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硝酸钠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密度 | 2.168g/cm3[3] |
---|---|
熔点 | 271℃ |
沸点 | 320℃ |
外观 | 白色结晶性粉末 |
溶解性 |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 |
化学性质
属强氧化剂又有还原性,在空气中会逐渐氧化,表面则变为硝酸钠,也能被氧化剂所氧化;遇弱酸分解放出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与有机物、还原剂接触能引起爆炸或燃烧,并放出有毒的刺激性的氧化氮气体;遇强氧化剂也能被氧化,特别是铵盐,如与硝酸铵、过硫酸铵等在常温下,即能互相作用产生高热,引起可燃物燃烧。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 无 |
---|---|
氢键供体数量 | 0 |
氢键受体数量 | 3 |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 0 |
互变异构体数量 | 0 |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 | 52.5 |
重原子数量 | 4 |
表面电荷 | 0 |
复杂度 | 13.5 |
同位素原子数量 | 0 |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 0 |
0 | |
0 | |
共价键单元数量 | 2 |
制备方法
1、使氨气氧化产生氧化氮气体,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用铅还原硝酸钠,加热熔化硝酸钠,加少量金属铅,搅拌并继续加热至铅全部氧化。生成的块状物边冷却边分成小块,用热水萃取生成的氧化铅数次。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使生成碳酸铅沉淀,经过滤,用稀硝酸准确中和滤液后,蒸发、浓缩析出亚硝酸钠结晶。经吸滤,用乙醇洗涤后干燥,再重结晶精制而得。
2、用烧碱溶液或纯碱吸收硝酸或硝酸盐生产中排出的含有少量NO和NO2的尾气,尾气中NO/NO2的比例要调节至使中和液中NaNO2与NaNO3的质量之比在8以下,在吸收过程中中和液应避免出现酸性,以免腐蚀设备。当中和液的相对密度为1.24~1.25,纯碱含量为3~5g/L时送去蒸发,在132℃时吸收液蒸发浓缩,然后冷至75℃,析出亚硝酸钠呈结晶,再经分离、干燥即得产品。反应方程式如下:
3、将硝酸合硝酸盐生产时排除的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合二氧化氮,用纯碱或烧碱溶液吸收而得中和液,经蒸发、结晶,然后利用亚硝酸钠与硝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将二者分离,即得成品。
4/将42.5g硝酸钠与100g金属铅在瓷(或铁)坩埚中熔融搅拌,冷却后用200mL热水抽提,通入CO2数分钟,以沉淀溶于水中的氧化铅,铁离子等。过滤,滤液用稀硝酸酸化后,蒸发浓缩至干。然后加200~250mL乙醇在残渣上煮沸,过滤滤液以除去少量的硝酸钠,蒸馏滤液除去乙醇,则得到白色粉末,亚硝酸钠约20g。提纯方法:将100g亚硝酸钠在70~80℃下溶于100mL水中,加入1~2g纯氢氧化钠以沉淀铁,冷却过滤,蒸发结晶,二次再结晶纯度更高,产量为75g。
5/采用吸收法。将稀硝酸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尾气中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氨的比例调节到使中和液的亚硝酸和硝酸钠的质量比在8以下。然后将尾气自吸收塔底部通入,纯碱溶液从吸收塔的顶部喷淋吸收气体中的氧化氮,生成中和液。当中和液的相对密度为1.24~1.25、碳酸钠含量为3~5g/l时,进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50~70℃析出亚硝酸钠结晶,再经离心分离,制得亚硝酸钠成品。其反应式如下:
6、将1份工业品亚硝酸钠溶解在1.5~2.0份70~80℃的纯水中。添加固体试剂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12,静置沉淀,然后过滤。滤液蒸发到密度为1.45时再过滤,滤液冷却到室温,析出的亚硝酸钠晶体,用布氏漏斗抽滤,并不断搅拌,用少量冷水洗涤,然后移入磨口瓶中。母液可再蒸发结晶而得到大量亚硝酸钠,但需进行重结晶。7.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入亚硝酸乙酯,放置二天,进行如下反应:
应用领域
1.用作普通分析试剂、氧化剂和重氮化试剂,还用于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食品添加剂(有毒,限量使用)。
2.用作媒染剂、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电镀缓蚀剂,医药上用作器械消毒剂、防腐剂等。
3.用于冰染染料、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碱性染料、助染剂、H发孔剂的生产。也用于生产氨基偶氮苯、对位氨基苯酚等中间体。还用于有机颜料生产,如银珠R、鲜艳大红、大红粉、烛红、甲苯胺紫红、猩红色淀、立索尔大红、紫酱色淀CK等。医药工业用于制造乙胺嘧啶、氨基吡啉等。用于生产香兰素。用作丝绸和亚麻的漂白。织物染色的媒染剂。还用于金属热处理和电镀缓蚀剂。用于切削油、润滑油、抗冻液、液压系统。
4.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可用于肉类罐头、肉类制品。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作用(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能提高腌肉的风味。
5.用作丁二烯与苯乙烯乳液共聚的终止剂之一。也用作织物染色的媒染剂,丝绸、亚麻的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电镀缓蚀剂,医药上利血管扩张剂及化学分析试剂以及制造亚硝酸钾、硝基化合物、偶氮染料等的原料。
6.解毒药。治疗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过程与亚甲蓝同,但作用较亚甲蓝强。
7.用作丁二烯与苯乙烯乳液共聚的终止剂。还可用作织物染色的媒染剂,丝绸、亚麻的漂白剂,金属热处理剂,电镀缓蚀剂,医药上作血管扩张剂及化学分析试剂,以及制造亚硝酸钾、硝基化合物、偶氮染料等的原料。
8.用于冰染染料、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碱性染料、助染剂。也用于生产对位氨基苯酚等中间体。还用于有机颜料生产,如银珠R、鲜艳大红、大红粉、烛红、甲苯胺紫红、猩红色淀、立索尔大红及紫酱色淀CK等。医药工业用于制造乙胺嘧啶、氨基比林等。用于生产香兰素。用于丝绸和亚麻的漂白,织物染色的媒染剂。还用于金属热处理和电镀缓蚀剂。用于切削油、润滑油、抗冻液及液压系统。
