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征(fat embolism syndrome)是严重创伤骨折的早期危重并发症之一。系由来自骨髓与其他组织的脂肪、脂类物质在乳化能力减弱、理化性质失常的液中聚结成较大体积,栓塞于、皮肤等器官管中而发的以呼吸窘迫及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要表现的临床病象。脂肪栓塞综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是外伤骨折等严重伤的并发症。自1882年Zenker首......
目录

概述

脂肪栓塞综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是外伤骨折等严重伤的并发症。自1882年Zenker首次从严重外伤死亡病例管床发现脂肪小滴和1887年Bergmann首次临床诊断脂肪栓塞以来,虽然已一个世纪,并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进过研究,但因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病例来势凶猛,发病急骤,甚至在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即很快死亡,有的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死后尸检发现。因此直至近20年对其病理生理才有进一步的认识。Bagg(1979)等认为该综征是骨折创伤后72h发生的创伤后呼吸窘迫综征。创伤早期如出现动过速,体温升高超过38℃,动脉氧分压(PaO2)下降以及部出现“暴雪”阴影等特殊征象,可以确诊。Broder认为除外伤外,灼伤、代谢性疾患、减压病、结缔组织病、严重感染、新生物、骨髓炎等也可诱发FES。

病因

发病原因

脂肪栓塞综征是由于脂肪栓子进入流阻塞小管,尤其是阻塞毛细管,使其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由于脂肪栓子归属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

脂肪栓子的来源、成及去向:

1.机械说(管外源说) 由Gauss于1924年提出,他认为脂肪从骨髓骨折处撕破静进入流,然后机械地阻塞管和毛细管床。但造成栓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脂肪细胞膜破裂,产生游离脂质。

(2)损伤而放的静

(3)损伤局部或骨折成,局部压力升高,促使脂肪进入破裂的静

2.化说(源说) 由于在临床上有无损伤却出现脂肪栓塞综征者,这类情况是不能用上述理论来解释的,所以1927年Lelman和Moore提出了化说。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某些因素阻碍脂的自然乳化,使乳糜颗粒相互凝集成较大的脂滴,从而阻塞小管;或创伤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神经-分泌效应作用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活化腺嘌呤环化酶,使3,5-环磷酸腺苷增加,进而使脂肪组织中脂酶活化造成机体脂肪动员。

3.脂肪栓子的去向

(1)当脂栓直径较小,并因其在的可塑性,则可直接通过管床进入体环,沉积在组织器官成周身性脂栓,或通过小球随尿排出。

(2)脂肪栓子可被上皮细胞吞噬,并落在排出。

(3)Sevitt认为,脂栓可房通过未的卵孔,或-气管毛细管的交通支进入体环。

(4)Peltiers认为,直径较大的脂肪栓,必然停留在管床,在局部脂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病机

脂肪首先在成机械性阻塞,然后由于皮细胞中的脂酶释放,或因伤员由于外伤应激而释放的儿茶酚胺,激活腺嘌呤环化酶从而催化清中不活动的脂酶变成活动性脂酶,通过脂酶的作用,使中性脂肪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被阻塞的管受游离脂肪酸的刺激,而发生中毒性或称化管炎;使皮细胞起疱变,并与基膜分离,破坏了皮细胞的完整性;使其渗透性增高,从而发生部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急性水肿。此时在临床上可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现象,若部病变继续加重,则X线上可表现出“暴雪”样阴影,临床上也出现更加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由于气功能受阻,故使动脉氧张力下降。进而出现威胁伤员生命的动脉低氧血症,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故Murray对脂肪栓塞综征的分类,提出应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来决定。而有中枢神经症状者为重型,无神经症状者为轻型。

于FES的要病变在何处,是在还是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以Sevitt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脂栓的致病作用在于对小管的机械性阻塞,其要病变在

