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疆出血热

新疆热是由病毒起、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休克等为特征。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毛细管扩张、充、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导致皮肤粘膜以及全身各脏器组织不同程度的充、出,实质性 器官上腺,垂体等有变性、坏死,腹膜后有冻样水肿新疆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是由病毒起、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
目录

概述

  新疆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是由病毒起、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出休克等为特征。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为虫媒RNA病毒,呈,外面有一层囊膜,直径为85~105nm,归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罗病毒属(Nairovirus)。本病毒与克里米亚-刚果出热(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病毒为同一病毒。对新生的小白,大白金黄色地均有致病力,并可在乳、鸡体、地鼠肾、小白鼠肾、乳兔及Vero-E6细胞中繁殖和交叉传代。对脂溶、乙醚、氯仿,去氧酸钠等敏感。在pH3.0以下作用90分钟,56℃30分钟均可灭活。低浓度甲醛可使其灭活而保持其抗原性。真空干后在4℃可保存数年。

病理改变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毛细管扩张、充、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导致皮肤粘膜以及全身各脏器组织不同程度的充、出,实质性 器官上腺,垂体等有变性、坏死,腹膜后有冻样水肿

流行病学

  本病于1944年发现于俄国的克果米亚,1956年又发现于非洲的刚果。1965年在我国首先发现于新疆的巴楚地区,塔里木河流域两岸为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以上游较为严重,在北疆和南疆地区常出现新的自然疫源地,除新疆外,1982年在云南地区发现数例本病抗体阳性的病人。1988年在青海半荒漠地区的羊血清中有阳性抗体存在,1991年在四川草原的羊血清中也查到本病的阳性抗体,说明本病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广泛的自然疫源地。俄国的克里米亚,顿河下游,伏尔加河盆地,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亦称克里米亚出热(Crimean hemorrhagic fever,CHF),克里米亚-刚果出热(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

  传染源要是疫区的绵羊和塔里木兔,此外,山羊、牛、马、骆驼、野兔、狐狸也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是传染源。亚洲璃眼蜱(Hyatomma asiaticum,一种硬蜱)是本病的要传播媒介,蜱要存在于胡杨树下的树,通过叮咬传播给人和动物,病毒可蜱卵传代,故亚洲璃眼蜱也是本病毒的储存宿。此外,接触带毒的羊血或急性期病人的液通过皮肤感染人,摄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青壮年为多,发病与放牧有。疫区人群有隐性感染、发病后第6天出现中和抗体,两周达高峰,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流为3~6月,4~5月为高峰,呈发流。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0日。需注意的地是,疫区人群有隐性感染、发病后第6天出现中和抗体,两周达高峰,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特点有: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痛、全身痛渴、呕吐、面与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水肿、软和颊粘膜出点、上胸、腋下、部有出点和出斑、有鼻衄。热程约1周。热退前后出现休克、出现象,如消化道出血尿子宫等,病程约10~14日。

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毛细管扩张、充、通透性及脆性增加,导致皮肤粘膜以及全身各脏器组织不同程度的充、出,实质性 器官上腺,垂体等有变性、坏死,腹膜后有冻样水肿。诊断要依靠流资料,包括在流地区、流有效牧或野外工作史,有与羊、兔、牛等或急性期病人接触史、蜱类叮咬史等。病程中有明显出现象和(或)休克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数均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补体结试验,中和试验等双份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若具以上各点,则可以确诊。

并发症

1、发烧

2、肾衰

3、感染

4、

5、

6、其他

辅助检查

  象中白细胞和数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尿有蛋白。粪便隐试验大多呈阳性。出、凝时间延长,块收缩不良。

  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液可分离到病毒。

  试验有补体结试验、中和试验、反向被动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凝抑制试验、双相免疫扩试验等,双份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诊断

  要依靠流资料,包括在流地区、流有效牧或野外工作史,有与羊、兔、牛等或急性期病人接触史、蜱类叮咬史等。临床表现有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头痛痛、渴、呕吐、粘膜和皮肤有出点,病程中有明显出现象和(或)休克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数均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补体结试验,中和试验等双份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

  本病应与流性出热鉴,流性出热有一定流地区,临床上有明显的脏损害和五期过,试验可以区

治疗用药

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变化采用综疗法,给发热早期病人予静输液,补充足量液体和电解质,并应用上腺皮质激素,能起一定疗效。

近年来应用被感染的羊血清制备成冻干治疗清,早期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用法: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应用治疗清10~15ml,一次肉注射。病毒唑对本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早期治疗。重型病人出现休克,腔道出水肿等,可参照流性出热治疗。

预后

  本病病死率高,一般在25%左右。重型病人有严重出现象或休克者预后差。

预防

  防蜱、灭蜱是预防本病的要措施。莱姆停有一定的驱蜱作用,州冠、雷达和卫害净均有明显的灭蜱效果。隔离病人,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树皮

下一篇 红树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