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大肠脂肪瘤

脂肪(Lipoma)在大肠良性肿中仅次于息肉腺瘤而居于第2位,但实际上脂肪发病少见。大肠脂肪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尤以盲肠多见,其大体态呈黄色状肿块,质软,镜下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间质,组织周围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脂肪可伴有坏死,溃疡成以及出,囊性变。脂肪(lipoma)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一种良性肿,在大肠的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尸体解剖的检出率为0.035%~4......
目录

概述

脂肪(lipoma)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一种良性肿,在大肠的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较大,尸体解剖的检出率为0.035%~4.4%,但这仅能代表高龄者情况。有资料统计,在结肠直肠良性肿中,脂肪的发病率仅次于息肉腺瘤,居第三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多发生于直肠、回盲瓣和右半结肠;男性则多发生于左半结肠

病因

大肠脂肪病机制尚不清楚,前仍无一致意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1、炎症和刺激可能起要作用。

2、结缔组织的退性变。

3、纤维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润

4、局部脂肪的淋巴供应和发育不良致局部脂肪堆积。

5、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的化生。

6、局部脂肪组织发育异常,可能与垂体前性腺激素分泌作用有

7、局部脂肪代谢不完全。

病理

大肠脂肪多发生在右半结肠,尤以盲肠多见,其大体态呈黄色状肿块,质软,镜下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纤维间质,组织周围可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脂肪可伴有坏死,溃疡成以及出,囊性变。

脂肪发生的部位和生长式,分为4型:

1.腔型(黏膜下型) 最常见,约占90%,脂肪在黏膜下与层局限性生长,突出于肠腔

2.腔外型(浆膜下型) 脂肪在浆膜下与层之间局限性生长,一般向肠腔外突出。

3.壁间型(间型) 体位于肠壁层,一般不向肠腔外突出,体呈,无临床表现。

4.混型 另外脂肪发生的部位及分布情况又可分为:单发性,多发性,弥漫性脂肪和黏膜下脂肪组织浸润四类,脂肪癌变极罕见。

症状

结肠直肠脂肪一般直径在2cm以下者,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手术或手术标本中发现;直径在2cm以上者,常有便秘腹泻腹痛、粘液便、贫血体重减轻肿块等。因大部分有蒂,故本病常以其伴发疾病如肠套叠肠梗阻、肠坏死等而就诊。发生在回盲瓣的脂肪,多有肠梗阻表现。个患者可于右下用部扪及包块。有1/3患者可发生肠,但临床少见大出者,多表现为粘液便。大肠各段脂肪的发生率由近向远逐渐降低。直肠脂肪直肠指诊扪及,肿块柔软、光滑呈分状,有时肿可以肛门出。位于肛门周围组织间隙或皮下组织脂肪,多为单发,表面呈结状。

检查

大便呈黏液便,潜试验阳性。

1.X线检查 采用钡灌或钡双重造影,亦可用清水灌肠,把水作为对比,可使脂肪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对比更明显,X线要表现:

(1)部平可见低密度脂肪组织亮影。

(2)钡灌或钡造影,肠腔可见边缘光滑的或卵充盈缺损。

(3)挤压征检查中压迫体可有态的改变,其他肿无此现象。

2.结肠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到有蒂或无蒂自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或糜烂的半球或分黄色,用活检钳压迫肿,富有弹性,加压能使凹陷,放后恢复原状,即可以看到所谓的枕垫征;用活检钳提体,表面的黏膜产生帐篷效应;用活检钳在同一部位反复活检,可出脂肪组织即所谓“裸脂征”,获得组织可供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3.CT检查为态规则的低密度块影,CT值多为-80~-120Hu注射造影后,其影像更为清晰。

4.MRI检查 MRI有较好软组织分辨力,区分不同的组织结构,对脂肪组织具有独异性强信号,脂肪的质子密度高,T1值为60~80ms呈白色强MRI信号。

诊断鉴别

大肠脂肪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诊断颇困难,国文献报道是30例中仅3例术前明确诊断,而且本病的外观及症状颇似癌前或恶性病变,因此对本病要有高度认识,临床上如出现腹痛,大便异常及便血等3大症状必须作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助检查。

大肠脂肪应与大肠息肉腺瘤大肠癌,大气囊肿病,平滑神经纤维相鉴,在临床表现上症状多无特异性,但助检查,如X光,CT,肠镜等一般鉴并不困难,特是肠镜下活检能直接提供病理依据,诊断大肠脂肪时应注意部分病人可能伴有消化道恶性肿,国报道30例大肠脂肪中有1例伴发大肠腺癌,而国外文献报道大肠脂肪伴发消化道恶性肿者高达30%。

并发症

1.当体较大时,可肠梗阻肠套叠

2.个病人可有贫血消瘦

治疗

症状体小的脂肪不需要治疗,而对有症状体直径大于2cm者应作治疗。以往都采用局部手术切除治疗,组织损伤较大,近年来随着镜手术的展,可使部分患者免于外科手术治疗。国杨希山等报道6例大肠脂肪,5例在结肠镜下摘除;田等统计47例,小于3.5cm以下均在镜下摘除,并认为既往无肠套叠史,肿在3.5cm以下者镜下摘除为第一选择。因此本病的治疗可据其态、大小及生长式来选择最佳治疗法。   

