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精神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结缔组织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以面、皮肤红斑,同时累及多个脏器结缔组织病变为特征,青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7~1∶9。发病年龄大多为15~35岁,也可见于老人和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发的精神障碍可能是由于自身抗体免疫介导参与管损伤,进而影响功能的原因,使之产生了神经精神症状。医保疾病:否患病比......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3%

易感人群:女性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管损伤

就诊科室:精神理科 精神理咨询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理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50%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多种免疫调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其伴发精神障碍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自身抗体免疫介导参与管损伤,影响功能密切相,可能的因素还有如下几点:

1.遗传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卵双生中同病率为69%,远高于异卵双生的3%,分子遗传发现HLA-D位点可能与本病有

2.感染 一般认为本病可能与C型病毒感染有,患者有多种抗病毒抗体,也有人认为与链球菌或结核杆菌感染有

3.激素本病多发于女性,且多在生育期,故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激素,当避孕药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4.环境 有40%的患者对日过敏冷,强电光照射,创伤精神紧张亦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二)发病机

系统性红斑狼疮要发病机制是免疫调障碍,一个具有遗传素质的人在上述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下使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免疫调功能失调,本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甚多,精神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以下一些说:

1.免疫复体说 在本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病例中,发现丛有免疫球蛋白IgM沉积,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增高,有作者在有否精神障碍的两组红斑狼疮病例进了对照,发现液的抗体增高,伴有精神障碍组为20/27(74%),对照组仅为1/18(5.6%)。

2.管病变说 从本病的病理解剖上发现有管壁细胞浸润,肿胀,增生和坏死等,但实际上也存在着有病理改变而无精神症状者,而没有病理改变者却也可出现精神障碍,故仅此病理变化尚难加以解释。

3.淋巴细胞毒性说 有报道本病的清淋巴毒阳性率79.8%,伴有精神障碍者为100%,William(1981)认为反应性淋巴细胞毒抗体对神经精神障碍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免疫复物沉积于屏障,使淋巴细胞毒得以进入伴发。

4.重症并发症促进作用说本病常并发多个脏器病损,如尿毒症,炎,心血管病,贫血血症和高热等,这些并发症能使细胞受到继发性损害,特在尿毒症起的中毒脑病时。

5.诱发因素 全身感染,抗痉挛药,抗疟药,氯奎,精神病药,磺胺类,保泰松,妊娠和日光照射等常为诱发因素。

预防

本病的预防,在于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清除慢性感染病灶,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或加重本病的药物,避免日光暴晒和紫外线照射(特在活动期),避免妊娠等,有效的预防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键在于预防原发的躯体疾病,同时,病前加强良好性格的养成及患病后理健康的维护,对精神障碍的产生及产生程度有相性。

并发症

管损伤

常见症状

1.精神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涉及意识,认知,情感,意向及为等精神活动,其发生率约为17%~50%不等,精神症状表现多样复杂无特异性,大致可归纳为4类:

(1)类神经官能症:常出现在疾病早期或恢复期,有头痛失眠无力,记忆减退,焦虑,情绪不稳,强迫观念等。

(2)情感障碍:较多见,可表现情感淡漠,反应迟钝或情绪不稳,焦虑,抑郁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奇特等类躁狂症状。

(3)慢性迁延病例可见类精神分裂症症状幻觉或妄想状态,可出现幻觉容多单调,以幻听多见,妄想大多为被害,系,嫉妒,夸大,被控制感,被洞悉感,非统妄想等,也可类似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兴奋,话多,思维漫,幻觉,冲动,为紊乱,动作幼稚等。

(4)类情感性精神障碍:类躁狂状态,此时要注意与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的反应鉴,多为轻躁狂表现,伴有轻度意识障碍,抑郁状态,话语减少,情绪低落,恐惧等。

(5)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病例,在急性期可出现各类定向力障碍意识障碍,疾病早期常出现嗜睡状态,逐渐向谵妄,最后可进入昏迷,此时病死率较高。

(6)智能障碍及人格改变:多发生在疾病后期,后期可出现慢性器质性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智能缺损和痴呆,绝大多数病人上述精神症状常重叠或交错出现,呈多相性,波动性和移性,在出现上述精神症状时,有时很难区分是本病直接侵犯了,还是由于药物起或是脏器功能损害所致,一般认为是上述复杂因素综作用的结果。

2.神经症状

约50%~60%的病人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因为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也可因其他脏器功能受损而起,以痉挛发作为最常见,其他有眼球震颤麻痹神经萎缩,面瘫延髓麻痹偏瘫重症无力,舞蹈样运动,网膜下腔出,横贯性脊髓病等。

