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膀胱嗜铬细胞瘤

膀胱嗜铬细胞(pheochromocytoma of bladder)为膀胱非上皮性肿,起源于胚胎期遗留在膀胱壁的嗜铬细胞。肿起源于膀胱壁的副交感神经,约83%的膀胱嗜铬细胞可产生激素,在膀胱逼尿收缩时因为肿受到挤压出现分泌作用。一、发病原因嗜铬细胞病因与其他肿一样尚不清楚,但有几种特殊情况可能与嗜铬细胞病因胚胎早期交感神经元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和神经管,是交感神经母细......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嗜铬细胞病因与其他肿一样尚不清楚,但有几种特殊情况可能与嗜铬细胞病因胚胎早期交感神经元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和神经管,是交感神经母细胞和嗜铬母细胞的共同前体,多数嗜铬母细胞移胚胎上腺皮质胚胎上腺质。另一部分嗜铬母细胞随交感神经母细胞移至椎旁或动脉前交感神经上腺外嗜铬细胞。上腺外嗜铬细胞在胚胎9~11周时即发育成熟,比上腺质嗜铬细胞成熟还早。出生后上腺质嗜铬细胞发育成熟的同时,上腺外的嗜铬细胞退化并逐渐消失。所以在胚胎时期分布多处的嗜铬细胞,到成熟期只有上腺质细胞还能保留下来。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些同源的神经层细胞可以发生相应的肿

二、发病机

膀胱嗜铬细胞多局限于膀胱壁或仅向壁外生长,良性与恶性的鉴不是依靠生物指标或细胞特征,而应将肿浸润包膜或邻近组织栓或膀胱外非嗜铬组织有转移灶作为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的依据。

膀胱嗜铬细胞的发生原因可能与膀胱残存嗜铬组织。肿呈结状或息肉状,质地偏硬,与正常膀胱组织有明显界限,但邻近膀胱层大都被破坏,肿表面黏膜可有溃疡。肿切面均质,褐色黄褐色。细胞呈多边或梭,胞浆颗粒较多,易被铬盐染色,细胞群呈小状、条束状或小巢状。

临床表现

膀胱嗜铬细胞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压、血尿糖尿压可为持续性或发作性其特点是膀胱胀满时出现阵发性压,搏加快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排尿过程中症状达到高峰可发生晕厥排尿后症状逐渐缓解血尿多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分泌功能的膀胱嗜铬细胞除局部病变外可无任何症状

膀胱嗜铬细胞的诊断较为容易,除典型症状外,膀胱镜检查是定位诊断的依据。检查时,压可能上升,预先应有预防措施。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尿儿茶酚胺(CA)及其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有助于定性诊断但非发作期阳性率低酚妥拉明抑制试验阳性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2.B超、CT或MRI

能确定肿大小及是否有转移灶CT是异位嗜铬细胞定位诊断中实用价值较大的影像手段

3.膀胱

检查阳性率80%左右,可见局部膀胱黏膜向腔突出,呈基底广的半球状,表面光整、充潮红由于嗜铬细胞位于膀胱,故仅作黏膜活检阳性率低且易出

4.131I-MIBG(131I-间位碘代苄胍)显像

可以特异性定位,嗜铬细胞的活性愈高浓集131I-MIBG愈多。131I-MIBG诊断膀胱嗜铬细胞敏感性高于B超CT,已被广泛应用。

疾病鉴别

膀胱上皮性肿血尿明显,一般均以向腔凸入生长或呈膀胱壁的弥漫浸润增厚。活组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并发症

1.压危象:是压患者并发的一种极其危急的症候,常在不良诱因影响下,压骤然升到26.6/16千帕(200/120毫米柱)以上,出现的急性损害危急症候

2.压性网膜病变:是指全身动脉压持续性升高,造成-网膜屏障破坏、浆渗漏、成分渗出,产生网膜水肿、出、缺或渗出斑等病变,严重者可出现网膜离。

疾病治疗

膀胱嗜铬细胞的治疗以手术为,多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如肿位于三角区或范围广泛及浸润邻近组织时可膀胱切除术。由于手术中可能会出现压的剧烈波动术前应有充分准备应用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如酚苄明,扩充容量,改善功能以预防术后可能出现的压和糖。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电监护。

对无法切除或广泛转移的恶性膀胱嗜铬细胞除予酚苄明或甲基对位胺缓解压外,可进131I-MIBG等照射治疗;化疗多不敏感;有者对恶性复发性膀胱嗜铬细胞的放疗进了大样本观察认为放疗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预后

术后应注意长期随访,膀胱镜检查是观察肿有无恶性表现的重要法。

饮食保健

1、膀胱嗜铬细胞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给予高糖、高蛋白饮食。

2、膀胱嗜铬细胞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巧克力、咖啡及含有香等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消咳喘片

下一篇 强力枇杷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