9.用作水溶性胶黏剂和胶黏剂乳液的防腐剂。也用作制造硝基化合物、己内酰胺、偶氮染料、对氨基苯酚、硫化促进剂及香兰素等的原料。医药上用于制造安乃近、氨茶碱、乙胺嘧啶及咖啡因等药物。农药工业中用于制造辛硫磷、杀螟松及退菌特等杀虫剂。印染工业中用作棉纤维制品染色或印花的显色剂、纳夫妥染料染色的重氮化剂及拔染印花时底色保护剂。还用作丝绸、棉、麻漂白剂及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精馏系统阻聚剂、电镀缓蚀剂、金属热处理剂及抗冻剂等。食品级亚硝酸钠用作食品添加剂时,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肉类罐头≤0.05g/kg,肉制品≤0.03g/kg。
10.用于染料、医药工业制造染料和药物,也用于有机合成。
毒理危害
毒理资料
急性毒性 | LD50 | |
---|---|---|
LC50 | ||
刺激性 | 家兔经眼 | 500mg(24h),轻度刺激 |
致突变性 | 微生物致突变 | |
程序外DNA合成 | 人Hela细胞6mmol/L。 | |
DNA抑制 | 人成纤维细胞2000ppm。 | |
DNA损伤 | 小鼠淋巴细胞105mmol/L。 | |
细胞遗传学分析 | 猴肝265mg/L。 | |
致畸性 | TDLo | 大鼠孕后10~19d,腹腔内给予最低中毒剂量(TDLo)400mg/kg,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畸形(包括脾和骨髓)。 |
TDLo |
物质毒性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14mg/kg | 1.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321mg/kg | 1.行为毒性——昏迷 |
3 | 急性毒性 | 口服 | 成年男性 | 1714ug/kg/70M | 1.心脏毒性——心率增加,血压没有下降 |
4 | 急性毒性 | 口服 | 人类 | 71mg/kg | 1.行为毒性——昏迷 |
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儿童 | 22mg/kg | 1.血管毒性——其他变化 |
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0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5500ug/m3/4H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8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96600u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9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大鼠 | 65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0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75mg/kg | 1.血管毒性——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
11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158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2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150mg/kg | 1.行为毒性——兴奋 2.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刺激呼吸道 |
13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狗 | 330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狗 | 60mg/kg | 1.周围神经毒性——弛缓性麻痹,但无麻醉(通常是神经肌肉阻断) |
15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狗 | 15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6 | 急性毒性 | 口服 | 猫 | 1500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7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猫 | 35mg/kg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
18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兔 | 186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9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60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0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80mg/kg | 1.周围神经毒性——痉挛性瘫痪或感觉无变化 |
21 | 急性毒性 | 口服 | 鸡 | 28944u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2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青蛙 | 1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3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0mg/kg/8D-I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2500mg/kg/90D-C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酶 |
25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7080mg/kg/61D-C | 1.大脑毒性——脑电图发生变化 2.行为毒性——嗜睡 |
26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4477mg/kg/26W-I | 1.血液毒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 2.生化毒性——抑制或脱氢酶诱导 3.生化毒性——抑制转氨酶活性、改变了转氨酶空间结构 |
27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34mg/kg/64W-C | 1.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8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300ug/m3/4H/30D-I | 1.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 |
