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鲍恩病

鲍恩病又称上皮上皮癌(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最早由美国皮肤科医生Bowen作为一种癌前期角化不良详加描述。从病理上讲,以角结膜上皮上皮癌的称最为确切。(一)发病原因据发病特点提示角结膜上皮细胞的癌变与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可能有。(二)发病机制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可使细胞DNA受损,当DNA修复延迟或修复失败等情况下,正常上皮细胞可发生癌变,并转换成肿细......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据发病特点提示角结膜上皮细胞的癌变与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可能有

(二)发病机

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可使细胞DNA受损,当DNA修复延迟或修复失败等情况下,正常上皮细胞可发生癌变,并转换成肿细胞式发展。

症状

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肿弥漫生长,外观呈灰红色样扁平状隆起,富有管,与邻近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触之有粗糙感。肿多位于睑裂区,由角膜始,同时向结膜、角膜伸展,但多向结膜侵犯,向角膜侵犯只有数毫米。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慢性肉组织,有时也可在原先存在的炎症、创伤烧伤的病灶上发生而被长期忽视。在裂隙灯下,肿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大凡被松针波及或如霜染的上皮处,在组织上均可找到癌变细胞,是已癌变的上皮组织。病变虽迁延多年,在裂隙灯下仍只侵犯角膜表浅部位,基质切面清晰锐利,临床上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

发展缓慢,相对静止,可在若干年中局限于上皮。但也可能突然发展为恶性肿。有些患者已发生远处转移而局部病灶却无明显变化。应强调的是有些患者在体其他部位同时有黏膜白斑病或器官癌肿。

据肿生长特点及外在表现,确诊最终依靠病理检查。

检查

病理检查:可见肿部位上皮细胞呈一致性增生,棘细胞为或卵,大小不一,有明显的极性紊乱和细胞核分裂像。在增生的上皮与正常上皮之间境界分明,肿细胞局限于上皮而不突破基底膜。完整而清晰的基底膜是本病与鳞上皮细胞癌的要鉴之点。另一重要特征是有奇异核的肿细胞,核大而浓密,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胞核占据整个细胞的极大比例,胞质较少。也可呈现为几个核聚集在一起的多核巨细胞,这种多性巨核或多核细胞,可出现在上皮的各个水平。

所在的上皮下有淋巴细胞浸润和新生管。有些增生的肿细胞,有明显核仁,胞质呈伊红染色。新生管多。肿的表层有角化不全细胞,但可见完整的前弹力膜。无特殊助检查。

诊断

据肿生长特点及外在表现,确诊最终依靠病理检查。

治疗

手术前详尽作裂隙灯检查,确标志或记录有松针或霜染样上皮的范围;用荧光素或虎红作角结膜上皮染色,癌变和角化不全的角结膜上皮区有弥漫的或细微的着色,而正常的上皮不会被染色。切除范围可在上述边界以远2mm,足以囊括肿组织而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角结膜组织。使视功能损害尽可能减少。肿范围<;1/2全周的病例,不一定在肿切除的基础上再做角结膜移植,而只需在肿切除同时联羊膜贴一期完成手术。只要瞳孔区不受侵犯,术后视力可接近于术前。如果肿范围>;1/2全周,尽管肿侵犯较为浅表,但考虑到角膜缘切除范围太大,单靠剩余的角膜缘干细胞通过代偿性分裂增殖,恐难使角膜缘干细胞功能获得全面康复,因而对手术切除部位实施角膜缘移植联羊膜贴仍属必要。

早期局部切除疗效可靠。切除肿时,深度控制在1/4~1/3角膜厚度,将整个肿连同其周围约2mm的正常组织一并切除。无需其他治疗。由于容易复发,术后应定期随访。复发者再手术仍有可能治愈。角膜广泛受累者,可角膜层切除,同时行角膜移植术。近年来,有人局部应用0.02%的丝裂霉素点眼治疗结膜角膜上皮,4次/d,共14天。1个月后肿始消退,并伴有显著的结膜充,4个月后只有轻度角膜混浊,病灶处剩下一些大管。随访9个月,临床未见肿复发。在治疗中应高度重视丝裂霉素C局部应用的潜在的、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癌变范围广泛,可酌情眼球摘除手术或眼容剜除术,该肿对放射性治疗一般不敏感。

预后

可稳定多年,一般预后良好。但也能像乳头状那样增大,还可以发生退变(5%)。还可出现溃疡、恶变,鳞状上皮癌,起转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金荞麦片

下一篇 Barrett食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