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海鲶

海鲶 海鲶(拉丁:AriussinensisLacepede),俗称鲶、海鲇、光,鲶海鲶科,为类之一。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上覆具颗粒状突出的亦大,下有触须3对。整体无鳞,皮肤光滑,尾鳍深叉。因生活海域不同,体色也略有差异。大致是体铅灰白色,各鳍均呈浅黄色。需注意的是海鲶鳍与胸鳍均具带有逆钩的硬毒棘,为其防卫的利器。捕捞时,手抓海鲶活体是......
目录

药用价值

海鲶功效:健脾利水;敛疮

科属分类海鲶

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鞘膜积液;慢性皮肤溃疡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态:中华海鲶,体延长,头部平扁较宽,体后部侧扁。眼小,体无鳞。鳍始于胸鳍基后上,具1不分支和7分支鳍条,第1鳍条丝状延长,几伸达脂鳍起点。脂鳍发达。体绿色银白色,各鳍灰黑色

海鲶生态环境:为暖海性近海底层类,喜活动于水流缓慢的泥质底海区,春季由深水游向河作生殖回游,并到表层活动,以底栖动物为食,尤喜食贝类。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

功效分类:健脾利水药;敛疮药

药材基源:为海鲶科动物中华海鲶的肉。

功能健脾利水;敛疮。脾虚食少;消化不良鞘膜积液;慢性皮肤溃疡

用法用量服:食,30-60g;或研末。

海鲶出处:《中华本草》

生活习性

海鲶海鲶系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大型、肉食性底栖类,以底栖动物、贝类和小为食,亦喜欢溯游河区觅食。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流较缓、泥沙底质海区。在我国,渤、黄两海少见,要产于东海、南海和台湾周围海域,而尤以南海的北部湾产量最多。海鲶味腥、肉质差,一般多加工成咸干品。鲜食,最好红烧。

海鲶生儿育女的具一格。春末,海鲶结队从深水游向近岸繁衍。当新娘、雌在新郎、雄的嘴中产下200~300粒卵之后,“新娘幸福多”的雌便转身抖尾,远走他乡,育子的任务则落到了“新郎责任重”的雄身上。雄过一一意、不吃不的20多天孵卵之后,一条条小海鲶才相继从爸爸的嘴里问世、游了出来。至此,雄并未感到轻松,它还需看护自己这些弱小的孩子。周围每当有异常,小海鲶们就会纷纷游回爸爸张的大嘴之中避险。待到小海鲶们长至5厘米左右时,雄才肯放地让自己的孩子们独立生活。

海鲶早先,西印度群岛人偶然发现晒干了的海鲶很像耶稣受难的象,于是,便把海鲶视为“”,而把海鲶的头则作为避消灾的护身符。今天,在西印度群岛、乔治敦等地的古董店,都有着色彩艳丽的海鲶出售,而且价格不菲。

垂钓注意习性栖息于港湾泥沙质海区。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属暖水性底层类。

一般体长20~40cm

相关食谱

红烧海鲶

、简单,味道鲜美,感滑嫩。

材料:

海鲶海鲶两条约500-600克,小鲜红辣椒4-5个,香葱10克,植物油500克,料15克,油15克,花椒4粒,八角1个,味胡椒各少许,芡粉10克,高汤200克,香油10克。

做法:

先将市场买回来的活海鲶去掉脏,把头的前部分剁掉丢弃,然后将身切成6至7公分左右的小段。用料5克,盐少许,腌制约6分钟。把鲜红辣椒、香葱洗干净,切成小段。起镬,放油烧至七成热,置入海鲶段,让它油炸一阵,当炸成两面金黄色,即可滤油,但镬留下少许油,再放进花椒八角,香葱段,辣椒段,煸出香味后,再把海鲶段倒入。然后再加烹料,高汤,油,盐,味胡椒,用文焖约20分钟,见高汤不多,勾芡粉,浇上香油即可。

海鲶

用料:

水煮海鲶海鲶一斤半,淀粉2大匙,葱一两,干红辣椒10个,花椒30粒左右,老姜一块,大蒜3个,汤或水约两斤,豆瓣2大匙,老抽2大匙,白糖1匙,油辣椒2大匙,花椒粉一小匙盐、味适量。

做法:

1、将老姜、蒜切后与豆瓣、老抽、白糖放同一个碗里;干辣椒切段后与花椒放同一个碗里;葱切段。

2、将剖肚,洗净肚里的所有附着物,切小块用豆粉、盐拌匀码味。

3、锅放熟油烧到五分热,下干辣椒段、花椒爆三秒钟,续下老姜、蒜切豆瓣、老抽、白糖用小至呈樱桃色后加入汤或水。

4、大烧沸后改小约五分钟,倒入块,约十分钟。

5、加入油辣椒花椒粉、味、葱段,翻匀后起锅装大汤钵即成。

养殖要点

海鲶海鲶属热带性类,个体大,肉多刺少,味似河鳗,并具有生长快,食性广,病害少等优良性状,是淡水的优良品种,但它的缺点是耐性差,当水温降至7℃以下时容易冻死,因此生长期很短,全年仅5~6个月时间,由于在自然水域不能过冬,故在捕旺季鲜上市量高度集中,造成货积压,售价低,效益不高。另外,海鲶在养殖过程中相互残杀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放养密度和产量的提高。但如果利用一些生产小窍门,运用科法养殖海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两级放苗。

刚运来的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但如实两级放苗,即先集中在小塘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苗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在小塘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小塘培育的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便可从塘筛选个头大的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种仍留在小塘强化培育,使生长平衡,规格一致。这就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大吃小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2.理投喂饵料。

海鲶海鲶属杂食性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有多少投多少料,防止盲投饵。同时,要实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进强化培育,随着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日投饵量应控制在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理。

3.实轮捕分养。

海鲶凶猛贪食,在投饵时往往大先抢食,而小吃不到食物,造成体大小差越来越大,为此在捕捞海鲶前应进一次轮捕分养,将大小分塘饲养,使生长达到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提倡海鲶越冬。

秋季捕时,除大出售外,可将部分成移入深水池越冬(塘上搭尼龙大棚),卖早春;这样既可解决旺季海鲶销售难的问题,又可延长鲜供应时间,且价可成倍提高,一两得。

鲶鱼效应

效应(CatfishEffect),也有称鲇鱼效应(WeeverEffect)。

海鲶挪威人爱吃沙丁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他的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原来当鲶装入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便活着回到港。这就是所谓的“鲶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人才管理的运机制。

生活习惯

海鲶绵鳚为近海底层类,通常栖息于水深40~60米海区,多匍匐海底,不远离洄游。一般不结成大群。卵胎生。每年夏末秋初性成熟,生殖期为12~2月。分批产仔。怀胎数数尾到400尾。卵球性腺成熟卵径约为3毫米。仔产出时与成,全长约为40毫米。仔离母体后即底栖生活。幼要摄食甲壳类,成除食甲壳类外还吃头足类、卵和小等。黄海中部及绿江外渔场常年可以捕到,以冬季产量最大。15--20厘米,一龄以上可到30厘米。在北冬季冷,一般不能越冬。近些年来,养池利用光筛选优良混样,饵料充足,易长到30厘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