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鸡
基本介绍
模式产地: 云南腾冲
英文学名:Paradoxornis brunneus(Anderson)
中文科名: 鸦鹃科
中文属名: 鸦鹃属
同物异名: Polophilus sinensis Stephens, 1815,
拉丁文科名: Centropodidae
拉丁文属名: Centropus
拉丁文种名: sin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Stephens, 1815)
英文俗名: Greater Coucal
外形特征
褐翅鸦鹃,又名:黄蜂、大毛鸡。
体长约52厘米。
鼻孔近嘴缘。
头、颈、上背及胸部均呈金属紫蓝色;肩、翼和肩间部概栗红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的先端略沾褐色;全身余部纯黑,尾羽有金属绿色反光。
脚,趾、爪均黑色,趾4,2趾向前,2趾向后,后爪较后趾为长,且形状几乎平直。
食物为昆虫和其他动物,如蜥蝎(Lizard),田鼠(Vole)、鸟卵(Bird eggs)等,亦兼吃果实。
生活习性
习性
褐翅鸦鹃的食性较杂,主要以毛虫、蝗虫、蚱蜢、象甲、蜚蠊、蚁和蜂等昆虫为食,也吃蜈蚣、蟹、螺、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其它无脊椎动物,以及蛇、蜥蜴、鼠类、鸟卵和雏鸟等脊椎动物,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但在它的食物中,害虫和害兽的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被誉为“农林卫士”。
叫声
一连串深沉的boop声,开始时慢,渐升速而降调;复又音调上升,速度下降至一长连串音高相等的或缩短的四声boop叫声。又作突然的plunk声。两鸟打架时输的一方作“嘎嘎”声。
栖息环境
褐翅鸦鹃主要栖息于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也出现于靠近水源的村边灌丛和竹丛等地方,但很少出现在开阔的地带。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桠,或在芦苇顶上晒太阳,尤其在雨后。它善于隐蔽,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也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速度不快,通常飞不多远又降落在矮树上。它的鸣声连续不断,从单调低沉到响亮,其声似“嗷,嗷”声,好像远处的狗吠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尤以早晨和傍晚鸣叫频繁。
种群分布
尚有一种小鸦鹃,外形与褐翅鸦鹃相类似而小,头部无紫色反光,两翼栗色较淡,背毛或腿毛中夹有花毛,亦可同等入药。
褐翅鸦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不在林业局的《54种可商业经营野生动物名录》上,不可擅自捕捉。
由于大量的捕杀,很多地区已经见不到了毛鸡,如果再不加以有效保护,可能出现灭绝的危机。
繁殖方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