29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25ug/m3/22W-I | 1.大脑毒性——影响特定区域的中枢神经系统 2.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3.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
30 | 慢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960mg/kg/30D-I | 1.肝毒性——其他变化 2.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 |
31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85mg/kg/61W-C | 1.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重量发生变化
3.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32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3600mg/kg/90D-I | 1.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 |
33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500mg/24H | 作用较轻 |
34 |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250ug/plate | ||
35 |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1mg/plate | ||
36 | 突变毒性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2200mg/L | ||
37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50mmol/L | ||
38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625ug/well | ||
39 | 突变毒性 | 大肠埃希氏菌 | 215ug/well | ||
40 | 突变毒性 | 枯草芽孢杆菌 | 400mol | ||
41 | 突变毒性 | 流感嗜血杆菌 | 100mmol/L | ||
42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2mol/L | ||
43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00mmol/L | ||
44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7mmol/L | ||
45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4pph | ||
46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ol/L | ||
47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50mmol/L | ||
48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3350mmol/L | ||
49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50mmol/L | ||
50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2mol/L | ||
51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50mol/L | ||
52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700mmol/L | ||
53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mol/L | ||
54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0mmol/L | ||
55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4mol/L | ||
56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ol/L | ||
57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50mmol/L | ||
58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ol/L | ||
59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ol/L | ||
60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5mol/L | ||
61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200mg/kg | ||
62 | 突变毒性 | 微生物 | 1mol/L | ||
63 | 突变毒性 | 口服 | 果蝇 | 72500umol/L/48H | |
64 | 突变毒性 | 粗糙脉孢菌 | 5umol/L/2H | ||
65 |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 72500umol/L | ||
66 | 突变毒性 | 酿酒酵母 | 100umol/L | ||
67 | 突变毒性 | 构巢曲霉 | 500mmol/L | ||
68 | 突变毒性 | 粟酒裂殖酵母 | 34mmol/L | ||
69 | 突变毒性 | FishedBacteria-Salmonel | 450ug/L | ||
70 | 突变毒性 | FishedBacteria-Escheric | 450ug/L | ||
71 | 突变毒性 | 海拉细胞 | 6mmol/L | ||
72 | 突变毒性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2000ppm | ||
73 | 突变毒性 | 人类细胞 | 725umol/L | ||
74 | 突变毒性 | 人类鼠伤寒沙门氏菌 | 200mmol/L | ||
75 | 突变毒性 | 仓鼠海拉细胞 | 265mg/L | ||
76 | 突变毒性 | 肠外 | 大鼠 | 100mg/kg/5D(间断) | |
77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730mg/kg/13D(持续) | |