Sevitt指出,组织病变发生与否,取决于脂栓的大小和数量、小管侧支范围、缺性低氧的时间和脏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并强调周身性和脂栓是FES临床表现的基础,而且是要的致死原因。虽然病理实脂肪栓子要出现在,但不造成明显病变。由于-气管管系统存在侧支,不易造成部病变;另外,在临床上有些病例其神经系统症状很突出或先于症状

2.Peltiers则认为,FES的要病变在

Weisz指出,在判断脂栓部病变时,必须区缺氧性缺氧和缺性缺氧这两种不同的病理机制。认为:FES的部病变要是由缺氧性缺氧造成。

Bivins报告37例FES中的死亡病例,其病理所见:脂栓发现率100%,脂栓37%,而脂栓为0,但水肿改变达75%。

因而Weisz与Bivins等均同意Peltier观点,认为FES的原发病变在。其临床要是脂栓逐渐发展为呼吸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脑病变及其症状则是继发的。

3.部的病理变化要表现

(1)骨髓脂肪进入环,到达毛细管后成脂肪栓塞,在早期只是单纯的机械性阻塞、流中断、栓塞的远侧组织,但本身仍有呼吸活动。

(2)由于游离脂肪酸对管的毒性作用,使其发生出性间质性肺炎、急性水肿,严重地干扰膜的换气功能,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3)游离脂肪酸可使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从而更增加水肿、出,甚至萎陷。

(4)由于功能障碍,使换与灌注比率失调,继而导致动脉氧张力急剧下降。

4.部的病理变化

(1)脂肪栓塞性脑病变:脂栓以部小管的机械性阻塞,肉眼观察可见大脑白质及小脑半球有广泛的点状出,其态有三类,即球、环(绕未出脑病灶)和管周围出;镜下可见微小的局部缺脱髓鞘区,并可见脂肪栓子,常伴有出性微小梗死。

(2)缺氧性改变,要是水肿膜和皮层管充,偶尔在回表面见有淤点。

5.心脏病理变化 前尚未见到单纯因心脏脂肪栓塞致死的病例报道。但是,当发生脂肪栓塞综征时,由于管床阻力大,使右负荷增加而出现右扩大,可因缺氧而受损,表现为外膜下点状出,镜下可见小出斑、变性或坏死区,有时可在纤维之间发现脂肪栓子。

6.眼底变化 脂肪栓塞综征伤员可出现网膜病变,如在大小不等的白色闪光或纤毛状的渗出物,特是在乳头或黄斑中凹陷处,网膜弥漫性或呈细条纹状出,黄斑水肿管充,管径不等或呈分状。

症状

症状

脂肪栓塞综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Sevitt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暴发型、完全型(典型症状群)和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亚临床型)。不完全型病变部位又可分纯型、纯型、兼有型和型两种症状者,其中以纯型最少见。

一般病例可有4h~15天的潜伏期(平均约为46h)。临床出现症状时间可自伤后数小时始至1周左右,80% 的病例于伤后48h以发病。

1、暴发型 伤后短期清醒,又很快发生昏迷谵妄,有时出现痉挛,手足搐动等症状,可于1~3天死亡,由于出点及部X线病变等典型症状不完全,临床诊断困难,很多病例尸检时才能确诊。

2、完全型(典型症状群) 伤后过12~24h清醒期后,发热,体温突然升高,出现快、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快、啰音、咳脂)和症状(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以及周身乏力,症状迅速加重,可出现抽搐瘫痪。呼吸中枢受累时,可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严重者可呼吸骤停,皮肤有出斑。

3、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 缺乏典型症状或无症状,不注意时易被忽略。这类病人如处理不当,可突然变成暴发型或成为典型症状群,尤其在搬动病人或伤肢活动时可以诱发。

多数脂肪栓塞属于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仅有部分症状,病情轻微,又可分为以下四型:

(1)无呼吸症状者:症状较轻微,病人仅有发热动过速及皮肤出点,可有动脉氧分压下降。

(2)无神经系统症状者:要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发热动过速及皮肤出点等。

(3)无明显及呼吸症状者:要表现为皮肤出点、发热动过速,其中出点可能是起注意的要点。

(4)无皮肤出点者:最不易确诊。

Gurd归纳脂肪栓塞临床诊断,分为要标准、次要标准和参考标准。①要标准:皮下出呼吸系统症状部X线病变;无颅外伤神经症状。②次要标准:动脉氧分压低于8.0kPa(60mmHg);血红蛋白下降(10g以下)。③参考标准:动过速、快;高热;突然下降;尿中脂肪滴及少尿中游离脂肪滴。

诊断

凡临床症状要标准2项以上,或要标准只有1项,而次要标准或参考标准在4项以上者,可以确诊。如无要标准,有次要标准1项及参考标准4项以上者,可拟诊为隐性脂肪栓塞。

要标准

(1)皮下出:可在伤后2~3天左右,双肩前部、锁骨上部、前胸部、部等皮肤疏松部位出现,也可见于结膜或眼底,伤后1~2天可出现,迅速消失,可反复发生。因此,对骨折病人入院数天应注意检查。

(2)呼吸系统症状成批要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常有性),但湿啰音不是特有症状。典型部X线可见全出现暴雪状阴影,并常有右负荷量增加的影像。但这种阴影不一定都能发现,而且如无继发感染,可以很快消失。因此,对可疑病例,可用轻便X线机反复检查。

(3)症状要表现为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错乱、昏睡昏迷、痉挛、尿失症状。虽很少出现局灶性症状,但偶然可有斜视、瞳孔不等 大及尿崩症等,因此,当有些骨折病例出现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怀疑脂

肪栓塞。

次要标准

(1)动脉氧分压:对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很有价值。如果在8.0kPa(60mmHg)以下则表示有低氧,有诊断意义,严重时可只有6.67kPa(50mmHg)或更低。出现低氧的时间不一致,有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发生,有时出现较晚;有的早期正常或仅有亚临床型低氧血症。因此,严重外伤应每天监测,并反复测定,一般认为低氧血症出现迟者,症状亦轻。

低氧血症的原因,早期要是换流比值不正常,以及中氧扩障碍;晚期则为真正分流(true shunt)起。低氧时,早期可由于过度呼吸,使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晚期则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上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2)血红蛋白下降(100g/L以下):Kontschorer(1936)首先提出脂栓时末梢血红蛋白下降(12h可下降40~50g/L),他认为是某种毒素起的溶血现象。但有人认为是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红细胞聚增加所致。Pipkin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部X线显示病变出现之前,是有力的诊断线索,因此在入院后数天应每天检查1次。

参考标准

(1)动过速:Gurd认为搏在120次/min以上。

(2)高热:超过一般骨折病状,体温38℃ 以上有诊断意义。

(3)尿少及尿中出现脂肪滴:一般浮于尿液上层,故须令病人将尿液完全排空时才能发现,或用导尿法检查。

(4)减少:可急剧下降。有人认为系低容量所致,或为DIC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与脂肪小滴凝集有

(5)沉快: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可分两种,一种为伤后立刻上升;另一种为骨折后第3天急剧上升。因此,伤后5天可上下午各测1次。Gurd认为70mm/h以上有诊断意义。

(6)清脂肪酶上升:Peltiers统计创伤患者32.7%有清脂肪酶上升,自伤后3~4天始,7~8天达到高峰。因此3~7天这种检查极有意义。驹田认为,创伤患者18.4%清脂肪酶上升(有些药物对脂肪酶活性有影响,如乙醇可以减低其活性,肝素可以增加其活性,检查时应注意)。发生脂肪栓时,病区肺实质可以分泌脂酶以分解中性脂肪栓子,这种脂酶可以出现于体环中,清脂酶增高,故有诊断意义。

(7)中游离脂肪:创伤患者中游离脂肪滴发生率增高,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急性创伤20例中,6例有脂肪滴。有人认为中脂肪小滴直径在10~20m就有诊断意义。Gurd曾报道用微孔滤器滤过清,用苏丹Ⅳ染色的法来测定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和脂肪球,可以诊断脂肪栓塞。但有人认为其诊断价值不可靠。

