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克山病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我国一种病因未明的以损伤为的地肌病。1935年首先发现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故称克山病。流于我国东北、西南、中南等部分地区,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衰,伴有各种律失常。一般以农民子女及生育期妇女多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病区广大农民健康的怀,调派了大批医务人员下乡防治研究,已使克山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明显下降。我国克山病区从东北到西南......
目录

病因

我国克山病区从东北到西南的宽带状分布,处于我国的过渡带上。据部分病区的调查,认为病区可能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些病区的水质、土壤、粮食的化分析和患者体微量元素硒的分析较非病区低;用病区水及粮食饲养动物可造成类似克山病。健康人进入病区3个月后可发病,离病区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改善病区人民的膳食以及应用硒盐预防本病有一定效果。因此考虑本病与某些对代谢十分重要的元素(如硒、钼等)或特殊养物质缺乏,或某些可能导致、缺氧的物质过多(如亚硝酸盐或中毒等)或比例失调有克山病发病有季性及年度波动特点,年龄特点、病理改变与病毒性炎有相似之处。但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生物病因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与体征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据发病的缓急及心脏功能状态可分4型: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

(1)急型多见于7岁以上的儿童。因广泛变性、坏死,量急遽减低,要表现为急性源性休克病情分为轻症、重症。常在某种诱因下突然发作。重症于发病前数小时至数天病人往往有头晕头痛胸闷、全身无力,进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烦渴、出冷汗、四肢发凉、烦躁不安、面灰暗等休克表现,此后出现干咳心悸气短等急性衰竭的症状。有的患者以阵发性腹痛始发病。也有的患者突然以阿-斯综征反复发作始发病。有的腓肠痛甚明显。在早期可见体温降低(35℃左右),仅少数患者有超过37℃的微热。体检可见搏过快或过缓、细弱不整或触不清。压下降,压缩小,或完全测不出。界扩大,音钝,音减弱,尤以第1音明显多有Ⅱ级吹收缩期杂音律失常,律多变和易变是其特点,可听到奔马律。肝脏增大。如发生急性衰竭,则有呼吸困难发绀啰音等。此外,神经系统检查可有膝反射亢进、迟钝或消失,壁反射消失,可出现巴氏征及两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植物神经紊乱表现。

(2)亚急型小儿克山病要的型。多见于2~6岁的小儿,发病比急型稍慢。临床表现为较急的力衰竭,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源性休克。早期似上感,有精神萎靡、疲乏无力、不爱玩、烦躁、易哭闹、食欲不振。以后咳嗽气短加剧,呼吸困难,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四肢凉、面灰暗、周苍白、双颊红紫、眼睑水肿、尿少等功能衰竭加重的表现。体检可见发绀颈静怒张、界扩大、律不齐、率增快呈奔马律、肝脏肿大、压降低、压缩小。两常有啰音。严重者可有胸腔、腔积液,下肢水肿

(3)慢型(痨型)此型无季性,但冬春较多见。起病隐缓,既往多有急性发病史。要表现为慢性力衰竭。患儿呈慢性病容,生长发育落后,面色苍白或稍发绀精神萎靡,疲乏无力,常有头晕头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部膨胀、水肿及尿少等。晚期常出现四肢冷和发绀。体检可见界扩大、率快、律不齐、第1音减弱以及环淤肝大水肿等现象。病程中可因感冒、过劳、精神刺激等因素致使力衰竭进展,当又出现急型临床变化时,称为慢型急性发作。

上述三型患者有时因腔中附壁落而梗塞,发生胸痛咯血,或梗塞,发生抽搐偏瘫

(4)潜在型此型常年存在,一部分由其他各型患者转变而来。自觉症状多不明显或很轻微,心脏功能代偿良好,但体检可发现有音减弱、律失常、心脏扩大、压等。有的者认为克山病患者在心脏第6听诊区(动脉瓣区与二尖瓣听诊区连线中点附近)可听到Ⅱ级左右局限性收缩期杂音,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以上4型临床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急型、亚急型可转为慢型,而慢型又可出现急型或亚急型的发作。小儿克山病约30%并存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及肠蛔虫症

检查

1.X线检查

急型及潜在型心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亚急型和慢型则多有心脏中度至重度普遍性增大,张力差,搏动弱,

2.电图检查

常有低电压、ST-T改变、QT间期延长、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急型严重病例可出现ST段升高或下降成单向线及异常Q波,酷似梗死改变,但可于短期恢复。慢型可见左房室肥大。