78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69mg/kg | |
79 | 突变毒性 | 小鼠成纤维细胞 | 10mmol/L | ||
80 | 突变毒性 | 小鼠淋巴细胞 | 105mmol/L | ||
81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60mg/kg/30D(持续) | |
82 | 突变毒性 | 小鼠乳腺 | 10mmol/L/24H | ||
83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5mg/kg | |
84 | 突变毒性 | 小鼠淋巴细胞 | 70400umol/L | ||
85 | 突变毒性 | 小鼠乳腺 | 1mmol/L/2D | ||
86 | 突变毒性 | 小鼠粟酒裂殖酵母 | 362umol/kg | ||
87 | 突变毒性 | 口服 | 小鼠 | 840mg/kg/2W | |
88 | 突变毒性 | 口服 | 仓鼠 | 500mg/kg | |
89 | 突变毒性 | 口服 | 仓鼠 | 100mg/kg | |
90 | 突变毒性 | 仓鼠细胞 | 100mmol/L/24H | ||
91 |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 50mmol/L/3H | ||
92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00ppm | ||
93 |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 530mg/L/34H | ||
94 | 突变毒性 | 仓鼠胚胎 | 20mmol/L | ||
95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400mg/L | ||
96 | 突变毒性 | 仓鼠成纤维细胞 | 3mmol/L | ||
97 | 突变毒性 | 口服 | 仓鼠 | 100mg/kg | |
98 | 突变毒性 | 仓鼠肺 | 1000ppm | ||
99 | 突变毒性 | 猴肝 | 265mg/L | ||
100 | 突变毒性 | 哺乳动物淋巴细胞 | 1mol | ||
101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2190mg/kg/2Y-C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
102 | 致癌性 | 口服 | 小鼠 | 2149mg/kg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
103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63mg/kg/95W-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
104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91mg/kg/2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
105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83mg/kg/2Y-C | 1.致癌性——可能致癌(根据RTECS标准) 2.皮肤和附件毒性——肿瘤 |
106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100mg/kg/2Y-I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
107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40mg/kg/56W-C | 1.致癌性——肿瘤(根据RTECS标准) |
108 | 致癌性 | 口服 | 大鼠 | 365mg/kg/2Y-I | 1.致癌性——致癌(根据RTECS标准) |
109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660mg/kg,雌性受孕1-22天后 | 1.生殖毒性——胚胎或胎儿死亡 2.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110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1mg/kg,雌性受孕1-22天后 |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2.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生化和代谢 3.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111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0280mg/kg,雌性受孕1-22天后 | 1.生殖毒性——其他变化 |
112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6080mg/kg,哺乳期女性20天post-birth | 1.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2.生殖毒性——对新生儿有其他影响 |
113 | 生殖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400mg/kg,雌性受孕10-19天后 | 1.生殖毒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3.生殖毒性——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
114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280mg/kg,雌性受孕1-14天后 | 1.生殖毒性——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异常(包括脾和骨髓) |
115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200mg/kg,雌性受孕6-15天后 | 1.生殖毒性——胚胎植入前死亡率上升 |
116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680mg/kg,雄性配种14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育能力下降 |
117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小鼠 | 840mg/kg,雄性配种14天前 | 1.生殖毒性——雄性生精功能异常(包括遗传物质,精子形态,精子活力和计数) |
118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牛 | 36mg/kg,雌性受孕30-31周后 | 1.生殖毒性——影响胎儿 |
