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丛状血管瘤

丛状又称成管细胞,由Wilsonjones和Orkin于1976年首先报告。该病通常大小为2-5cm,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可用冲染色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管网织细胞有囊性与实性两种,囊肿型占60%-90%,实质型占10%-40%,来源于管周围的间组织,属中的细胞残余,囊黄色黄褐色液体,蛋白含量高,囊壁上多数有一个红色,突入囊腔,显微镜下,肿......
目录

发病原因

管网织细胞有囊性与实性两种,囊肿型占60%-90%,实质型占10%-40%,来源于管周围的间组织,属中的细胞残余,囊黄色黄褐色液体,蛋白含量高,囊壁上多数有一个红色,突入囊腔,显微镜下,肿管和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即充满液的毛细管网和管间的网状皮细胞。

发病机制

病机制还不清楚

症状

呈界限不清的暗红色斑和斑块,逐渐增大,通常大小为2~5cm。有些斑或斑块上出现成群小的丘疹。本病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大多损害进性缓慢增大,呈良性过,偶可自然消退。

据临床表现,典型皮损,组织病理特征即可诊断。

检查

组织病理:真皮在小而限局性毛细管丛和小的分,呈弹状外观。毛细管丛周围见新月状裂隙状腔。毛细管丛突入到裂隙小球样外观。毛细管丛皮细胞致密,管腔不明显。较大管腔的皮细胞,第八因子相抗原及荆豆植物凝素免疫反应阳性。

诊断

据报道从新生儿到80岁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30~40岁最易患病。男性稍多于女性。约6%的网膜病人伴发小脑管网状细胞,而小脑管网状细胞中约20%伴发有网膜

鉴别诊断

应该与管网状细胞相鉴管网状细胞占所有的1.5%~2%,占后颅窝肿的7%~12%,好发于小脑半球,中国外资料显示发生在小脑半球者占62.3%~80%,其次可发生在小脑蚓部或突入第四脑室颅后窝小脑占80%小脑蚓部13%第四脑室7%。肿居于幕上者仅占12%左右,可见于、颞,也可见于脑干、丘脊髓。而小脑半球中右侧多于左侧。

并发病症

的并发症,取决于它的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如果生长在面部,必然要影响美容,严重者可使面部五官;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在功能部位,如眼球、头、手指、足阴茎阴蒂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

体增大时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症状。如压迫食管下端,十二指肠,会出现困难、腹胀疼、嗳症状;压迫道可致胆囊积液、梗阻型黄疸;压迫门静高压,下腔静受压可致腹水,孕妇则可影响分娩。膨胀的压或外力的作用(挤压、撞击、对抗性运动等)管破裂肝脏大出,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

可用冲染色激光手术切除大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和α干扰素治疗。

预后

大多损害进性缓慢增大呈良性过偶可自然消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