诊断分级

由于脂肪栓塞综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因此诊断有一定困难,应结合病史及各项有指标,全面分析。Gurd上述指标将诊断分为三级:

(1)可疑诊断:严重骨折创伤病员,过初期处理后,短时间突然出现症状以及高热、速、呼吸困难咳痰啰音,甚至水肿等,并有轻或中度低氧血症,同时可以除外休克、感染、DIC和原有疾患者,应高度怀疑脂肪栓塞,并应立即进一步检查。

(2)早期诊断:严重骨折创伤有明显低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虽无上述的要诊断指标,但仍有明显的次要指标,如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减少等,可以初步诊断。但应密切观察,并应始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疗法)。

(3)临床诊断:标准如前述。

前对脂栓综征的确诊指标尚在探索中。有人认为一旦出现症状,即应进、尿游离脂肪滴的连续观察,如低倍视野有多个直径10~50m的脂滴为阳性。Sevitt等曾用穿刺活检,认为只要发现脂肪球就可以确诊,但操作有危险,未广泛采用。Kelly试用超声波探测脂栓,法简便,但前尚在探索阶段。Pollak提出伤后4天连续观察氧分析、常规及、尿脂肪滴,有助于早期诊断。Lihiri报道静穿刺抽10ml,待凝固后,除去清,将凝块快速冷冻切染色,如发现脂肪球则为阳性。曾有7例典型脂栓综征均为阳性。16例骨折病例,10例阳性,其中7例早期采用激素治疗,均未发生脂栓,3例未治疗,2例发生典型脂栓综征;6例阴性未发生症状。说明这种法对预测脂栓的发生率和早期治疗均有指导价值。

检查

创伤后3~5天每天定时分析,常规检查。

胸部X线呈典型的暴雪样阴影。

鉴别

须注意与外伤休克血症中毒挫伤及肺炎等鉴

1、休克 脂肪栓塞一般压不下降,没有周围环衰竭,液不但无休克时的浓缩,反而稀释,并有血红蛋白下降,减少,细胞比容减少等。但两者晚期均有DIC现象。因此,有人认为脂栓是起的后果。Wersy等1973年报道21例儿童病例,其中1/3有休克,认为休克可以增加损伤部位的脂肪吸收。伤后2~3天搏突然增快,除休克外,临床应注意脂肪栓塞、血症(感染或同时存在的脓毒性休克,可以起脂肪栓塞)。

2、颅伤 无颅伤的伤员,如果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观察有无脂肪栓塞的可能。

Evarts将颅伤与脂肪栓塞临床症状如下。

3、呼吸窘迫综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脂肪栓塞是呼吸窘迫症的原因之一,与外伤休克、脓毒血症、吸人性肺炎、氧中毒、输过多、体外环等起的呼吸窘迫综征是相同的。不同点为脂栓造成局部栓塞,栓塞区发生出及渗出,成间质性水肿纤维化,呈黑色。可有脓肿及坏死区,并逐渐纤维化及囊变,因此体交换困难,氧分压下降。这是近年来应用人工呼吸的理论据。

治疗

治疗

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溶解脂肪栓子解除脂栓的药物。对有脂栓征病人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均为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旨在防止脂栓的进一步加重,纠正脂栓征的缺氧和酸中毒,防止和减轻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促进受累器官的功能恢复。脂栓征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得当,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1.纠正休克,补充有效容量

休克可诱发和加重脂栓征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尽早纠正。在休克没有完全纠正之前,应妥善固定骨折的伤肢,切忌进骨折的整复。否则不但会加重休克,而且将诱发或加重脂栓征的发生。在输液和输的质和量上,须时刻注意避免水肿的发生,应在流动力稳定后,早期达到出入时的平衡。