(1)痉挛发作:是本病常见的神经症状之一,有时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以往认为这是本病晚期表现,发现有2%~5%的病人在疾病初期也可出现,有的甚至在其他症状出现前10余年即存在,故本病的痉挛发作可以发生在本病的初期,发展过程中,也可在晚期,前两者大多因本病直接侵犯实质所致。

(2)压增高: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其机制不明,中枢神经感染并不是要原因,中等量的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其迅速缓解。

(3)偏瘫,失语:系小动脉受侵软化所致。

(4)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等不自运动:发生率约为25%,一般出现在疾病早期,是由于基底部位管损害所致。

(5)末梢神经损害:常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伴有神经损害。

(6)症状:约50%有肉软弱,疼痛,病理改变符间质性多发性炎。

3.躯体症状

反复发作的发热关节痛及皮肤红斑,以及面部典型的蝶红斑等。

检查

电图异常甚多见,异常率为60%~90%,电图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消长呈平系,电图改变多表现为双侧弥漫性非特异性慢波,基本节律不规则。

诊断鉴别

诊断

1.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依据

(1)符红斑狼疮症状和体征。

(2)沉加快。

(3)中可查见狼疮细胞,等等。

2.精神症状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后,在已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上,发现嗜睡或幻视,兴奋等症状,可考虑精神障碍的可能,出现欣快,多言或幻听加重,兴奋向嗜睡,昏睡谵妄时,可认为是精神障碍的标志,精神症状的出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进展有时间上的联系。

3.精神症状常随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缓解而改善,或因其加剧而恶化。

4.精神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精神疾病,即排除其他因素起的精神障碍。

1.首先应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确定神经精神症状继发于红斑狼疮之后。

3.据其发病特点和体征,进一步与其他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及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等相鉴

治疗预后

(一)治疗

1.病因治疗

(1)激素治疗:此为本病要措施。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急性期,大多可治愈,慢性缓慢发病者,常为不可逆。因此本病一旦确立后,应尽早治疗,仍张大量短期给药(激素冲击疗法),间隙或小量维持。

(2)免疫抑制的应用: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3)浆交换:在其他治疗无效时可应用。

2.要防止诱发和加重精神障碍的各种因素,如服用抗结核药、磺胺、抗生素等。

3.精神药物的应用是本病的一个难点。针对不同的精神症状,可采用抗焦虑、抗抑郁或精神病药物治疗,但遇有意识障碍时则应用或慎用精神病药物。因为酚噻嗪类药物有诱发和发本病的报道,且可降低痉挛阈,不宜使用。必要时可慎用小量非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等。

4.助治疗 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E及活性维生素B1等。

5.理治疗也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的精神症状采取不同的理治疗。通常以支持性理治疗为,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和勇,消除不必要的疑虑。

(二)预后

精神障碍起病较急,多在2~3天出现。进性病程,常反复急剧复发和缓解。一般持续1~3周。与躯体症状消长平。有谵妄状态、并发神经症状并各脏器疾病者、特功能不全、尿毒症的预后欠佳,病死率较高,一般为20%~40%。

护理

理护理

①提高对疾病的认识:SLE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漫长的治疗过程及病情的反复易打击患者的信,产生消极悲观理和对治疗前景的忧虑。在护理中应针对患者不同理问题进护理,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②帮助实现自我价值:SLE好发于年轻人群。多数患者正处于对工作、生活期望值较高的阶段,但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工作习能力,由此产生了焦虑和绝望。同时,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出现柯兴氏综征,影响容貌和体态,使自我象评价降低,对恋爱婚姻丧失信。许多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对疾病给生育过程可能带来的后果感到恐惧,尤其担新生儿患相同疾病。针对以上情况,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及交流,帮助患者克服自卑理及消极情绪,树立生活信和自身价值感。

饮食保健

1、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可多饮牛奶,吃鸡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用低脂易消化的食物:应该多食用易消化脂肪低的食物,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2、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的精神障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食用具有感光敏感的食物:如无花果紫云英、油菜、黄泥螺以及芹菜等,如食用后应避免阳光照射;磨菇、香菇等蕈类和某些食物染料及烟草也会有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潜在作用,也尽量不要食用或少食用。

(2)多食用低糖食物:应留意对饭量的操控,少食用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发诱发糖尿病疾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3)忌吃.海鲜 俗称发物

(4)忌食羊肉 狗肉 鹿肉 荔枝等性温热的食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