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肌病(HCM)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室肥厚,腔无扩大,HCM又称特发性动脉瓣下狭窄(ISS)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H),临床表现多样化,是较大儿童及青少年猝死原因之一,小儿肥厚型肌病包括一组不同病因的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异常的不能解释的室肥厚而腔不扩大,以左受累为,右室亦可受累,室肥厚不对称、不均匀,室腔变小,以左室液充盈受阻,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
目录

病因

是一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先者的同胞50%受累,大约50%肥厚型肌病是由7个编码收缩蛋白基因突变起,其中球蛋白重链基因突变占30%~40%,虽然相同基因突变所致的HCM亲属间常有显著不同的临床表现,但有几项研究表明HCM的表型要由遗传缺陷所决定,如特定的改变及 猝死的发生等均与某种基因突变有

临床表现

患儿多无明显症状,常因心脏杂音或家族中有该病患者而首次就诊。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并因发病年龄而不同。1岁以下婴儿较1岁以上儿童严重,60%婴儿 肥厚型肌病有左、右室流出道 梗阻,常发生 力衰竭,多于1岁之死亡。1岁以上儿童通常无症状,只有少数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但较婴儿易发生猝死。婴儿常见症状呼吸困难动过速,喂养困难,较重者发生力衰竭,伴随青紫。心脏扩大,有心脏杂音或律失常。少数儿童有呼吸加快, 乏力, 心悸绞痛,头晕晕厥前兆及 晕厥,并可于活动后发生猝死,即便无明显症状,也有发生猝死的危险。力衰竭罕见,体征有搏短促,尖搏动呈抬样或双重性搏动,第1音正常,第2音多数正常,少数因左室流出道梗阻,出现反常分裂,胸骨左缘下端及尖部有3/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于运动后即时加强,蹲坐位减弱。

检查

1.X线检查

心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左室增大,婴儿患者多心脏扩大,并有纹理增多, 现象。

2.电图检查

可显示左室肥厚,ST段下降,T波倒置,左房肥大,异常Q波,QT间期延长,少数出现预激综征或其他室传导阻滞,婴儿患者常有右室肥厚,可能反映右室流出道梗阻,动态电图监测可见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及室上性动过速,窦性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

3.超声动图检查

超声动图检查对诊断较有意义,可检测到下列改变:室间隔室壁肥厚的部位及程度,以及室间隔/左室厚壁厚度≥1.3或1.5;收缩期二尖瓣前向前运动,向室间隔靠拢,左室流出道梗阻及压力阶差左室舒张及收缩压力功能障碍; 二尖瓣不全。

4.导管检查及活检

用超声动图检查诊断该病已可取代导管检查。考虑手术治疗时应做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测定流动力参数、压力阶差、室肥厚部位及程度、腔变、流出道狭窄及瓣膜反流等情况。少数婴儿需做活检,以除外Pompe病(Ⅱ型糖原贮积病),但后者活检可确定,而且安全。

5.遗传检查

家族史调查,并明确基因突变,并协助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诊断

据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及超声动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先天性动脉缩窄及动脉瓣狭窄的继发性室肥厚鉴。前者上肢动脉搏动强,压高,而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压测不到。后者具有典型的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和收缩期咔哒音,动脉区第2音减弱。X线胸可见动脉段有狭窄后扩张。超声动图检查示动脉小。左导管检查测压,动脉瓣狭窄者左室与动脉之间有明显的收缩压阶差,而收缩压阶差见于左室流出道之间。无症状者尚应与无害性杂音相鉴。婴儿肥厚型肌病多出现力衰竭,应与原发性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区,后者左室明显扩大,收缩功能障碍,无室肥厚。糖尿病母亲分娩的婴儿,有室肥厚及糖,多数于生后数月缓解。Pompe病,室肥厚,并发力衰竭,患儿大,力低下,电图P-R间期缩短,QRS波高电压,活检可确

治疗

1.药物治疗

应限制患儿参加紧张或剧烈活动,避免运动后发生猝死洋地黄异丙上腺素、多巴胺等正性力药及强效利尿药应避免应用。正性力药可增加左室压力阶差,使临床症状加重,并可发室性律失常。强效利尿药减轻室前负荷,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加重。该病收缩功能正常,因舒张功能障碍,用利尿药应谨慎,并与普萘洛尔用。有症状的采用β阻滞药或钙阻滞药治疗。对无症状的患者是否应用尚有不同意见,但有明确的猝死家族史或严重室肥厚的患者,则需用药。

(1)β阻滞药 具有抗交感神经作用,可减慢率,降低左室收缩力和室壁应力,改善舒张功能。约1/3患儿症状完全缓解,但对肥厚的程度和进展以及室性律失常均无效用,也不能消除猝死的危险。症状律调用药量。

(2)钙阻滞药 对β阻滞药无效者,换用钙阻滞药,可获效益。有严重传导阻滞维拉帕米。依据症状量。

(3)胺碘酮 有严重室性律失常选用胺碘酮治疗,长期用药可改善舒张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存活率。

2.解除梗阻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左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以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做左室部分切除术或二尖瓣置换术。近年研究了两种可代替外科手术、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有效法:

(1)双腔全自动起搏器(DDD) DDD治疗可减轻严重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不全,患者耐药症状得到改善,并提高了运动耐力。在右室安装DDD,室间隔相反向运动,使收缩期左室流出道增宽,因此收缩期左室流出道流速度减慢,二尖瓣前向前运动降低,从而进一步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和二尖瓣不全。然而这些DDD起搏的即时作用并不能完全阐明DDD起搏起的流动力改变。长期的起搏治疗,即使在DDD起搏暂时中断,恢复窦性律时,流动力的改善仍很明显。DDD作用机理仍待研究。

(2)室间隔消融术(PPTSMA) 又称化间隔消融术。通过导管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穿隔支注射乙醇,造成近端室间隔梗死、变薄,从而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较外科手术简便、安全,已用于治疗左室流出道梗阻HCM的抗药患者。术后近期结果提示大部分患者症状好转,功能改善,左室压力阶差下降。PTSMA可起快速性律失常。至于远期是否影响左功能,仍需观察。

预后

小儿HCM临床表现多样化,预后不一。婴儿患者多于1岁死亡,力衰竭为要死亡原因。一般认为估计病死率约为1%或更低。猝死常发生在年龄15~35岁,青少年及年轻成人HCM患者。猝死前大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多于运动后发生。

预防

由于病因不明,预防较困难。超声动图检出隐性病例后进遗传资料可作研究。重视做好遗传咨询工作,有该病的家族史者应注意定期到医院检查。如出现促、乏力、前区疼痛、晕厥,宜尽早到医院就诊。对确诊为肥厚型肌病的患者,应避免劳累、激动、突然用力。凡增强收缩力的药物如洋地黄类、受体兴奋药如异丙上腺素等,以及减轻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使室流出道梗阻加重,尽量不用。如有二尖瓣不全,应预防发生感染性膜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大戟

下一篇 依地酸钙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