部,可能与纵隔畸胎的来源相同。原发在下呼吸道的畸胎发生部位偏前近中线。大约半数以上的畸胎位于左上前段或其气管,1/5位于右上前段,亦可位于右中叶和左段以及下基底段。大小不等,最大者直径可达18cm,病理特性同纵隔畸胎肺实畸胎,实性或囊性,有包膜,表面光滑;囊性畸胎充满皮脂、冻样物,棕色淡黄色;气管畸胎一般体积较小,呈息肉样腔生长,借蒂与气管壁相连,气管畸胎表面可有毛发穿出。畸胎含有3 个层的组织,如皮肤及其附件、毛发、牙齿管、肉、软甲状腺神经组织等。大多数畸胎为良性,但也可为不成熟畸胎或恶性畸胎

发病年龄在16~68 岁,多见于30~40 岁,女性多于男性。多数病人因体较大,多有症状。当肿压迫部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咳脓痰等。咯血畸胎较常见的症状,可以中带,亦可以咯血。少数病人可由于畸胎破入气管而咳出毛发和皮脂样物,此为畸胎特异性症状。在脏层胸膜下的囊性畸胎可以破入胸膜腔,使皮脂样物流入胸腔,起突发的剧痛,甚至过敏休克。X 线胸像上可见,一部分边缘清楚,但多数因继发感染而边缘模糊不清,结密度不均匀,约1/3 病例可见钙化牙齿头影,2/3 病例可见到不规则的透亮区。在后前位胸像上,肿靠近纵隔和门,侧位胸像上,肿位于上前段,贴近前胸壁。CT 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钙化、含脂肪组织的情况,从而进定性诊断。CT 能够帮助定位,如果发现结周围被组织包绕,即可与纵隔畸胎。CT 还能显示肿与邻近纵隔结构系,如是否与心包动脉、上腔静粘连等,对制定治疗案具有重要价值。

畸胎诊断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范围应当视体的大小而定,较小的肿局部切除,较大的肿切除甚至全切除,当肿巨大并有较大范围的囊性变,有可能造成术中显困难或在搬动体时起纵隔结构受压,可先置管流,减低体张力,然后择期手术切除。少数病例完整切除肿后,可以复发,而且可以向恶性向发展。

16、结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分为3 类:①气管气管型:此型又分为局限型及广泛型两个亚型;②型:可单发或多发;③间质弥漫型。弥漫气管气管型常累及气管起声嘶。局限气管气管型最常见于段气管处,呈、光滑、灰白色的无蒂肿物。型是淀粉样蛋白在的结样蓄积,周围有巨细胞反应,其病变结可为单发或多发,直径在2~15cm,多位于胸膜下或邻近大的气管管,多可见钙化。仅此型可手术治疗。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0~70 岁多见,性无差异。多无症状,查体可发现。气管单发者,气管镜下或胸的局限切除术即可治愈。如气管广泛病变导致气管梗阻者也可手术治疗。病理上应与炎性假。本病可多发性骨髓。单发或局限者术后不复发,此病虽进展缓慢,但病变弥漫者也可导致死亡。

17、腺瘤 在良性肿中非常少见,常见有以下类型:

(1)、单型性腺:相似于那些发生在气管壁的涎腺类肿,只是成分单一。可表现为囊性、囊腺样或实性。

(2)、多型性腺:为涎腺类良性肿,其特征是上皮组织,黏液样或软组织的混存在,上皮成分可为上皮或鳞状上皮组成导管状或状。也被称为。Payne(1965)首先报告2 例。最初认为其起源于气管腺体。多见于较大的气管的软部,但也可发生。文献报道发病年龄在47~74 岁,平均为57 岁。男女发病率相等。可无症状症状咳嗽肺炎等,症状期为1 个月到20 年。X 线胸可见包块或不张,气管镜见白色息肉样结,部分阻塞气管。首选治疗为手术完全切除。原发的多型性腺生长缓慢,淋巴及远处转移极罕见,有人认为位于气管的多型性腺有潜在的恶性。

