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表皮囊肿

本病是一种良性皮肤附属器肿,又角质囊肿,系毛囊漏斗部的囊肿,囊腔的上皮与毛囊漏斗部上皮相似,囊壁由向外依次为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所组成,囊含有角化细胞和鳞屑表皮囊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从新生儿到80岁老人均有报道,以20~50岁多见,占70%以上,高峰年龄在30~40岁本囊肿较少见,一般统计占的0.5%~1.8%,在日本可高达2.2%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5∶1。表皮样......
目录

病因

表皮囊肿可见于任何年龄,从新生儿到80岁老人均有报道,以20~50岁多见,占70%以上,高峰年龄在30~40岁本囊肿较少见,一般统计占的0.5%~1.8%,在日本可高达2.2%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5∶1。

表皮囊肿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细胞成时,将表皮带入的结果。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穿后产生表皮囊肿,从而支持了外伤起因的说1961年Blockey和Schorstein复习8例儿童病人资料,大都为治疗结核性膜炎注射后发病。肿可多发,由几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囊肿缺乏管。在实验时直接把皮肤碎注入小脊髓部可重复产生同样的囊肿

发病机制

囊肿大多单发,亦可多发,偶与皮样囊肿同时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或异常,如后藏毛窦、柱裂等。颅表皮囊肿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实质及脑室等处,起源部位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大脑半球、脑室、四叠体区、小脑等处,约25%的囊肿可发生在颅骨障或。由于此囊肿的生物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处常从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状突出伸入邻近的池、沟裂,甚至可穿入实质而沿着神经纤维生长。因此有时可广泛地从颅后窝生长到颅前窝等处。

组织上,表皮囊肿的具体态是色泽洁白带珍珠光泽的、结状或的肿物。包膜完整,可有钙化,表面光滑其囊壁薄而半透明,边界清楚,运不丰富。其大小不等。囊容物为干样物质,略带油腻,由落细胞堆积而成。由于含有大量固醇晶体,容物呈现特殊的光泽,透过薄而透明的囊壁,肿有特殊的外观与邻近组织界线清楚,但因其囊壁很薄,且常广泛伸入各个角落及深部囊壁常与一些较大的管、神经粘连或将其包绕在肿,给肿全切带来困难。

在显微镜下,可见壁由两层组织构成,外层为一薄层的纤维结缔组织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层面向囊腔,表面有很多角化细胞,不断成囊容物并使肿不断增大,与肿相邻的蛛网膜组织纤维增生及玻璃样变,有时还可见异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囊的容物具有组织毒性,溢出到蛛网膜下腔可以起肉样炎症反应。与囊紧邻的组织可有质增生。

表皮囊肿偶有恶性变,呈浸润性生长,可恶变为鳞状上皮癌,有的可随液广泛播种转移。显微镜下,可见多边性赘生物,细胞核呈多性,周边被成群坏死的细胞和稀疏的基质细胞包绕,并有细胞质纤维。电镜下可见赘生物细胞核状、大小不同,具有不规则的核膜细胞质常含有电子密集的丝状体束,偶尔嵌入桥粒,这些桥粒连接部位是大量的和明显的浆膜折处偶尔呈束状。

表皮囊肿的发病机制,有较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在胚胎期3~5周时,即在神经神经管时含上皮成分的包涵物,在神经发生滞留,这些滞留物成为日后发生表皮囊肿病理源,随着不断有细胞角化容物使肿逐渐增大,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病。另外尚有个病例是由于头皮外伤、手术时将上皮植入而发病者。

诊断

据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助检查,定性诊断多不困难,尤其是年轻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病因多为表皮囊肿。CT及MRI的临床应用使各部位的表皮囊肿的定性定位诊断变得快速、准确、容易。甚至可以发现未意料到的病变。各常见部位的表皮囊肿诊断要点如下:

1.小脑表皮囊肿

(1)发病年龄相对较早而病程较长。(2)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或表现为小脑角综征,但听力和前功能损害较轻。(3)液蛋白含量正常。(4)颅骨听道正常。