2.呼吸支持

轻症者有自然痊愈倾向,而部病变明显的病人,适当呼吸支持,绝大多数可自愈。因此,呼吸支持是基本的治疗措施。一般轻症者,可以管或面罩给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70~80mmHg(9.3~10.6kPa)以上即可。创伤后3~5天应定时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对重症病人,应迅速建立通畅的道,短期呼吸支持者可先行气插管,长期者应作气管。一般供氧措施若不能纠正低氧血症状态,应作呼吸机助呼吸。

3.减轻损害

由于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因此功能的保护十分重要。对有因缺氧而昏迷的病人,应作头部降温,最好用袋或帽,高热病人尤应如此。头部降温可以大大降低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相应减轻缺氧状态和细胞损害。脱水有利于减轻水肿,改善高压状态和部的环。有条件的病人可用高压氧治疗。

4.抗脂栓的药物治疗

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助于疏通微环,还可预防和减轻严重脂栓征所并发的。但对伴有衰和水肿的病人,应慎用。

上腺皮质激素:效果较好。有减轻或消除游离脂肪酸对呼吸膜的毒性作用,从而降低毛细管通透性,减少间质水肿,稳定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并减轻水肿。用量宜大,如氢化可的松1.0~1.5g/d,用2~3 天,停用后副作用很小。

抑肽酶:其要作用可降低骨折创伤后一过性高脂血症,防止脂栓对毛细管的毒性作用;抑制骨折肿激肽释放和组织蛋白分解,减慢脂滴进入流速度;可以对抗高凝和纤溶活动。抑肽酶治疗量为100万u/d,可获良好作用,副作用不大。

④白蛋白:由于其和游离脂肪酸结,使后者毒性作用大大降低,故对脂栓有治疗作用。脂肪栓塞综征在骨折后并不罕见,该综征是以部病变为基础,功能不全为中,并有神经系统改变的一组综征。进部病变发生呼吸衰竭,是要的死亡原因。轻者可无死亡,或病死率低,为0~5.5%。最高病死率多见于股骨骨折并多发骨折,或休克者,分为50%和60%。也可因骨折部位而异,如骨折为3.4%,股骨骨折为9%,两者同时有骨折则为20%。各类骨折后,临床脂栓征平均病死率为16.3%。在治疗过程中,应从预防着手,采取治疗措施的各个环,包括护理均应认真对待,否则常易发生不应有的治疗失误而危及病人生命。

预后

症状较轻的脂栓(亚临床型)早期处理,预后较好,暴发型预后不良。清醒期很短即进入昏迷的患者表示病情十分危险。病死率很难统计,发生症状的脂肪栓塞病死率约为10%~20%。死亡原因多为脂栓分解,释放游离脂酸,导致出肺炎。因此脂栓被认为是脂肪栓塞死亡的要原因。

脂肪栓塞治疗后,有的病例可有癫痫精神症状、性情变化、去皮质强直、尿崩症、视力障碍损害、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但发生率不高。有的病例在外伤局部可化性炎。

预防

骨折确实的外固定,操作注意采用轻柔的手法,这对预防脂肪栓塞的发生十分重要。骨折部位如果固定不良,搬动病人容易诱发本病,须加注意。有人认为骨折后立即进固定,其脂栓发生率较保守疗法低,可能与骨折局部异常活动减少有。另外患肢抬高也有预防作用。手法粗暴,打针用力过猛,均可使栓子增加,当脂栓症状发作时,随意搬动病人,可以加重症状

预防感染及防治休克对预防脂肪栓塞的发生均很重要。创伤后发生休克者,特休克时间长,程度重者,发生脂栓时症状严重。对这种病例应注意纠正低容量,输应以新鲜

此外,维持液正常pH,纠正酸中毒,给氧,并可使用蛋白酶抑制抑肽酶(trasylol)是蛋白分解酶的阻滞药,可抑制激肽系统的活性,并可影响脂肪代谢,稳定压,对脂栓有预防作用,重病者每天可用40万KIE(抑肽酶单位)静滴6~10h。

护理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情。

②、生活制注意休息、劳逸结,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苦黄颗粒

下一篇 苦黄注射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