(3)、乳头状腺瘤 Montes(1966)首先报道乳头状腺瘤,并提出该支气管组织特点近似于Clara 细胞,后依据可能的细胞起源,将其分为以下两型。

①Clara 细胞腺瘤:spencer(1980)首次报道。本病极少见。典型的Clara细胞位于远端细气管,是无纤毛的柱状或骰状上皮细胞。故肿物多位于周边,无临床症状,查体X 线胸发现钱币样阴影,直径多在1.5cm 左右。镜下肿为乳头状排列的骰状上皮细胞组成。术后病人可长期存活。

细胞腺瘤:Yousem(1986)首次报了道6 例,腺瘤由增生的良性上皮细胞和间组织所组成。可能源于Ⅱ型上皮细胞。发病年龄在45~74 岁,平均59 岁,70%为女性,几乎所有病人均无症状,多在胸膜下,直径在1.2~2.8cm,平均约2cm。手术容易将肿肺实剥出。肉眼为边界清的海绵状结,无真正包膜,但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光镜下:体具有单一的组织特征。体由单层骰状细胞排列的多囊性腔组成,这些排列的细胞有时表现为图钉状或状。须与硬化淋巴管(其囊腔由皮细胞排列)、错构及囊腺样畸气管癌相鉴

③囊腺瘤:为良性肿,少见。Ferguson(1988)报道了气管腺瘤,认为其源于正常黏膜下层的黏液腺,由黏液分泌细胞构成的腺样或管状结构。位于气管气管,多发生在右侧气管,也有左、右侧气管发病率均等的报告。肿息肉样腔生长,并可阻塞气管管腔,气管阻塞的症状咯血。男女发病均等,在8~66 岁发病,平均33 岁。气管镜下呈红色、较坚韧、覆盖完整上皮的息肉状肿物,很少有蒂。光镜下可见肿是由很多充满黏液的小囊腔组成,囊腔内壁分化好的黏液上皮。虽然其很少有蒂,但仍可用气管镜刮除、冷冻或激光等完全去除。胸手术切除仅适用于远端组织不可逆损毁或气管镜下切除失败的病例。肿完全切除可获得永久性的治愈。

④大嗜酸粒细胞(气管):Hamperl(1937)报道首例,以往被认为是类癌的一个亚型。此类肿源于黏液腺体,为良性上皮类肿。因其胞质的嗜酸性细小颗粒而得,这些颗粒是胞质所富含的线粒体。光镜下肿由胞质含细小嗜酸性颗粒的细胞群构成,也可见其与类癌共存的体。在电镜下可明确区分。多见于男性,患者在22~75 岁。无特异性症状体直径在1~3cm,X线胸表现为边缘清楚的致密影。局部切除预后较好,但也有淋巴结转移的个例报告。

⑤腺细胞:Fechner(1972)报道首例。此类肿源于涎腺,常发生在唾液腺体,同其他涎腺肿一样也可发生在。镜下:体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细胞胞质丰富并有空,另一种胞质含有黑色颗粒。光镜下易误诊为类癌,须借助电镜来确诊,其特点是无类癌神经分泌颗粒,腺细胞所含颗粒的直径<300nm,而类癌细胞颗粒的直径<300nm。病变多为体检发现,体直径约4.2cm。首次切除不彻底极易复发,故应做较广泛切除。

检查

诊断:在X 线胸检查发现的呼吸系统单发肿中,良性肿占8%~15%,成人气管的原发肿很少见,且多为恶性,而在儿童中,多为良性。X 线胸及CT检查是要的发现及诊断手段,其可大致了解肿的特性,如:钙化、边界、生长速度及与气管系等,最后确诊常须术后病理组织检查。

其他助检查

1、X 线检查 中型良性肿很少见到体,偶见阴影,多仅能显示其继发的部病变,如:不张、阻塞性肺炎等。气管正侧位像有助于发现、定位气管,以侧位像更为清晰。周边型良性肿的胸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致密肿物影,无空洞,偶见钙化

