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简称尿感,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起炎症反应。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盂肾炎,后者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较大,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反复感染瘢痕,严重者可致继发性压和慢性功能衰竭。基本知识医保疾病:否。患病比例:1%-3%。易感人群:幼儿。传染式:无传染......
目录

疾病常识

简介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1%-3%。

易感人群:幼儿。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血症小儿高热慢性功能衰竭。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肾病科 泌尿外科 科 外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治疗周期:7天。

治愈率:97%。

常用药品:头孢羟氨苄囊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温馨提示

尿路感染起的损害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期,且常在5岁以前,通常伴有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尤其是伴有膀胱输尿管逆流。

病因

细菌感染(30%):

大肠杆菌占75%~90%,其次为肺炎克雷白杆菌,变杆菌,产杆菌和产碱杆菌,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升高,如肠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由器械操作诱发尿感的细菌可为肠道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泌尿道梗阻,结构异常,尿路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和神经源性膀胱的基础上并发的尿感可为一种以上细菌的混感染,

病毒感染(30%):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的时候,某些病毒科起感染,特是腺病毒可膀胱炎。

真菌感染(25%):

可能继发于糖尿病的留置导尿,免疫缺陷病或类固醇,广谱抗生素或其他免疫抑制的治疗过程中。

病机

要通过上感染,邻近器官感染的直接侵犯少见,正常泌尿道通过以下机制有抗感染作用:

①定期排尿将细菌冲洗出尿道;

②尿中有IgA,溶菌酶,有机酸等抗菌物质;

③泌尿道黏膜产生的分泌型IgA及膀胱黏膜移上皮细胞分泌的黏附分子(mucin),可有效减少细菌的黏附,所以只有在诱因存在,才为易发尿感的原因。

1.上感染

正常小儿尿道有少许细菌存在,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损伤时细菌可入侵或沿尿道膀胱肾盂间质的感染,正常输尿管蠕动可使尿液注入膀胱,女孩尿道短,上感染机会比男孩多,婴儿用尿布,外阴容易受粪便污染是婴幼儿容易发生上性感染的原因之一,以下因素可促发上感染: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管壁肉弹力纤维发育不全,蠕动力弱,易于扩张,尿流不畅。

(2)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输尿管段,盆腔段和膀胱段,正常输尿管进入膀胱呈一钝角,向,向下进入膀胱壁有一定的斜度和长度,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是由筋膜鞘组成,输尿管膀胱呈斜裂隙状,起瓣膜作用,当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角度改变,在膀胱程太短,输尿管末端环和纵纤维数量和分布异常或输尿管膀胱的先天异常,以及脊髓膜膨出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均可输尿管膀胱反流,婴儿期下尿道神经发育不成熟,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产生的逼尿功能亢进,使膀胱压增高,改变了膀胱壁和输尿管交界处的解剖系也起VUR,但为暂时性,尿反流分5级:

①Ⅰ级:反流仅见于输尿管

②Ⅱ级:反流至肾盂盏,

③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与扭盏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④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

⑤Ⅴ级:输尿管显著扩张与扭肾盂盏显著扩张,多数盏不见乳头压迹,尿液反流的危害在于可造成上性尿感反复发作瘢痕,而且,Ⅲ级以上的尿反流也可因压力过高反流和间质损害,两者同时或单独存在均可致慢性功能衰竭。

(3)其他先天畸尿路梗阻: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肾盂积水,尿道瓣膜,多囊等均可使流不畅而继发感染,此外,还可由神经源性膀胱结石,肿起梗阻。

(4)病原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是影响尿感的要因素,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例,其菌体抗原和荚膜抗原K是决定大肠埃希杆菌尿路致病性的必要条件,此外,大肠埃希杆菌菌体表面有许多P菌毛,能表达黏附素,能特异地与泌尿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使菌体紧密黏附于泌尿道上皮,避免被尿液冲洗,得以在局部繁殖起上感染。

2.感染

血症或其他病灶起的血症时,细菌流进入皮质和肾盂起尿感,感染以新生儿多见。

预防

强调尿筛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养成多饮水,不要憋尿的好习惯,并保持外阴部清洁。严格掌握插置导尿管的指征,尽量避免尿路器械检查。对频繁复发的尿路感染患者,要进全面检查,做出诊断评价,须除外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

并发症

发高热惊厥血症反复感染可致慢性压和慢性功能衰竭等。尿路感染的并发症有乳头坏死,周围炎和周围脓肿,感染性结石和革兰氏阴性杆菌血症

诊断方法

症状

因年龄和尿感部位不同而异,要有三种表现式:即肾盂肾炎膀胱炎和症状菌尿

1.肾盂肾炎:婴幼儿占多数,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要表现,常有38.5℃以上的发热,高热时可有惊厥寒战,同时还有全身不适,萎,面色苍黄,呕吐恶心,轻泻,年长儿述胁肋部或痛,区叩击痛,新生儿表现如血症,有体重下降,喂养困难,黄疸,激惹,发热或体温不升。

