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胆中毒
概述
鱼胆中毒系食鱼胆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青、草、白鲢、鲈、鲤鱼胆中含胆汁毒素,能损害人体肝、肾,使其变性坏死。也可损伤脑细胞和心肌,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民间有以生吞鲤鱼胆来治疗眼疾、高血压及气管炎等病的做法,常因用量,服法不当而发生中毒。其中以青、草和鲩鱼苦胆中毒最多见。因胆汁毒素不易被热和乙醇(酒精)所破坏。因此,不论生吞、熟食或用酒送服,超过2.5g,就可中毒,甚至死亡。
疾病病因
主要由于应用鱼胆治病的偏方“清热”、“明目”、“止咳平喘”,一般均为生食鱼胆后引起,个别熟食者症状较轻。引起中毒的鱼种有白继鱼、鲩(草)鱼、鲤鱼、青鱼、米子子、鲳鱼、包头鱼等,鱼的重量一般约在2~3斤以上,食用鱼胆数目自1/2~10数个不等,中毒的轻重虽有个体差异,但主要与用量多少有关。按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学规定,青鱼胆用量为1~2.5g,但一般大鱼胆即使半个也远远超过此量。小儿服2个,大人服8~13个可致死亡。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多在服鱼胆后1~3小时发病。早期主要为胃肠道症状,晚期为肝、肾功能损害。
1、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先见呕吐和腹痛,由于毒素引起上消化道粘膜病变,故呕吐较重,多者每日可达30次以上,吐出食物甚至胆汁,有时可带血。腹痛多为阵发,位在上腹部,并不太重。腹泻较轻,呈不消化便。发病后1~2天肝脏渐肿大,肝功受损,发生黄疸。

2、肝肾损害表现: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镜下血尿、蛋白尿、少尿和无尿、全身浮肿、肾区疼痛等。毒素主要由肾排出,故易引起近球小管坏死及集合管阻塞,发生少尿,甚至尿闭。尿蛋白阳性,镜检可见红细胞及颗粒管型,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
3、心脏、神经损害表现:低血压和休克、心电图可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头昏、头痛、烦躁不安、重者可有神经麻痹、昏迷、抽搐。
诊断要点
l、潜伏期一般为2~6小时,最短半小时,最长约14小时。
2、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腹泻、稀水便或糊状大便。由于腹痛、呕吐剧烈、临床上易误诊为胆 石症等急腹症,应予以注意。
3、肝脏肿大、有触痛,并有黄疽、肝功能异常、严重者有腹水,甚至发生昏迷等。肝脏损害多在食后1~3天发生。
4、全身浮肿,少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发生尿闭、甚至尿,毒症。肾脏损害表现常发生在食用本品3天以后。
5、严重中毒者可发生急性溶血,便血以及皮肤出血点。多数患者尚有血红蛋白尿。
疾病治疗
1、对症治疗:催吐、洗胃、导泻、减少毒物吸收。
急救处理
鱼胆中毒者在服食鱼胆后半小时到14小时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表现上腹部、脐周、下腹等部位的疼痛,频繁的呕吐,反复的拉黄色水样或稀烂不带脓血的大便,容易与一般的胃肠炎相混淆。
比较严重的鱼胆中毒患者,除了上述胃肠道症状外,还会有肝脏损害的表现,如肝肿大,肝区触痛、扣击痛,皮肤、眼巩膜发黄,血清转氨酶升高;肾脏的表现如腰痛,肾区扣击痛,少尿、无尿、蛋白尿、显微镜下见到尿中有红细胞和管型等;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如血压升高或降低,面部、下肢或全身的水肿;神经系统的损害,如头痛、嗜睡、神志模糊、谵语、抽搐昏迷等等。有些鱼胆中毒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休克、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过程。
由于鱼胆中毒尚无特殊的解毒疗法,病情的发展又可能导致多个器官的功能衰竭,招致患者死亡,故发生鱼胆中毒时,以赶紧送单位就医为妥。如果距离医疗单位较远,则可在准备交通工具或联系救护车的同时,针对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就近找卫生员或备有药物的邻居,予口服颠茄之类的胃肠道解痉止痛药物;因患者频繁的吐泻可能会出现体内失水,有输液条件时可给予静脉补液,无输液条件也可给口服淡糖水、金银花水、生甘草水、生姜水等。如果距离近即送医院诊治。
护理标准
鱼胆中毒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有:舒适的改变、潜在并发症--无尿。
一、舒适的改变
相关因素:1、头昏、头痛。2、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血压升高。4、造瘘口的保护。
主要表现:1、诉入睡差,夜里易惊醒,早醒。2、病人表现为强迫体位。
护理目标:病人不舒适感减退或消失。
护理措施:
1、给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不良的环境刺激加重头昏、头痛症状。
2、嘱血压升高的病人卧床休息,注意要缓慢起床,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下活动。
3、血液透析后的病人,注意固定、保护好造瘘口,让病人安心休养。
4、协助病人做好生活护理。
5、腹痛、腹泻症状加重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以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二、潜在并发症--无尿
相关因素:1、肾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主要表现:
2、浮肿。
护理目标:1、病人尿量增加或恢复正常。2、尿常规正常。3、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
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尿量的变化,如多尿、少尿或无尿;性质的变化,如血尿、蛋白质。
2、嘱病人卧床休息至临床症状消失,小便常规正常。
3、准确记录24h尿量。
4、浮肿、少尿时,应限制液体的摄入量,每日1000ml左右。
5、遵医嘱给予利尿利,并密切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钠、低钾、高钾等。
6、行血液透析后,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体重,观察造瘘口有无渗血等。
7、监测尿常规指标。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1996年10月食鱼胆4个,食后6 h出现恶心、呕吐,伴腹泻,稀水样便,在当地医院静滴庆大霉素(量不详)症状好转。2 d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少,100 ml/d,全身水肿,10月4日来院急诊。查体:Bp 21.3/13.3 kPa,脉搏 80次/min,全身皮肤黄染、水肿,心肺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ALT 392 IU/L,T-BIL 70.11 μmol/L,BUN 40.91 mmol/L,Cr 1 529.32 μmol/L。尿蛋白73.0 g/L。诊断:鱼胆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肝炎。急诊行血液透析2次后,收入肾内科病房。2周后停止血透,病愈出院。
病例2
1997年1月20日食鲤鱼胆3个,5 h后出现上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稀水样便来诊。查体:Bp 12/6 kPa,P 100次/min,嗜睡,皮肤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ALT 1 129 IU/L,AST 3 087 IU/L,T-BIL 23.94 μmol/L,BUN 5.96 mmol/L,Cr 97.24 μmol/L。诊断:鱼胆中毒,肝损害。给予保肝对症治疗,2 d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鱼胆毒性较大,1个~3个就可发生中毒,吞服生、熟鱼胆中毒程度无差别。分析原因:①与胆汁中多种胆酸对细胞膜作用有关;②组织胺类物质的致敏作用。鱼胆进入胃肠道后,毒素首先达到肝脏,肾脏浓度最高,以肝、肾中毒为主。病理变化:脏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变性,导致中毒性肝病及肾小管急性坏死,集合管阻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鱼胆中毒应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炎及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相鉴别,及早对症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