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正常颅压脑积水

正常颅压积水是一种脑室虽扩大,而液压力正常的交通性积水综征。症状步态不稳、记忆力障碍和尿失。多数患者症状呈进性逐渐发展,有些在病情出现后,其病程为数月或几年。患者没有明显头痛,但有为改变、癫痫或帕金森症。近期记忆丧失是最明显的特点,患者常表现呆滞,自发性或动性活动下降,谈话、阅读、写作、爱好和创造性减弱,对家、淡漠或冷淡、孤僻、工作效率差。该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
目录

病因

图片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病因的,如网膜下腔出膜炎等。另一类是发性无明显病因。最常见的病因网膜下腔出,其次是,也有家族性正常颅压性积水。Paget病有时产生底面的蛛网膜下腔广泛性阻塞。膜感染,如结核性膜炎,在病变后期易产生网膜粘连;外伤网膜下腔出和颅手术出流入蛛网膜下腔等均可产生积水。中脑导水管狭窄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

1.智能障碍一般最早出现,智能障碍的程度差异很大。可以表现为轻度淡漠、记忆力减退、痴呆、表情呆反应迟钝等。

2.尿便障碍以尿急、尿失多见,大多出现较晚。

3.共济失调步态异常始,表现为走慢、步短、走不稳、迈步费力等特点。继之走困难,严重时起坐困难,站立不能,甚至卧床,翻身亦困难。

4.其他症状可有震颤,手的细运动笨拙,张力增高,动作和姿势的稳定性差及锥体束征等。

检查

实验室检查

椎穿刺,病人侧卧位时,液压力通常不高于24kPa(180mmH2O),在不伴有颅其他病变时,液的糖、蛋白和细胞计算均在正常范围穿放液后,如症状改善可提示分流有效。

其他助检查

(1)影像检查头颅CT检查是正常颅压积水检查重要手段,它可确定脑室扩大和皮质萎缩的程度及积水的病因,同时,也是观察术后分流效果及并发症的手段。典型的CT扫描表现为脑室扩大而皮质萎缩不明显。MRI影像可从矢、冠、水平全位观察较小的颅病变并优于CT,同时通过MRI可观察液的动力变化,对积水进评价。脑室周围T1加权像低信号改变可表明积水呈进展趋势。

(2)核素池造影用放射性核素穿注入蛛网膜下腔,在进入脑室时照像观察。扫描可见到三种情况:

①正常型放射性核素在大脑凸面,而不流入脑室

正常颅压积水放射性核素进入脑室并滞留,72h凸面不能显示。

③混多数病人为此型,即脑室凸面在分期扫描均可显示。由于放射性核素扫描对判断分流效果没有肯定的系,这种检查对评价正常颅压积水没有太大的帮助,前临床并不常用。

(3)其他检查颅骨一般无慢性颅高压征象;电图可见持续性广泛慢波;在正常颅压积水病人中131I可显示流量的减少,管造影侧位像可见大脑动脉格外伸直,大脑动脉侧裂点向外移位。有脑萎缩时,在毛细管期见到小管与颅骨之间离增宽,造影见全部脑室和不同程度的池扩大。

鉴别与诊断

诊断

痴呆共济失调、尿便障碍三联症,结CT及MRI表现可诊断,有明确的SAH病史有助于诊断。

诊断

1.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征可出现走慢、步短、走不稳、迈步费力等步态障碍,以及震颤张力增高、尿便障碍等症状,一般没有智能障碍,CT及MRI表现可资鉴

2.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多有卒中危险因素,有多次卒中病史,症状阶梯性加重。与正常颅压积水CT及MRI表现类似,但多有白质深部多个斑点状病灶。

治疗

正常颅压性积水基本发病机制是环途径阻塞,液聚积于脑室系统。从理论上讲,分流手术会有一定临床效果。前,多以侧脑室腔分流术为首选,而脑室房分流术只有在病人因部病变不适腔分流时才实,其他的分流术临床应用甚少。正常颅压积水的压特点,选择60~90mmH2O中压分流管为宜。术前应对分流效果做出估计,谨慎评价手术指征,达到手术最大效果。

1、正常颅压积水治疗的一般过程 对痴呆步态不稳、尿失脑室扩大或只有步态不稳脑室扩大的病人穿,如液压力高于24kPa(180mmH2O),无需进一步检查,可分流手术;抽出20ml以上液,如走路不稳好转,则可分流手术,症状不改善,则另考虑;24h颅压监测,如有搏动性升高活动优势,可分流手术;如穿灌注试验阳性或放射性核素和碘苯酯液动力检查,脑室没能显影,则可分流治疗。

2、分流指征判定

(1)临床症状评价:走路不稳是评价分流效果的重要指征。步态不稳先于智力障碍者,对分流手术反应良好,而单纯以智力障碍症状者,分流效果较差。有人认为,有74%的走路不稳者分流后可恢复,并把走路不稳作为正常颅压积水分流指征的基本条件,87.5%病人分流后症状明显恢复。也有作者将脑室扩大和步态不稳作为分流的标准,83%的病人在分流后可取得良好效果。

(2)颅压测定:正常颅压积水病人几次穿测压均在正常值上限者,24h连续监测颅压有波动性升高或穿放液后病人症状改善者,分流后多有明显的效果。有报道连续性监测颅压有B波频繁活动,24h B波活动多于50%者,分流术后可明显改善症状

(3)椎灌注试验:以椎穿刺连接一个三通管,管的两头分接压力连续描记仪和注射器,以液正常分泌2倍的速度(每分钟约1.5ml)向部蛛网膜下腔注入盐水,正常时压力上升每分钟不高于20mmH2O,而正常颅压积水因底部的蛛网膜下腔阻塞和吸收功能减退,其压力上升高于此值。也用穿灌注同时做脑室法预测分流术效果,其法是先做侧脑室穿刺置管确定液流出初压,然后以该压力值向穿灌注生理盐水,如果液流出阻力大于每分钟每毫米柱12.5ml,则分流术可有较好效果。

(4)头颅CT扫描:沟变浅,回缩小,蛛网膜下腔不宽,而脑室扩大明显和脑室周围水肿严重者分流后效果明显。

3、分流失败分析 对正常颅压积水选择适压力的分流管至重要,只有分流后使压尽可能降低才能达到脑室缩小、症状改善的效果。但压下降过度则会起术后一些并症:

(1)硬膜下积液:分流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机制有:①分流后因颅压下降,由于虹吸效应起颅压持续下降或皮质小静撕裂;②分流管压力过低使颅压下降太低;③液沿分流管周围渗入蛛网膜下腔。

预防法:应选择适压力和附有抗虹吸装置的分流管,术中封分流周围的蛛网膜下腔防止液外渗。也有人提出,分流后的硬膜下积液并非与分流后虹吸现象和沿分流管外渗有,硬膜下积液多发生在腔分流后和分流脑室的对侧,80%的病情可得到缓解。如CT扫描显示脑室扩大或有临床症状加重,则需结扎或更换较高压力分流管。

(2)分流不足:分流后脑室缩小不明显或临床症状不缓解提示分流不足,可用穿测压估计分流功能,如果液的压力接近分流管的压力,可推测分流管功能正常。此时,如脑室仍扩大,临床症状不改善,可换低压分流管。另外,正常颅压积水由于损伤的病因不同,并且是某些疾病过程的最后结果,有些病人因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而加重病情,因此,分流失败并不可认为原始诊断有误。除此以外,尚有以下并症:分流管阻塞或分流无效、感染、流过度起的硬膜下肿、癫痫肿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灰钉

下一篇 灰贯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