2.膀胱炎:大多为年长女孩,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不尽,下不适,耻上区疼痛,尿失症状,有时尿恶臭,有外阴部湿疹膀胱炎一般不发热

3.症状菌尿症状菌尿指小儿尿培养阳性,而无任何感染的临床症状,几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疗可能发展为有症状的尿路感染,患者多有感染或尿路刺激的临床症状,结尿常规,尿培养菌落计数可以做出诊断。

检查

1.液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沉增快,C反应蛋白>20mg/L,膀胱炎时上述实验指标多正常。

2.尿常规检查

清洁中段尿离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提示尿路感染,若见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乳头或膀胱炎可有明显血尿,尿路炎症严重者,可有短暂明显的蛋白尿,部分病儿可有血尿或终末血尿

3.细菌检查

尿培养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据,要求在抗生素应用前做,排尿前勿多饮水,留尿过程中要严格常规操作以免尿液污染,尿培养因可受前尿道尿道周围杂菌的污染,故需在治疗前做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若菌落计数≥10万个/ml有诊断意义,1万~10万个/ml为可疑,但已有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状的患者,尿白细胞明显增多,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00~1万个/ml亦应考虑尿感的诊断,此外,某些革兰阳性球菌如肠链球菌分裂慢,如为1000个/ml亦可诊断尿感,对婴幼儿和新生儿以及怀疑尿感而留尿困难的小儿,可做耻膀胱穿刺培养,阳性培养即有诊断意义,留做细菌培养的尿若不能及时送验时,应暂放4℃,否则会影响结果,有发热的尿感应同时做培养,大量利尿或已应用抗菌治疗,则影响尿培养的结果,送尿培养如培养阳性应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

4.尿直接涂找细菌

用一滴均匀新鲜尿液置玻干,用亚甲蓝或革兰染色,在高倍或油镜下每视野若见到细菌≥1个,表示尿菌落计数>10万个/ml,据尿沉渣涂革兰染色及细菌态可作为选用药物治疗的参考。

5.菌尿助检查

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作为过筛检查,阳性率可达80%。

6.其他检查

小管损伤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尿β2-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增高,尿渗透压降低提示肾盂肾炎

7.B超检查

可探查泌尿系的结构膀胱排泄功能有无异常,有无结石,梗阻,残余尿等起感染的诱因。

8.X线检查

肾盂造影可显示泌尿系统有无先天畸(如重多囊等),肾盂积水及其程度,了解的大小,有无肾盂盏变等慢性炎症和瘢痕据,对<5岁的第一次尿感应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道瓣膜等尿感诱因。

9.核素检查

核素99m锝二巯基丁二酸(99mTc-Dimercaptosuceine acid,DMSA)静态显像可作为上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指标,对发现肾盂肾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当急性肾盂肾炎的轮廓正常,由于实质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小管细胞坏死致DMSA减少,造成病变部位同位素分布的稀疏区,当炎症消后此种稀疏区可消失,在慢性肾盂肾炎瘢痕成时,病变部位的DMSA摄入更少,且可因瘢痕收缩而缩小或见楔形缺损区。

诊断鉴

诊断要点

1.清洁中段尿检查:离镜检中白细胞≥5个/Hp,或有尿感症状

2.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万/ml。

3.如无一条,应再做中段尿培养,同一细菌仍≥10万/ml,可确诊,可称症状菌尿据尿白细胞管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肾盂肾炎,影像DMSA检查,确认肾盂肾炎的存在,并了解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上尿路感染者还应做泌尿系统B超检查,<5岁患儿应做(尿感控制后2~3周)排泄性膀胱造影,以了解有无UVR或尿道瓣膜致尿流淤滞的尿感诱因,不伴泌尿道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尿感为单纯性尿感;伴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尿感为复杂性尿感,后者容易复发或反复感染,造成压和慢性功能衰竭的后果。

诊断

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常以急性感染中毒症状要表现,而缺乏泌尿系统的特殊症状,故在发热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应警惕尿感的可能,并注意与其他系统的急性感染做鉴急性肾盂肾炎严重者可血症,特是在新生儿和有阻塞性肾病者,故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白细胞20×109/L~25×109/L的患者,应做培养,除尿感外,急性小球肾炎病程中可有暂时性尿白细胞增多,但有血尿水肿压;急性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亦有白细胞尿,均应结临床症状和相检查作鉴诊断,对一般抗菌治疗无效应和尿细菌培养多次无细菌生长的尿感,尚应结,OT试验,尿沉渣找抗酸杆菌,结核培养和静肾盂造影等除外泌尿系结核,蛲虫病和无良好卫生护理的儿童,包茎会阴炎症亦可出现尿频尿急症状,但尿白细胞正常或只略为增多,尿培养结果不符尿感,驱虫,加强外阴护理和局部处理可缓解症状,不必抗生素

治疗方案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易消化,含足够热能和蛋白质。

2.抗感染治疗

(1)药物选择

细菌性尿感据尿感的定位诊断及病原选药:

①上尿路感染选用浓度高的药物,下尿路感染选用尿浓度高的药物。

据检查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选药。

③尽可能用低毒的药物。婴幼儿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伴有呕吐萎者,建议静用药。头孢类抗生素,特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菌株有增多趋势,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安美汀)替代趋势。氨基糖苷类滴注要慎用,时间不可长。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但7岁以下小儿慎用。磺胺甲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适用于下尿路感染的治疗,一般用药5~7天。对真菌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药

(2)疗程

由于儿童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临床上不易区分,新生儿和小婴儿尿路感染并畸的比例较高,短程疗法,包括单量疗法和3天疗法,在儿童中均不宜推广。采用短程疗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儿童,其复发率和重新感染的机会均大于2周左右的常规疗法。只有年龄大于5岁,尿路没有畸,才考虑采用短程疗法。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有效抗菌治疗,多于2~3天热渐降,尿常规迅速恢复正常,常规疗程为2周。对治疗恢复不顺利者应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更换抗生素,疗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后第1,2,3,6,12个月应随访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至少1年。

(3)复发和再感染的治疗

急性尿路感染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天症状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儿可有复发,多在治疗后1个月出现。

常见的原因有:

①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包括未选用针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和仅选用了组织浓度低的药物,因而达不到有效的杀菌的。

②出现了耐药菌株: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见,如初次治疗后72h症状菌尿未消失,应及时药敏结果更换抗生素

③L-型细菌:占肾盂肾炎复发的20%,据其仅能在质高渗条件下生存,可通过多饮水来降低质渗透压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选用红霉素氯霉素等抑制蛋白质成的药物重新治疗。

尿路结石尿路结石的存在可为细菌提供有效的庇护所,逃抗菌药物的杀灭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疗中止后,成为复发的病因

病原菌:除大肠埃希杆菌外,变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在1岁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变杆菌为,对这些病人应药敏选用抗生素量要大,疗程要长,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续存在或2次6周以上治疗仍频繁复发,则要选用长程低量抑菌疗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顿服为宜,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3~1/4,药物可选用磺胺甲?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头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两种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菌株。应持续1年或更长时间。再感染多发生在初次治疗后1个月以上,常见于女童,占再发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清型的大肠杆菌所起,常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再感染的病人,应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规治疗,如症状菌尿消失,继之以小抗生素预防重新感染,可供选择的药物有磺胺甲?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规治疗无效,应延长疗程至6周,有效者继续以小抗生素预防,无效者或当时有效但随后再感染频发,宜选用长程低量抑菌疗法,法同上,疗程至少1年以上,如确诊有尿路畸,则需用至畸被矫正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自中止后1年为止。

(4)症状菌尿的治疗

症状菌尿大多不需治疗,因为抗菌治疗并不能降低再感染的发生率。不过,如果患儿并有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尿路畸,或继往感染留下陈旧性瘢痕,则应给予积极治疗。否则,菌尿、并存畸可促进旧瘢痕的发展和新瘢痕的成,导致脏功能受损,成,直至终末期功能衰竭。无症状菌尿的治疗,先采用10~14天常规疗法,菌尿转阴后,给予小量长期预防,药物选择、量和疗程与再感染病人的预防相同。

(5)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慢性肾盂肾炎常有皮质瘢痕成,并伴有乳头和肾盂盏的变扩张,或持续的功能损害和脏挛缩。慢性肾盂肾炎大多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少数有尿路梗阻,不伴畸者极少见。慢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包括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对于有尿路畸者或尿路梗阻者,应尽早手术。

(6)尿路畸的治疗

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或结石起的肾盂积水,尿道瓣膜和膀胱输尿管反流Ⅲ级以上,应予手术治疗。

(二)预后

对于大多数慢性尿路感染患儿,随着尿路畸的矫正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急性发作的次数可明显降低,瘢痕成的险减少。仅少数起病年龄早,就诊时已有广泛瘢痕成的慢性尿路感染的小儿,会发展成压、进损害,直到慢性功能衰竭。所以,对儿童,尤其婴幼儿的尿路感染要起足够的重视。

护理

1、对症护理: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常有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冷头、温水擦)或药物降温。要鼓励患儿多水或其他喜欢的饮料,使尿量增多,有利于冲洗尿道,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并可促进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要勤换尿布,而保持会阴部清洁干,尿布需用水烫洗晒干,或沸消毒。

2、观察药物副作用,疗程服药。

3、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幼儿不穿裆裤,婴儿勤换尿布,便后要清洗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男孩子要将包皮摞上去洗,龟头发红可涂抗生素软膏,如包皮被尿垢粘连,要到小儿外科门诊分离,以减轻对尿道的刺激,避免发生下性泌尿道感染。积极治疗腹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血症等疾病,以免细菌通过环侵入泌尿道起感染。

饮食保健

尿路感染多因为膀胱气化不利,而产生湿热,或有淤阻滞等原因,可以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米,茯苓,生甘草能清热,可以结使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防止感冒,才能减少感染的机会。保持精神愉快。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