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外界温有多大变化,通过下丘体温调中枢的调,正常情况下体温都能维持在36~37℃左右,但人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有一定耐受限度,长时间置身于高温环境中,机体则失去调代偿功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调功能失调,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时,即为中暑(heat illness)或暑热症(summer f......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1%

易感人群:儿童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小儿高热水肿休克

就诊科室:小儿神经科 儿科

治疗式:支持治疗 物理治疗

治疗周期:1-7天

治愈率:8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高温,高湿及低压有直接系。

(二)发病机

在高温环境下,体表的对流式——辐射和传导发生障碍,仅能通过出汗热,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体温即始升高,同时造成体液体大量丢失;当高温,高湿环境同时存在时,不仅辐射与传导散热发生障碍,而且出汗热亦受影响,从而使体余热大量蓄积,体温迅速升高,大量热量贮留于肤,可出现不同部位反常体温,如腋温高于肛温或肛温仅稍高于腋温不足0.5℃等“反常体温”现象,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汗或出汗少,不易热,因而在酷热天体温调失效,易发生中暑暑热症,到3~4岁时此种调功能成熟,少见发病,但初生数月的小婴儿体温调功能也差,何以发病极少,较难解释,可能与幼婴活动较少,产热不多有

高热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分泌系统活动增强,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代谢亢进等,使产热增加及体温调障碍进一步加重。

中暑最常见的危害是全身组织,出和变性,严重者细胞结构和酶功能异常,管充水肿;心血管系统可有膜下出细胞损伤;脏亦常有充和细胞变性或坏死。

预防

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减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不好的地游玩;不要穿戴厚而通气性能差的衣服;出汗多时应服略有咸味的盐水,并利用通设备使皮肤保持凉爽;对酷热下参加农业劳动的中小生,要理安排劳动时间,劳动时要戴草帽,并及时供应凉盐水或绿豆汤;发现孩子有中暑先兆时,应使其迅速离现场;对有暑热症病史的小儿,到夏季尽可能移居到比较阴凉的地区。

并发症

中暑因高热,脱水,酸中毒液浓缩或黏稠度增加可诱发DIC,使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易继发呼吸,环功能衰竭,抽搐,可至水肿休克等,暑热症热度持久不退可有苍白,消瘦等。

症状

1.中暑:凡有接触高温环境或有在烈日下曝晒病史的小儿,突起体温升高,大汗,脱水烦躁,嗜睡,肉抽动或意识障碍者,均应考虑中暑,体温升高是中暑要特征之一,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越差,体温达41℃是一个危险指标,常出现昏迷抽搐,超高热若持续数小时不退,存活者可能遗留永久性损害;体温高达42℃时,易继发中枢性呼吸环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体丢失大量氯化钠还可出现阵发性肢体肉痉挛和抽搐;因高热,脱水,酸中毒液浓缩或黏稠度增加可诱发DIC,使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

2.暑热症:暑热症患儿多在盛夏时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2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少见。

(1)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天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候凉爽时自然下降,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部分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2)多饮多尿:患儿虽有汗腺功能障碍,但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频繁,尿量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达20余次,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多饮,每天饮量可达3L以上。

(3)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液。

(4)其他情况:病初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多不严重,体检除部稍呈充外,并无其他阳性体征,高热时可见惊跳,嗜睡,少见神经系统严重症状,热度持久不退时则可见食欲减退,苍白,消瘦无力烦躁不安,出现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

(5)病程:多数历时1~2个月,但亦可长达3~4个月,直至离高温环境或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检查

由于大汗及呼吸加速致发生单纯性失水或低渗性丢失,可致pH降低,钠低,血尿素氮高,清谷草转氨酶(SGOT)或乳酸氢酶(LDH)可增高,可有蛋白尿中暑因高热,脱水可表现为钠升高,浆渗透压增加,暑热症患儿功能正常,因此多尿,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

常规做X线胸电图,CT,B超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

有接触高温环境或在烈日下曝晒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者,中暑容易诊断,仅有较长时间发热,而一般情况良好,并且除外其他发热原因时,即可确诊暑热症。

注意进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尿等常规检查,以除外各种感染,宜作结核菌素试验及部X线检查以排除结核病,肥达反应以鉴伤寒伤寒检查异常淋巴细胞以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治疗预后

(一)治疗  

1.降温:对中暑患儿应立即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首先使患儿离高温环境,将其转移到阴凉通处或有空调的房间,平卧后,在头部、颈部、腋下和沟处放置袋,用凉水或35%液浸湿毛巾全身擦。在做物理降温时,皮肤因受冷的刺激,可出现管收缩和震颤,影响热并使机体产热增加,因此多同时配药物降温。氯丙嗪可扩张周围管,减少震颤,并可达到降温的的,一般每次0.5~1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1~2h注入,但对面色苍白肢端湿冷、压已明显下降者不宜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有迅速退热作用,并可减少中暑并症的发生。  

2.补液:志清醒的患儿可立即饮用含盐的冷水或饮料;重度中暑者应静输液以迅速恢复正常容量,保所需的流灌注。  

3.对症处理:据病情,给予止惊、升压、呼吸环支持等对症治疗。  

4.中医疗法:原则为清,养阴清热。处例:党参6g,石斛9g,麦冬9g,黄连3g,淡竹叶6g,荷梗9g,知母6g,甘草6g。如在暑热症发病后期出现苍白、消瘦、食少、肢凉、便溏、淡苔薄等不足的症候,可去知母麦冬,加黄芪6g、山萸肉6g、熟地6g,益智仁9g 。亦可采用温下清上汤,包括附子黄连磁石脂、菟丝子覆盆子等。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中暑后超高热持续时间较长者有可能遗留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暑热症患儿因持久发热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及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等。少数病儿连续在2~3个夏季发病,但再发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护理

1、立即将宝宝移到通、阴凉、干的地,如走廊、树荫下。

2、让宝宝仰卧,解衣扣,去或松衣服。如宝宝的衣服己被汗水湿透,应及时给宝宝更换干衣服,同时打电扇或空调,以便尽快热,但不要直接朝宝宝身上吹。

3、快降温,使宝宝的体温降至38度以下。具体做法是:用凉凉的湿毛巾冷宝宝头部,或给宝宝洗温水

4、在宝宝意识清醒前不要让其进食或水,意识清醒后,每隔10到15分钟给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凉饮料,但有呕吐或意识不清者勿给。也可让宝宝饮服绿豆汤、淡盐水等解

5、立即送医治疗。

饮食保健

1.治则:清

:王氏汤加减。加减:病初壮热无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烦渴饮,舌苔,加生石膏30克、鲜生地10克;纳呆食少,加白术10克、麦10克。

分析:本为清,养阴生津之要西瓜翠衣清热解西洋参生津药,荷梗、石斛、麦冬清热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和中。

西洋参6克(另)石斛10克、麦冬10克、黄连3克、竹叶6克、知母10克、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甘草6克。

2.下虚上盛治则温下清上。

温下清上汤加减。

加减:心烦渴,加莲子3克、玄参10克;渴不止,小便清长,加金匾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药10克、扁豆衣6克。

分析:本虚实并治,热并用之附子肾阳黄连清心磁石潜降浮越之阳,脂、菟丝子覆盆子、桑嫖蛸、莲须固涩,天花粉、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感冒疏风丸

下一篇 桂枝颗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