2、胸部CT 或体层检查 中型良性肿多可清楚地显示体,明确其部位、大小、管腔阻塞的程度及肿累及的范围。周边型良性肿因良性肿的成分多样性,故结的密度不匀,CT 值可在-100~ 150HU,故CT 值的标准差多>30HU;而恶性肿多因组织成分单一,故结密度均匀,CT 值多在35~55HU,标准差<30。

3、气管造影检查 良性肿气管造影有助于诊断气管,可见肿气管腔等影像特点,但此项检查前已较少采用。

鉴别诊断

在X线胸检查发现的呼吸系统单发肿中,良性肿占8%~15%,成人气管的原发肿很少见,且多为恶性,而在儿童中,多为良性,X线胸及CT检查是要的发现及诊断手段,其可大致了解肿的特性,如:钙化,边界,生长速度及与气管系等,最后确诊常须术后病理组织检查。

诊断:

部良性肿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不易与早期部恶性肿,且后者多发;良性病变可能恶变;良性病变可能伴有恶性病变(28%错构伴有原发恶性肿),故因准确区分部良,恶性肿的重要性,前认为,积极的微创手术是诊断及治疗周边型良性肿的最佳手段。

并发症

部良性肿常可气管分泌物的清除受限,从而导致反复发作的肺炎气管炎、脓肿等。通气受限导致远端不张或肿。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喘鸣甚至咯血症状。如不加以治疗,后期会发生动脉压力升高,导致病,呼吸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案

应手术治疗,做胸探查术,依部病灶的态累及脏的范围,切除原则: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尽可能彻底切除病变、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故肿位于周边时,应以局部切除及微创手术为。肿位于气管气管时,以袖式切除术为,如体较大,气管切除后不能对者,可在颈部做皮管与之,皮管终生放置气管插管。小的中型良性肿,可借助气管镜、激光等式切除。治性手术,如、全切除等,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成为必要的惟一选择。如术前考虑有良性肿的可能,而术中需切除较多组织时,术中应先做病理活检,确定为良性肿后,应尽量保留组织部良性肿,大多有生长较慢特点,且对功能多无影响,如功能差或身体其他条件难以承担胸手术时,可严密观察。一般情况下保守治疗极少有效,对可能或已有并发症者,应尽早手术,以免发生肺实质不可逆的损害。

健康饮食

术后的患者应据病情理调配饮食,由于手术创伤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所以手术后患者初期食物应以清淡、细软、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慢慢过渡到半流食、普食,术后一周还要补充要素膳,少量多餐,提高养状况。不论手术前后,均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果蔬中含有的维生素C是抗肿物质,可阻断肿细胞的生成。

另外生活中可多食大蒜可有效对抗肿。另外在补充养 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饮食忌:忌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忌油、烧烤等热性食物;忌油腻、粘滞生的食物。

预防肿瘤

预防肿一、培养健康饮食习惯

专家指出在饮食过程中我们应当少吃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吃得越少越好,可以鸡、、豆类等食物替代。此外,腌制食品也少吃为妙,包括咸菜、腊肠、咸火腿等含有大量硝酸盐,容易导致胃癌食道癌。速食品中的添加物或化,也是致癌“凶手”。、炸、烧烤等高温式,不如、焖、灼等食品来得健康。

预防肿二、每日运动每天运动可活动筋,有益健康

每天运动最少30分钟,除了步、跳舞、慢跑外,做家务也是很好的运动,可活动筋,有益健康。减低患上乳癌、结肠癌的机率。

预防肿三、维持正常体重是抗癌的法之一

人人可能患癌,可是肥胖者患癌机率更高,因此维持正常体重是抗癌的法之一。尤其对那些刚戒烟者来说,更应注意。

预防肿四、不抽烟

戒烟,不吸“二手烟”,可是在公共场所,难逃“烟雾”的侵袭,所以我们应吃大量蔬菜以解毒。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益血生片

下一篇 当归补血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