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管瘤
疾病名称
药物疗法
诊断方法
检查鼻腔可见紫红色的新生物,瘤体质软,多有压缩性和推让性,触之易出血,但无浸润表现。如有继发感染,其表面糜烂、坏死和伴有息肉。若病变 只限于窦内,鼻腔可无改变,故往往不易诊断。穿刺上颌窦,针管内可流出血液。X线平片检查可能有以下几种改变:①鼻腔及同侧上颌窦及筛窦密度均匀增高,类似炎症改变;②上颌窦窦腔扩大,密度增高,类似囊肿样改变;③窦壁骨质破坏,类似恶性肿瘤改变。血管瘤往往表现合并感染、坏死,钳取活检组织所见常反映不出疾病的真实情况,而且易于造成出血,但小而带蒂的血管瘤可以一次切除,并做病理切片以确诊。
治疗措施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对鼻中隔毛细血管瘤(亦称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发于鼻腔内较小的血管瘤,可经鼻前孔加以切除。手术中应将肿瘤基底所附软骨膜一并切除,以防复发。对于较大、基底较宽及容易出血的鼻腔、鼻窦血管瘤,可通过面中部脱壳手术加以切除,或另取鼻外途径进行手术,必要时尚需先行超选颌内动脉造影与栓塞术,以便了解病变范围和减少术中出血。术前放疗亦可减少术中出血,术后放疗有防止复发之效。
病因学理
2.慢性炎症说 如出血性息肉,可发生于肉芽组织的血管变性,亦有人以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系息肉扭转、静脉瘀滞等营养障碍所致。
3.外伤说 鼻中隔前下部易受外伤、干燥等刺激,而毛细胞管瘤亦多发于此处,或与外伤有关。
4.内分泌说 鼻腔血管瘤可于怀孕期突然出现或增大,产后又缩小,且常出现于妊娠后期,可能与当时血循环障碍或内分泌活动有关。
5.真正良性肿瘤。
病理改变
血管瘤按临床表现及组织结构特征,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蔓状血管瘤3种,另外还有毛细血管瘤为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型。
血管瘤大小不一,可具细蒂或广基。毛细血管瘤较小而多有蒂,海绵状血管瘤较大而基底广。色红、紫或黑红,呈圆形、卵圆形或为桑椹形。质较软而有弹性,易出血。海绵状血管瘤质软,可压缩,多发生于上颌窦的自然开口附近和下鼻甲处。肿瘤大者可压迫窦壁,破坏骨质,侵入邻近器官。
临床表现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及病变范围大小而异。鼻腔血管瘤主要为单侧进行性鼻阻,如肿瘤压迫使中隔偏曲,则有两侧鼻阻。反复鼻出血为本病的突出表现。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继发性贫血。早期鼻窦血管瘤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变增大,可出现鼻阻、鼻出血,或者血管瘤向前而由前鼻孔脱出,或向后进入鼻咽部导致咽鼓管阻塞。肿瘤较大者,窦腔扩大,骨壁受压、吸收、变薄,甚至破坏。肿瘤向外扩展,可发生面部畸型、突眼、眼球移位、视力减退、复视、头痛等。
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对鼻中隔毛细血管瘤(亦称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发于鼻腔内较小的血管瘤,可经前鼻孔加以切除。手术中应将血管瘤基底和根部黏膜一并切除,再做创面电凝固或用激光炭化,以防复发。
鼻窦内或瘤体较大者,依据瘤体位置、大小,可以采用经前鼻孔的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后切除之。也可用传统的鼻侧切等术式。为减少出血,术前可给予小剂量放疗或硬化剂注射;有条件的医院可行术前选择性上颌动脉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术后护理
激光手术后,鼻腔血管瘤可给予油条纱布临时填塞鼻腔24小时,特别是门诊病人防术后继发流血。病人激光术后24小时拆除填塞油纱条几乎无明显出血现象,作者根据大量病例观察总结出,术后24小时填塞对术后继发出血大有鼻血管瘤帮助,特别是对血管瘤大,部位特殊者。
辅助治疗给予抗菌素,及止血药或多簇维生素7~10天。术后有明显疼痛者给予止痛剂。病人术后48小时内有吸收热反应,温度38℃以上给予解热镇痛剂,一般术后72小时已逐渐消退。激光手术后颜面部有轻微肿胀,常规可不做处理,较明显者术后给予冷敷(24小时内)。以后用热敷,肿胀反应术后72小时渐消退。
由于激光手术中,肿瘤组织有部分坏死液化。上颌窦根治术切除血管瘤时,可经鼻腔激光开孔道冲洗上颌窦腔,排出腔内液化渗出物。激光治疗后渗出较多,时间长,渗出血会凝结成块堵塞引流口,因而术后24小时开始每天冲洗一次,连续7~10天,每次冲洗后注入上颌窦内抗生素液3~5ml。
对鼻腔及鼻窦血管瘤激光术后可用he-ne激光照射,每日1次,每次15分钟,7~10天一疗程。也可用光纤插入鼻腔进行照射。术后病人取半卧位,头稍抬高,以减轻术后颜面部水肿。有合并症患者应进行对症及对因处理。给予营养丰富,容易摄入的食物,对手术后恢复极有帮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