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皮
简介
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海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
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就已经开始食用。我国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
海蜇的身体可分为伞部和腕部。伞体隆起呈半球形,直径为300~500 mm,最大的可达1 m。伞体表面光滑,中胶层发达,厚且硬。生活状态时向上的一面称外伞面(反口面),朝下的一面为内伞面(口面)。体色变化较大,一般是青蓝色,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愈合,把原有的口封闭,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触之有疼的感觉。
性味
味咸,性平。
功用主治
临床应用
烹调方法:海蜇头60--90克,漂洗去咸味,加荸荠50克,共煮汤服,每日1次。
2.治哮喘
烹调方法:海蜇皮500克,大枣500克,红糖250克,浓煎成膏,每次1汤匙,每日2次。
烹调方法:鲜海蜇500克,猪瘦肉60克,马蹄500克,生姜1片。将海蜇洗数次,切丝;马蹄去皮,洗净,切开两半;猪瘦肉洗净,切片;用油、盐稍腌。把海蜇、马蹄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半小时,放入猪瘦肉片和姜片,煲几分钟,调味食用。
5.治妇女劳损、带下
烹调方法:海蜇50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土茯30克,木棉花10克,鸡冠花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6.治小儿风热
烹调方法:海蜇15克,桑叶10克,银花9克,薄荷3克,连翘9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日1剂。
[成分与药用]
鉴别
(1)色泽鉴别
良质海蜇皮———呈白色、乳白色或淡黄色,表面湿润而有光泽,无明显的红点。次质海蜇皮———呈灰白色或茶褐色,表面光泽度差。
(2)脆性鉴别
次质海蜇皮———松脆程度差,无韧性。
(3)厚度鉴别
良质海蜇皮———整张厚薄均匀。
次质海蜇皮———厚薄不均匀。
营养分析
1. 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
4. 海蜇能软坚散结、行淤化积、清热化痰,对气管炎、哮喘、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益,并有防治肿瘤的作用;从事理发、纺织、粮食加工等与尘埃接触较多的工作人员常吃海蜇,可以去尘积、清肠胃,保障身体健康。
适宜人群
食物相克
海蜇忌与白糖同腌,否则不能久藏。
烹饪指导
2. 有异味者为腐烂变质之品,不可食用;新鲜海蜇不宜食用,因为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用盐加明矾盐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3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
食疗作用
其他相关
海蜇入馔,始见载于晋代《博物志》。
唐代《岭表录异》指出:“南人好食之,云性暖,治河鱼疾”,并记有食用方法。
元代《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已有名菜“海蜇羹”的制作方法。自明代开始,人们才开始生食海蜇。
《归砚录》:海姹,妙药也。宜气化瘀,消痰行食而不伤正气,故哮喘、胸痞、腹痛、症瘕、胀满、便秘、滞下、疳、疽等病,皆可量用。
备注
1. 清洗海蜇皮:将海蜇皮平摊在案板上,切成丝状,泡入50%浓度的盐水中,用手搓洗片刻后捞出,把盐水倒掉,再用50%浓度的盐水浸泡,这样连续两三次,就能把夹在海蜇皮里的泥沙全部洗掉,发好的海蜇皮提前焯水。焯水时水温不可过高,焯水时间不可过长,否则海蜇会化掉,食用时尽量少添加液态的调味品,避免成品菜水水的感觉。
营养成分
能量33千卡
蛋白质3.7克
脂肪0.3克
碳水化合物3.8克
胆固醇8毫克
硫胺素0.03毫克
核黄素0.05毫克
烟酸0.2毫克
维生素E2.13毫克
钙150毫克
磷30毫克
钾160毫克
钠325毫克
镁124毫克
铁4.8毫克
锌0.55毫克
硒15.54微克
铜0.12毫克
锰0.44毫克
食疗价值
中药材
出处
出自《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Hǎi ZhēPí
英文名
Jellyfish umbrella
别名
