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鼻恶性肉芽肿

恶性肿多始于部,之后渐延及面部中线,是一种以进性坏死性溃疡为临床特征的少见肿。本病病因未明,病理检查多为慢性非特异性肉组织和坏死,其中有多种成分的炎症细胞浸润。由于病理实体各异,故其命与分类繁多,诸如坏死性肿、致死性中线性肿、面中部特发性肿及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等。前又称为NKT细胞淋巴,肿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和NK细胞相抗原。与EBV感染密切相。本病好......
目录

病因

与EBV感染密切相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比例为2.7~4:1,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也见于青年和儿童。本病病程较短,临床进展迅速。Stewart将恶性肿的临床表现分为三期:

1.前躯期

为一般 伤风鼻窦炎表现,间歇性阻塞,伴水样或性分泌物,亦可表现为鼻干结痂。局部检查一般为炎症表现,中隔可出现肿性溃疡。此期可持续4~6星期。

2.活动期

通气不畅或完全阻塞,有脓涕,常有臭味。全身情况尚可,出虚汗食欲较差,常有低热,少数有高热,用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局部检查见黏膜肿胀、糜烂以至溃疡,呈肉状,表面有灰白色坏死。多先累及甲或中隔,明显者可致外部膨胀隆起,病变发展可造成 中隔穿孔或部穿孔。此期可持续数星期至数月。

3.终末期

患者衰弱恶病质,局部毁容。鼻腔黏膜、软质及周围组织可严重广泛破坏,眼睑及结膜肿胀眼球突出,视力减退,最后因衰竭、出或并发 膜炎而死亡。

检查

1.病理检查

呈现慢性非特异性性病变,若出现异型网织细胞或核分裂象即可诊断本病。

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偏低,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免疫球蛋白水平偏高,细菌、真菌和病毒培养多无特殊发现。

3.断层X线摄及CT扫描。

4.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检测

鼻咽部恶性肿:鼻咽部以坏死、溃疡成、肿块为要表现。组织显示为大量中-大的异T淋巴细胞增生浸润。细胞多性,胞浆少。核多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细胞分裂象多见。间质小管增生,常有肿细胞浸润管壁现象。细胞免疫组织实为T淋巴细胞,故又称为管中性T细胞 淋巴

诊断

本病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并非困难。诊断要点:

1.凡发生于部和面中部的进性肉溃疡坏死,均应首先考虑本病。

2.病理检查

呈慢性非特异性性病变,同时看到异型网织细胞或核分裂象,即可诊断本病。

3.局部损害严重,但全身表现尚可。

4.局部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5.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偏低,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检测。

6.晚期患者

常有持续性弛张热和消瘦全身衰竭。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佳。

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与非特异性慢性溃疡、Wegener肿、特发性非愈肿、原发于鼻腔的非霍奇金 淋巴相鉴

治疗

前认为以综治疗为,即联放疗与化疗。

1.放射治疗

恶性肿对放射线敏感,故放疗是前治疗本病的法,可采用大量连续性放射治疗,总量通常为50~60Gy,可取得较好疗效。

2.化药物治疗

化疗案以CHOP为,一般使用2~6个周期

3.其他疗法

支持疗法有增加养、 输、补液、适当应用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感染。局部用双氧水清洗鼻腔,同时保持鼻腔的清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