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流行病学
本病首先由seeligmuller(1876)报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
病因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是基因遗传,与酶系统缺陷有关。病理特点为皮质脊髓束变性,有时在大脑中央前回的贝兹(betz)细胞也可有变性。
1.单纯型hsp病理特征 病理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索变性,退行性病变发生于脊髓的侧索和后索,尤其是脊髓胸段皮质脊髓束和薄束,而脊髓小脑束和脊髓丘脑束受损较轻。
2.遗传学 自从1986年第1个hsp家族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以来,近年已发现如下hsp的基因位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d-hsp)4个基因位点,分别为14q11.2-24、2p21-24、15q11.1及8q23-2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ar-hsp)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8p12-13及16q24..3,及x隐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xr-hsp)2个基因位点,分别为xq16及xq21-22。近来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复杂型hsp的新基因位点在14q12-24。
临床表现
hsp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或青春期。男性较女性多见。常有阳性家族史,主要表现缓慢起病,逐渐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首发症状多是走路不便,双下肢僵硬,跑步易跌,上下楼梯尤显困难。体检可发现双下肢剪刀步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震挛阳性,病理征阳性。多数患儿可有弓形足,部分患儿有深感觉障碍。
临床上将只有痉挛性截瘫者称为单纯型hsp,合并脊髓外损害者称为复杂型hsp。少数患者开始表现为单纯型,数十年后出现脊髓外受损。
1.单纯型hsp 较为常见。1987年harding根据发病年龄进一步分为单纯型hspⅰ型及ⅱ型。
(1)ⅰ型:ⅰ型患者于35岁前发病,单纯型hspⅰ型患者大多数为男性,ar-hsp发病年龄常在3~6岁或10岁以内。
(2)ⅱ型:单纯型hspⅱ型患者于35岁以后发病。ad-hsp发病年龄较晚,平均年龄18岁,锥体束征明显,常有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
2.复杂型 xr-hsp发病年龄一般为3~5岁,均为男性。除痉挛性截瘫外,并有脊髓外受损表现。根据合并症状的不同,构成几种类型(综合征或亚型),常见的复杂型hsp有下述8型(表1)。
并发症
辅助检查
约2/3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sep)异常,1/2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异常。脑和脊髓ct和(或)mri正常或小脑萎缩。
1.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
2.诱发电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显示后索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皮质运动诱发电位显示皮质脊髓束传导速度显著下降 而上肢诱发电位却是正常的 或仅显示轻度的传导速度减慢 约2/3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SEP)异常,1/2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异常。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对本病的预防,重点应积极做好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
科研技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