白皮子(《柑园小识》),白皮纸、秋风子(《纲目拾遗》),姹皮(《医林纂要》),罗皮(《动物学大辞典》)。
1.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2.Rhopilema hispidum Vanhoeffen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蜇的伞部。
采收和储藏:8-10月间捕捞海蜇时将伞部加工成海蜇皮。鲜海蜇皮先放入清水中浸漂,除去咸味和沙子,切碎。腌制海蜇皮分为四个步骤:①初矾:用竹刀将海蜇皮与海蜇头连接处的颈要割去,再刮去血义和背面白色粘液。按5%浓度加矾浸入容器内。②二矾:将初矾海蜇皮削去红墩,沥水1h,平摊在木板上,每只用盐矾混合物[100:(3.5-4)]撒在膛心,移放至桶中,腌满后,撒较厚的一层盐填充顶。每100kg加盐矾混合物12-15kg腌制。7d后即为二矾制品。③三矾:将二矾海蜇皮取出沥水30min,放在木板上,每张海蜇皮加盐矾混合物[100:(1-1.5)]施敷全体,移放入桶中。撒盐封顶,5d后即成三矾成品。④提干:将三矾海蜇皮逐张放入三矾卤水中,用水泥块擦洗海蜇皮周围的血衣斑,再逐张撒少量的食盐。然后平放在桶中,放置4d后取出,堆高60-70cm,沥去卤汁,3d内翻转2次,直至卤水沥干,即成三矾提干成品。海蜇制品保存时切忌日晒、污水或淡水浸入及其他碱类混入等。否则很快腐烂。阴凉、通几、干燥是保存的重要条件。
原形态
1.海蜇,海蜇生活时通常为淡蓝色至青蓝色。伞呈半球形,直径一般为25-45cm,最大可达50cm左右。伞体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内各有感觉器1个,位于主辐和间辐的末端各制间,伞缘的每1/8有缘瓣14-20个。内伞有很发达的呈同心圆的环肌。在4个间辐处各有1个马蹄形的生殖腺,其下腔各有1个小的疣状突起,与4个口柱交互排列,向中央汇合至呈棱柱形腕盘,由此向外伸出8对左右侧扁的肩板,每板上具40-50条丝状物。肩板向下有8个翼状的口腕,每个口腕上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35条棒状物,腕翼边缘的皱褶上有许多吸口。内伞中央胃腔有16条辐管,即主辐、间辐各4条,从辐8条,通过在其内、外侧的分枝(仅从辐管在内侧不分枝)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并都伸到伞缘。从胃腔底部的主辐位置伸出4条辐管,各自分叉向下伸到8个口腕,并经多次分枝进入吸口与外界相通。口腕附属器乳白色,或半透明状,有时口腕及肩板呈红褐色,吸口褐色。生殖腺黄色。但雄性个体的色泽比雌性个体的颜色略淡。生长于河口附近的海湾内。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均有分布。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
2.黄斑海蜇,成体一般为乳白色,外伞表面具黄褐色斑点。伞径达21-45cm,最大可达54cm左右,伞中央胶质厚,边缘渐薄。外伞表面粗糙,具众多小而尖锥形的黄褐色突起(这是与前种的显着区别)。伞缘每1/8有8个长椭圆形缘瓣。内伞4个间辐处各有1个生死腺,其下腔生殖乳突很大,呈卵圆形,表面具尖刺状突起。口腕8个,三翼型,具多数短棒状附属物,其末端膨大呈球状。腕端及腕上附属物呈黄褐色,口腕及生殖腺皱褶呈乳黄白色。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到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带海域分布较密。
生境分布
资源分布:1.以东南沿海产量最大。8-9月间常成群浮游于海面,以硅藻和桡足类动物等为食。有时在海面成片出现,也可漂到外海。2.本种属热带性水母类,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自汕头至雷州半岛及广西的涠洲岛一事海域分面较密,闽南也有少量分布。每年雨水前后于碣石湾、红海湾、大亚湾等地即能见到幼体,群体数量很大,生长迅速,至立夏已可长至成体。
性状
性状鉴别 呈半圆形,直径25-45cm,最大可达50cm以上。上伞突出,光滑,中胶层较厚,其边缘有8个缺刻,两缺刻间各有14-20个缘瓣。下伞较薄,边缘有发达的环肌,向内凹陷,其中夹有8个口腕基。干品伞部多皱褶。质坚而韧,不易折断,气腥,味咸。
性味
味咸;性平
《纲目抬遗》:"味咸涩,性温。"
归经
功能主治
化痰消积;祛风解毒。主咳嗽痰喘;痞积;头风;风湿关节痛;白带过多;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附方
①消痞:一、白皮子、革莽,烧酒浸服。二、白皮子、荤莽同煮,止食革莽。(《王圣俞手集》)
④治无名肿毒,重者溃,轻者散,又止痛:白皮子一片,白糖霜揉软,中开一孔贴上。(《医方集听》)
⑥治烂腿:白皮子照疮大小,剪作冒贴,内掺银朱。(《救生苦海》)
摘录
《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