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斑疹热(英文:Rickettsia siberica spotted fever;:西伯利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氏体斑疹热、北亚立克次体斑疹热、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北亚蜱传斑疹伤寒、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北亚斑点热),是斑点热类立克次体病的一种,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通过硬蜱传播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点有发热、初疮舔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1934年苏联最早报告本病......
目录

流行病学

1934年苏联最早报告本病,中国于1958~1983年在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区实有此病存在,并分离出不同清型的立克次体。

本病要分布于西伯利亚的东、西、中部及远东地区此外在中亚某些地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本病存在。中国见于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等省区。中国福建省南部和北部山区均有斑点热发现南部林区分离的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的抗原有同源性。田松鼠、鼬及野兔等野生小动物为自然感染本病的动物贮存宿。硬蜱为传播媒介硬蜱的稚虫寄生于上述小啮齿动物体外,其成虫则以牛、羊马及狗等为宿。当人进入上述硬蜱孳生的草地和灌木丛而被叮咬则可受感染本病多发生于硬蜱最为活跃的春季及夏初。发病者多为青壮年及牧民呈发性,发病率仅2%。

病发原因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杆菌状舔,呈多态在宿细胞的胞核积集。能在鸡卵黄囊及组织培养中繁殖。接种雄性豚后可发热阴囊红肿。其抗原结构在不同株间基本一致在斑点热群则和其他立克次体部分相同与群外的其他立克次体完全不同。

本病蜱叮咬人体时,把病原体注入人体先在局部淋巴结繁殖,以后释放入成立克次体血症,造成皮细胞炎症,起各个脏器的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天。大部分患者有头痛全身酸痛、肉酸痛及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体温迅速上升,病程第3~4天高达40℃。发热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稽留不退者。高热持续约8~10天,然后逐渐降至正常。多数患者于硬蜱叮咬部位出现初疮,表现为小的浸润块,其上盖以棕色痂皮,四周有红晕。初疮多见于头颈、肩或部常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病第4~5天患者全身出现红色丘疹,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压之退色个呈出疹。有时皮疹亦可延至手、足底及面部,或仅见于胸及四肢侧。整个病程伴有剧烈头痛痛及肉疼痛压偏低,眼结膜充偶可触及。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并发症少见。

鉴别诊断

据发病地区、蜱叮咬史、初疮、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特点,不难作出正确诊断。但仍应注意与斑疹伤寒麻疹及流脊髓膜炎等相鉴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及OX2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舔,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应注意与斑疹伤寒麻疹及流脊髓膜炎等相鉴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外周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轻微增加。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及OX2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

其它助检查:X线胸未见异常。

检查:Weil-Felix反应、补体结反应

预防措施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无复发。

预防:要在于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硬蜱叮咬。进入疫区工作时,可穿着防护服,应用驱避亦可服小量广谱抗生素作为药物预防。有条件或必要时,可用化药物对家畜、住室、人畜必途径两旁的植物等喷洒进灭蜱。

疾病治疗

所有立克次体病都需要特异性化疗和支持疗法。在此介绍适于所有感染的处理措施。特殊措施在埃里希体病立克次体痘、Q热和战壕热处介绍。

当疹子一出现时即始治疗,症状会迅速缓解.由于RMSF病人不治疗很可能在诊断确立前变得非常严重甚至死亡,因此一旦拟诊即应始治疗,36~48小时可见到明显的临床改善,2~3天热度退去。在恙虫病反应更迅速。

四环素氯霉素有效,它们是抑制立克次体而非杀死立克次体。适宜的治疗案包括首次四环素25mg/kg或氯霉素50mg/kg。随后将同样量分每天3~4次服。不能服药者可进注射。

在晚期才始治疗的病人,临床改善很慢,热度会持续较长时间。斑疹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严重患者常有环衰竭、少尿无尿,氮血症贫血低钠血症、低氯血症水肿昏迷。在中轻度病人,这些变化缺如因而处理较简单。对严重病例晚期就诊者,可连续3天给予大量皮质类固醇和特异性抗生素

严重的RMSF和流斑疹伤寒病人在疾病晚期管通透性显著增加。因此静输液应特小心,避免水肿。对病人不张使用肝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碘番酸

下一篇 红千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