3.超声动图检查

常有左室扩大,慢型最著,亚急型次之,急型及潜在型较轻。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无增厚,在亚急型及慢型有变薄趋势。左室收缩功能减退,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幅度、缩短分数、周边纤维缩短率及射分数均降低。30%患儿显示左室段性不协调运动,收缩运动减弱于左室下部索水平较上部突出。左室功能减退的程度慢型最著,亚急型次之,潜在型较轻,与相应的腔扩大规律一致。

4.实验室检查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患者清心酶活性增高,如酸磷酸激酶、乳酸氢酶、乳酸氢酶同功酶(LDH1)、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尤以前者升高较多。部分患儿抗抗体及环免疫复物阳性,提示有自身免疫现象。

诊断

前对克山病的诊断尚无特异法,要依据流特点、临床表现、电图改变及X线检查等各面的情况进判断。1977年第2次全国克山病诊断及治疗专题研究协作会议提出以下诊断指标,可供参考。

1.克山病发病特点

克山病在一定地区、季和一定人群(农民子女自1岁至龄前儿童和生育期妇女)中多发。外来人在病区和当地农民连续共同生活3个月以上,能发病。

2.诊断指标

(1)急、慢性功能不全。

(2)心脏扩大。

(3)奔马律。

(4)律失常:①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5次以上);②房颤动;③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动过速。

(5)栓塞(如等)。

(6)电图改变:①房室传导阻滞。②束支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双束支及三束支传导阻滞)。③ST-T改变。④Q-T间期延长。⑤多发、多性室性期前收(包括并律)。⑥阵发性室性或室上性动过速(包括交界性)。⑦房颤动或扑动。⑧低电压加窦性动过速(安静时)。⑨Ⅰ、aVL、Vl-6呈QRS波。

(7)X线检查改变:①心脏扩大。②搏动减弱,不规则及局限性搏动消失和反常搏动。③高压(或混高压)。

具备克山病发病特点,再有诊断指标中之一条或其中之一项,能排除其他疾病起的心脏改变,即可诊断为克山病。对于不能确诊的疑似患者,应先给予必要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慢性克山病应与湿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炎、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心脏型脚病等相鉴。急型则需与急性胃炎道或肠蛔虫症肾炎肺炎以及感染中毒休克等相鉴

并发症

常并发衰、阿-斯综征、律失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胸腔积液、梗塞、梗塞等。

治疗

治疗的的为抢救源性休克,控制力衰竭,减轻心脏负担及纠正律紊乱。应针对不同型患儿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对本病患儿应重视休息,以便减轻心脏负担。常用的镇静氯丙嗪异丙嗪、水氯醛、鲁米那等,必要时可进冬眠疗法,注意保暖、吸氧。

1.急型治疗

对严重患儿要是抢救源性休克。可立即给予大量维生素C,静注射,也可与10%葡萄糖溶液混应用。病情轻重,可在2~3小时或5~6小时后重复注射1次,首日量可达15~20g。随着病情好转可延长注射间隔时间,第2日可上、下午各1次,自第3日起可每日1次,连续7天左右。服或缓慢静点滴大量维生素C效果不好。

维生素C治疗后,如休克仍未控制,可采用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药及管扩张。静输液宜谨慎,可用5%~10%葡萄糖溶液或维持液缓慢地输入。

对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阿-斯综征者应紧急处理,采用异丙上腺素静滴或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2.亚急型治疗

亚急型患者在应用上述抢救急性源性休克措施的同时,还要着重治疗急性力衰竭,毒毛旋花子甙K、西地兰、地高辛等强均可选用。还可加用利尿,以双氢克尿噻和氯苯喋啶并用效果较好。因此型患儿损伤较重,功能修复需时较长,应据具体情况用上述强维持治疗1~3月或更长,以减少复发。

3.慢型治疗

要针对力衰竭,采用地高辛治疗,持续时间有时需要1~2年以上。当巩固治疗一定时间以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地采用负荷与改变体位相结的锻炼法。曾报道用硒及维生素E治疗慢型克山病可改善功能并减低病死率。

4.潜在型治疗

潜在型患者在病区大量存在,常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起急性、亚急性发作或发展为慢型。应加强普查工作,严防诱因。对此类患儿可改善养及维生素C。

继发感染时选用适当抗菌药物。并发肾衰塞时可用管扩张药,必要时用抗凝药物。急型、亚急型患儿还可应用1,6-二磷酸果糖,能量合剂辅酶Q10,以改善代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蹄甲多肽

下一篇 苯西卤铵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