2.鞍区表皮囊肿

(1)病史长进展缓慢。(2)出现原发性神经萎缩和双颞侧偏盲等视交叉压迫表现。(3)垂体功能正常。

(4)颅骨蝶鞍大小正常、但视神经孔、视交叉沟等可有局限性破坏。

3.颅中窝表皮囊肿。(1)以三叉神经损害为病程长。(2)部分病例后期可出现压增高。(3)颅底常显示尖有边缘清楚的质缺损。(4)液蛋白含量一般不高。(5)前皮肤出现藏毛窦时,对定性诊断帮助很大。

4.侧脑室表皮囊肿

(1)多见于青中年人。(2)当肿没有造成脑室梗阻或压迫重要结构以前可无症状,出现压增高时一般肿体积已长得较大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3)液蛋白含量一般正常。(4)CT及MRI可见点位表现的影像。

检查

1.颅骨X线平

除有压增高征的表现外,各不同部位者亦有各自改变。小脑表皮囊肿可出现尖吸收,听道外正常;颅中窝表皮囊肿可发生尖或嵴破坏;鞍区者蝶鞍多正常,一侧前床突或后床突有质改变,亦可有蝶鞍扩大及质破坏,累及眶者可见眶上裂视神经孔扩大。表皮囊肿可见局限性密度减低或质破坏,边缘锐利,有明显的质密度增高,边缘硬化带为其特点,破坏较外严重。个病例可见有钙化斑。

2.CT

表皮囊肿在CT上的典型影像特征为均匀低密度区,CT值在-2~12Hu之间,低于液值,态不规则,多为孤立,有占位效应。强化扫描一般无明显增强。Nosaka(1979)报告1例右小脑角原发性上皮癌,并复习文献13例,强化扫描影像增强并认为小脑角为表皮囊肿恶性变的常见部位,占57.1%。

治疗

表皮囊肿以手术切除为原则要争取全切除,因为囊肿包膜是生长最活跃的部分。对那些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的囊肿,尤其是第四脑室囊肿,可望做到全切除。而对囊肿管及其他重要结构粘连较重者许多作者认为全切除非明智之,没有冒很大险的必要可留下一部分囊肿壁。但应清除囊肿容物并避免溢出,同时保护好周围组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防止和减少术后膜炎的发生。这些病人术后一般可长期缓解,有生之年不再症状颅骨障中的囊肿生长缓慢,而且小,对持续生长及有疼痛者应予全切除这些囊肿偶有恶变可能。表皮囊肿术后约有40%因囊肿容物(固醇及脂肪酸)溢出可并发无菌性膜炎,在脑室囊肿囊肿非全切者更为常见。故有张术中应用含氢化可的松的液体冲洗,术后3周逐步停用激素,以减轻症状。对由膜反应起的积水,可进CT随访。

对于颅后窝表皮囊肿,尤其是颅后窝底、第四脑室者,可取中线枕下入路;中脑者可幕下小脑上入路;鞍区者取翼点入路;中线旁跨越颅中窝和小脑角的哑铃型者,取一侧乳突后入路。

并发症

1.无菌性膜炎和脑室炎 是表皮囊肿的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要是由于容物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刺激组织起,其发生率为10%~40%。多数病人在术后1~2周发生。早期手术和采取显微手术全切除术是预防本并发症的本措施,一旦发生可采用大激素抗生素,并及时穿放液或穿置管液持续流。多数病人上述治疗可在术后1~4周恢复正常。

2.积水 发生率较低,要因反复膜炎或脑室炎所致,可采取对症治疗,炎症控制后可考虑分流术。

3.慢性肿性蛛网膜炎 这是由于囊容物反复排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蛛网膜成慢性肿可给予大激素等对症治疗。

4.继发性神经功能障碍 囊容物反复溢到颅神经周围纤维化因此,压迫神经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5.恶性变 表皮囊肿囊壁为典型的复层鳞状上皮,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恶性变成为鳞状上皮癌,多次手术后反复复发可发生癌变,尤其是小脑表皮囊肿

当手术切除表皮囊肿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的或病情迅速恶化者应考虑表皮囊肿恶性变。术后CT扫描示肿部位出现肿强化,亦应考虑恶性变的可能,应及时手术切除,术后放疗。迄今文献中记载恶性变者已有20余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利肺片

下一篇 淮山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