大肠脂肪镜下治疗,有以下几种法:   

1.高频电凝圈套器摘除法

一般直径小于2.5cm伴有症状脂肪,可在镜直视下高频电凝圈套器摘除。有蒂脂肪摘除法与息肉摘除相同。无蒂脂肪,可将套圈置于脂肪周围,用圈套器的绝缘塑料管端部紧抵脂肪的近侧缘基底部,使脂肪向腔突出,并限制其活动,随之逐渐收紧套圈,然后电凝切除,或可先以吸管中负压吸脂肪,牵拉周围黏膜成一假蒂,然后再用圈套器把脂肪全部套入电凝摘除;较大脂肪亦可分割电凝摘除。最近有人介绍可在肿下注射等渗或高渗盐水以及1∶2000上腺素液,使肿隆起,这样摘除肿更安全,并可减少出机会。   

2.微波凝固治疗

镜下微波组织凝固是继高频电凝固法、激光凝固法之后展一种新的镜治疗技术。其治疗的本质系加温治疗。前这种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消化道肿、出息肉各种病变的治疗。在常规镜检查下,发现脂肪后,首先观察其大小、态和位置,取活检后,再将微波传递电缆从镜活检孔插入肠腔,据态、选择不同部位,将针状电极(2~4mm)插入组织,选择一定微波功率和时间对准1个或多个靶点多次照射,使肿凝固、坏死,达到治疗的。微波辐射起深部组织损伤,可通过微波电极插入组织的深度来控制,故一般不留后遗症,也可起穿孔;同时微波治疗大肠良性肿不受其态、大小的影响,有治作用。   

3.外科手术治疗

鉴于脂肪诊断困难,在X线或镜下有时不易与其他息肉样病变如腺瘤或癌等区。因此,诊断上不能与大肠癌区分或大于2.5cm伴有症状的患者,以及不宜在镜下治疗的患者,应作局部连同受累肠段切除;同时应检查有无肠道恶性肿的并存。

预后

脂肪由于恶变罕见,故术后一般无复发。

饮食

一、及含类饮料

在体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可直接损伤功能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脂肪成及/或使原来的体增长变大增加脂肪的癌变系数。

二、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脂肪患者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可刺激脂肪或使原来的体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三、低固醇饮食

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脏器的新陈代谢清理负担并起多余的固醇在皮下或积聚和沉淀从而脂肪因此脂肪患者应降低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固醇类食品如:肉类食品每日限制再75g以下品种应以瘦猪肉以及去皮的鸡肉为佳但应避免吃肥肉鸡的皮和加工的肉制品(如肉肠)等此外子鱿动物的脏如肚()肠均应严格限食。

家庭护理调养

轻度的脂肪病人,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要注意治疗,多半可以恢复正常。如果脂肪持续时间较长,病人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肿大、区隐痛、压痛明显,少数病人还可能出现轻度黄疸功化验转氨酶升高,碱脂酶升高等,可使细胞进一步纤维化,重者则可能转变为硬化,直接影响健康。

治疗脂肪,除药物治疗外,键是去掉或控制其病因。如果身体肥胖、热量摄入过多,则要控制饮食,做到定量、以素为,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宜食用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油腻及含热量高的甜食品,以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促使体多余的脂肪氧化消耗。争取每半个月减轻体重0.5-1公斤,逐步降到正常标准体重。

另外,脂肪病人要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因为这样能够促进脏代谢,有利于环,有利于消耗过剩物质,对肥胖脂肪病人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术后注意事项

1、注意皮肤清洁的护理。

常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并以温水擦洗受压部位皮肤,以促进环,防止发生褥疮;注意保持床单的干、平整。

2、术后如无忌,应鼓励病人早期(术后1-2天始)下床活动。

活动时注意防止病人跌伤;好处:促进身体各部机能的恢复。

具体体现:增加呼吸深度,有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减少部并发症;增强环,防止栓塞,促进伤早期愈;促使肠蠕动早期恢复,减少腹胀,增加食欲;容易排尿,减少尿潴留;不能下床活动:在床上多作翻身活动;鼓励病人咳嗽;劝告病人常活动四肢。

3、术后不适的处理:发热表现。

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术后2-3天低热常为大手术的术后吸收热,体温一般在37度-38度之间,持续时间很短,1-2日即恢复正常,并无任何伴随症状

如果体温较高,波动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时,应警惕部感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栓塞等;近年来,应用导管输液炎。

对体温超过38度的发热,应进全面认真地检查,如常规、培养、伤分泌物涂或培养、尿常规胸等,查清发热原因,对症下药;

术后高热多由感染起,除全身、局部抗感染治疗外,可应用袋冷等物理降温;对持续性高温病人,在积极的全身抗生素局部对症治疗以外,可小量应用激素,提高机体适应能力,降低组织代谢率。

4、术后注意伤。外出:容易发现,观察伤料有无被湿,注意浸湿的范围和速度,可以加压包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海螺壳

下一篇 海螺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