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叶风毛菊
基本简介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25厘米。根状茎多分枝,颈部被褐色纤维状残鞘,自颈部常生出不育枝和花茎。茎直立,密被白色绢状柔毛。基生叶狭线形,长3-15厘米,宽1-3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稍呈鞘状,边缘全缘,内卷,上面被稀疏绢状柔毛或几无毛,下面密被绒毛;茎生叶少数,与基生叶同形,较短。头状花序单生茎端。总苞钟状,直径1.5-1.8厘米;总苞片4-5层,密或疏被绢状长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长1-1.2厘米,宽2-3毫米,顶端长渐尖,反折,稀不反折,中层披针形,长1.2厘米,宽2毫米,内层线形,长1.2厘米,宽1毫米。小花紫色,长1.6厘米,细管部长7毫米,檐部长9毫米。瘦果圆柱状,长3-4毫米,无毛,顶端有小冠。冠毛2层,淡黄褐色,外层短,糙毛状,长1-3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9毫米。花果期7-8月。
![]() | ![]() |
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长短不等。茎圆柱形,中空,红棕色至黄褐色,直径2-4mm,有纵沟,被密或稀疏的白色绒毛,有的带棕黄色鞘状残叶柄。叶绿色,条形,边比胜败背面反卷,长0.5-6cm,宽约1mm,叶背中脉明显突起,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直径0.8-1.2cm,总苞数层,花两性,紫红色,花冠长约15mm,先端5裂,基部联合成管状。瘦果圆柱形,棕褐色,具纵棱,先端有冠毛一撮,羽毛状。气清香,味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圆形,边缘波状。表皮细胞1列,外壁较厚,长方形、方形、切微延长,有的可见细长的非腺毛或其残基,非腺毛有的弯曲。表皮外被角质层。表皮下为厚角组织,由1-2层厚角细胞组成,较小,呈多角形或类圆形。皮层由薄壁细胞数至10数列组成,类圆形,有的棱角处有厚角细胞数层。内歧层不太明显,为1列类长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切向延长,有的含黄棕色物质,凯氏点有的可见。维管束外韧型,15-23个,断续排列成环,外侧有发达的中柱鞘纤维束,木化,韧皮部有筛管群和韧皮薄壁细胞。形成层不太明显,有的有1-2层薄壁细胞。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成数行至10数行或不规则排列列,木化,直径13-26μm.靠近髓部有维管束鞘纤维束,髓细胞类圆形,木化,有的有壁孔。 喘有较大的髓腔。
【粉末特征】:浅灰绿色。①花粉粒众多,球形,直径35-52μm,萌发孔3,萌发沟3,外壁较厚,表面有小刺状突起,膜孔有的呈沟沫状突起。②瘦果冠毛多见,主轴由多细胞组成,有较多分枝,每分枝为1个单细胞毛,基部胞腔大。③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④花总苞片表皮可见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6个。⑤导管多为螺纹或梯纹,偶见网纹。花瓣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形,壁波状弯曲。
生境分布
分布四川(木里、稻城、德格、康定、黑水、马尔康、道孚、松潘、大金、甘孜)、甘肃、云南、西藏(江达、贡觉、八宿、昌都、察隅、巴青、安多、定日、吉隆、萨噶、仲巴、双湖、改则)。生于山坡草地、草甸、河滩草地、杜鹃灌丛,海拔3400-535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200m的高山草地和草坡。
杜鹃灌丛中, 高山, 高山草甸, 山坡灌丛草甸, 山坡沙砾草甸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
医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