健康危害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虽然和食盐氯化钠很像,但有毒,不能食用。亚硝酸钠有较强毒性,人食用0.2克到0.5克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果一次性误食3克,就可能造成死亡。亚硝酸钠中毒的特征表现为紫绀,症状体征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黏膜紫绀等,甚至抽搐、昏迷,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若出现髙铁血红蛋白的紫绀,可用亚甲基蓝使髙铁血红蛋白还原。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因此,误食亚硝酸钠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可以把样品放入碘化钾的硫酸溶液中,再加淀粉。如果显蓝色就证明该样品是亚硝酸钠。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身体各部。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血红蛋白转变成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三价铁的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因此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按GB1907国标生产作为食品添加剂,按GB2760规定量添加,肉食中最大使用量是0.15g/kg,肉食中亚硝酸钠残留量在罐头中不得超过0.05g/kg;肉制品不得超过0.03g/㎏。
世界食品卫生科学委员会1992年发布的人体安全摄入亚硝酸钠的标准为0~0.1㎎/㎏体重;若换算成亚硝酸盐,其标准为0~4.2㎎/60千克体重,按此标准使用和食用,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亚硝酸钠有毒,过量食入的毒副作用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及周围血管,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急性中毒表现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胸部紧迫感以及呼吸困难;检查见皮肤粘膜明显紫绀。严重者血压下降,昏迷、死亡。
另外亚硝酸钠在人体内也会生成致癌物质。新腌制的泡菜中也含有亚硝酸钠(所以泡菜最好在淹制后的15天以后食用,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降低)。
防治手段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呼吸困难,应及时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迅速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并迅速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废液处理
亚硝酸钠处理剂是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结晶,无毒、无臭不挥发、不易燃、易溶于水,呈中性。
处理剂与亚硝酸钠在强碱性介质中发生反应,使有害的亚硝酸根分解为氮气而释出,因而不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用处理剂处理亚硝酸钠能使废液中的亚硝酸根离子浓度降低到10ppm以下,完全可以达到排放的标准要求。使用本处理剂处理速度快,设施简单,操作方便。
使用方法:将本处理剂与氢氧化钠按重量比为1:0.45-0.50分别称取后,先将称取的氢氧化钠配成40%的水溶液,然后将称取的处理剂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完溶解,最后再将待处理的含亚硝酸钠的废液徐徐加入到配好的处理剂中,边加边搅拌,加完后再继续反应十分钟即可排放。
使用剂量:按废液中折纯亚硝酸钠每吨需要1.50-1.80吨处理剂。
安全信息
安全术语 |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
---|---|
S36: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 |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le where possible). 发生事故时或感觉不适时,立即求医(可能时出示标签)。 | |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参考特别指示/安全收据说明书。 | |
风险术语 | R8:Contact with combustible material may cause fire. |
R25:Toxic if swallowed. 吞食有毒。 | |
R50:Very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 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 |
储存运输
亚硝酸钠宜放在低温、干燥、通风库房内。门窗严密,防止日光直晒。可与硝酸铵以外的其它硝酸盐同库存放,但与有机物、易燃物、还原剂隔离存放,并隔绝火源。
包装方法: 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入库验收:主要检查包装有无破漏,封口严密有效,有无雨淋、受潮等。
亚硝酸钠的运输储存
堆码苫垫:货垛应垫高15-30cm。垛高不超过2.5m,保持货垛牢固安全,垛距80-90cm,墙距30-50cm。
在库检查:保管员除每日班前班后对库房、货垛进行安全检查外,还应每3个月对所管物品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并做好记录。
温湿度管理:炎热季节严格控制温度,库房可采取密封库的办法,尽量保持库内干燥,干燥季节可自然通风。库内温度在30℃以下,相对湿度在75%以下。
安全作业:作业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手套;操作中必须轻搬轻放,严禁摩擦摔、扔、撞击、滚动;各项验收检查操作一律不得在库内进行,应到指定地点进行。
保管期限:二年。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时单独装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严禁与酸类、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并车混运。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检测方法
一、 测定方法
重氮化偶合分光光度法
二、 方法依据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
三、 测定范围
