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性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膜和(或)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多从呼吸道吸入部病灶后环播膜。本病多因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预后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30%):隐球菌是土壤......
目录

病因

机体免疫力下降(30%):

隐球菌是土壤真菌,并寄生于鸟类,特鸽子。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从呼吸道侵入人体,部轻度炎症,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如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创伤,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时,进入颅,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亲嗜性。

病毒感染(45%):

隐球菌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膜炎性病变为膜广泛增厚,组织水肿回变平。沿沟或池可见小肿、小囊肿或小脓肿。有时在的深部组织也可见较大的肿或囊肿。镜检下,膜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肿由成纤维细胞、巨嗜细胞和坏死组织组成。囊肿含有大旦的状物质。在这些病变组织均可找到隐球菌。

1.发病机制:国陈裕充2000年报告,多糖荚膜是构成荚膜毒性的最要成分,它要通过介导对吞噬细胞的抑制,减少诱发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研究发现荚膜厚度与其抗吞噬能力呈正相,且要与荚膜多糖的高分子量断有,此外,多糖荚膜还通过激活补体,抑制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IL-6和 IL-1β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使菌体逃避宿防御系统的清除而致病。

黑素是隐球菌另一重要致病因子,它的产生与细胞壁的膜结酚氧化酶有大脑中丰富的儿茶酚胺可作为其重要的作用底物,推测可能是隐球菌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亲和力的原因之一,黑素的毒性作用要是抗自由基,国外研究发现,一个隐球菌细胞产生的黑素,足以清除大量由激活的巨嗜细胞产生的细胞氧化,在体,它通过清除超氧化物和其他氧化物,保护酵母细胞免受宿细胞产生的氧化物的破坏,此外,黑素还有抵抗紫外线的抗真菌效应,降低二性霉素 B 的敏感性等作用,可能是导致隐球菌在体持续蔓延,难以治愈的原因之一。

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接受器官移植术及病,AIDS,淋巴肉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为该病要易感人群,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隐球菌在繁殖并产生大量抵抗宿防御反应的毒性因子,起隐球菌性膜炎或炎。

2.病理改变:大体显示管充回增宽,沟变浅,软膜混浊不清,尤以底部为重,桥池,视交叉池,小脑延髓池,外侧沟,底部及扩张的蛛网膜下隙,可见黄色黏稠冻样的渗出物,沟,池或可见小颗粒状结或囊状物,样渗出物。

镜下样黏液中可见大量隐球菌,部分被多核巨细胞吞噬,质,膜及蛛网膜下隙有大量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为炎性细胞浸润,发病缓慢者可见由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毛细管组成的肿及小脓肿,国郑建仲等1999年报道一组隐球菌性膜炎尸检病例,发现小动脉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并有及多处软化坏死灶。

症状

1.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  

2.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约半数以上伴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Ⅲ、Ⅶ、VI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组织损害症状。  

4.膜刺激征为早期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检查

1.

压力增高,外观微混或淡黄色,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细胞数增多,多在100×106/L左右,以淋巴细胞为。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液涂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菌体呈,无核,荚膜染色较淡,为双层反光圈,菌体大小不一,可见颗粒状物质,出菌体呈葫芦状或哑铃状。  

早期液检查,不论常规、生化、细胞均有95%以上异常。要表现为炎症性变化,虽然与结核性膜炎有相似的变化,但99%可从首次穿液中查出隐球菌,或新型隐球菌反向乳凝集试验呈阳性、强阳性反应。因此,液检查是隐确诊的重要依据。  

2.免疫检查

凝集(LA)试验可检测感染早期清或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法较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膜炎,且其滴度与感染程度多呈正比。  

3.影像检查

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积水、膜强化及实质不规则大状、斑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灶。颅MRI可显示实质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的或类肿块、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样改变。

诊断

有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及免疫低下性疾病如AIDS、淋巴病、器官移植等病史,亚急性或慢性进展的头痛、喷射性呕吐神经受损及膜刺激征,液蛋白定量增高、氯化物及葡萄糖降低者,应考虑本病。  

临床确诊需在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由于其检出率受病灶部位、病程发展阶段等影响,故对可疑或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膜炎,应反复作汁染色、培养或动物接种以找病原。通常汁染色阳性率较低,故需尽早应用液乳凝集(LA)或抗原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隐球菌抗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液常规影像特点等与结核性膜炎极为相似,两者鉴需依靠病原据。另外,还应与病毒性炎、脓肿猪囊尾蚴病(囊虫病)等相鉴。其他部真菌病还有菌病和毛真菌病也应注意鉴

治疗

1.两性霉素B(二性霉素B)

它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物质外渗导致真菌死亡。

2.氟康唑

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依赖酶,抑制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该药易通过-液障,液中浓度可达浆中80%左右,是艾滋病并隐球菌膜炎患者的首选药。可服或静滴注,副作用较轻,要为恶心呕吐肝脏损伤。

3.5氟胞嘧啶

通过阻断核酸成,抑制真菌生长。该药易透过-液屏障,但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B(AMB)并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两性霉素B(AMB)用量从而降低其毒性作用。

本病一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为2.5~11个月。停药指征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CSF、常规检查正常,CSF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周(每周1次),两性霉素B(AMB)总量达1.5~3g。另外对压增高者应用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脱水;颅脓肿肿可考虑手术切除;严重积水可液分流术并加强全身养支持疗法。

护理

1、颅压升高的观察与护理高压是本病最严重的症状之一。患者可因颅压升高致脑疝而危及生命,因此高压的观察与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2、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 h~6 h,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以防发生头痛痛、脑疝等并发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红毛五加皮

下一篇 氧化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