1. 本法用重氮化偶合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的亚硝酸盐氮。
2. 本法适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3. 水中三氯胺产生红色干扰。铁,铅等离子可能产生沉淀,引起干扰。铜离子起催化作用,可分解重氮盐使结果偏低,有色离子干扰,也不应存在。
4. 本法最低检测质量为0.05µg亚硝酸盐氮,若取50mL水样,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01mg/L。
四、测定原理
在pH1.7以下,水中亚硝酸盐与氮基苯磺酰胺重氮化,再与盐酸N-(1萘)-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染料。比色定量。
五、试剂
1.氢氧化铝悬浊液
称取125g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或硫酸铝铵[NH4Al(SO4)2.12H2O]溶于1000mL纯水中。加热至60oc,缓缓加入55mL氨水(ρ20=0.88g/mL)。使氢氧化铝沉淀完全。充分搅拌后静置,弃取上清液。用纯水反复洗涤沉淀,至倾出上清液中不含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试验)。然后加入300mL纯水成悬浊液,适应前振摇均匀。
2.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10g/L)
3.盐酸N-(1萘)-乙二胺溶液(1.09g/L)
4.亚硝酸盐氮标准储备液[ρ(NO2-_N)=50µg/mL]:
称取0.2463g在玻璃干燥器内放置24h的亚硝酸钠(NaNO2),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每升加2mL氯仿保存。
5.亚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ρ(NO2-_N)=0.1µg/mL]:
取10.00mL标准储备液于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至500mL。再从中吸取10mL,用纯水于容量瓶中定容至100mL。
六.仪器
具塞比色管50mL
分光光度计
七.分析步骤
1.若水样中浑浊度或色度过大,可先取100mL,加入2mL氢氧化铝悬浮液,搅拌后静置数分钟,过滤。
2.先将水样或处理后的水样用酸或碱调进中性,取50mL置于比色管中。
3.另取50mL比色管配制标准浓度系列。其中空白与最低检测限必须配制。其他系列视检测的具体情况而定。
4.向水样及标准系列中分别加入1mL对氨基苯磺酰胺溶液。摇匀后放置2-8min,加入1.0mL盐酸N-(1萘)-乙二胺溶液。立即混匀。
5.于540nm波长下,用1 cm比色皿,以纯水作参比,在10min-2hr内测定吸光度。如含量低于4mg/L,改用3cm比色皿。
八、计算
ρ(NO2——N)=m/V
式中:ρ(NO2——N)----水样中亚硝酸盐氢的质量浓度,㎎/L
m----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中亚硝酸盐氢的质量,㎎
v----水样体积,mL
示例数据
标准液体积0 2 4 6 8 10 12 1420
亚硝酸根含量C 0 0.02416 0.04832 0.07248 0.09664 0.1208 0.14496 0.16912 0.2416
吸光度A 0 0.022 0.043 0.068 0.095 0.124 0.147 0.171 0.241
1.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以NaNO2计):
NaNO2(5.00ug/mL)量(mL):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0
吸光度A:0.000 0.031 0.061 0.092 0.122 0.151 0.306
r=0.99997
2.矿泉水的亚硝酸盐(以NO2-计):
NO2-(0.330ug/mL)量(mL):0 0.50 1.00 2.50 5.00 7.50 10.00 12.50
吸光度A:0.000 0.010 0.021 0.054 0.110 0.164 0.224 0.275
r=0.9999
药典信息
基本信息
性状
该品为无色或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无臭,有引湿性,水溶液显碱性反应。
该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鉴别
1、取该品的水溶液(0.3→10)约1mL,加醋酸成酸性后,加新制的硫酸亚铁试液数滴,即显棕色。
3、该品显钠盐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查
溶液的颜色
取该品2.5g,加水50mL溶解,溶液颜色与黄色1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氯化物
取该品0.30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6.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硫酸盐
取该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3.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3%)。
干燥失重
取该品,置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l1.0%(通则0831)。
重金属
取该品2.0g,加稀盐酸6mL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干并不断搅拌,使残渣成粗粉,再加水5mL,蒸干,加水23mL与醋酸盐缓冲液(pH3.5)2mL溶解后,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砷盐
取该品1.0g,加硫酸0.4mL与水1mL,蒸干,加热至发生浓白烟,放冷,加盐酸5mL与水23mL溶解后,依法检查 (通则0822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2%)。
含量测定
取该品约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随摇动随缓缓加至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精密量取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50mL,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水100mL与硫酸5mL混合制成]中,加入时,吸管的尖端须插入液面下,加完后密塞,放置10分钟,加碘化钾3g,密塞,轻轻振摇使溶解,放置10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3.45mg的NaNO2。
类别
解毒药。
贮藏
密封保存。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