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律失常
概述
由于小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健全和植物神经不稳定,更易发生心律失常。过早搏动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起博点可位于心房,房室交界或心室组织。分别引起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病因
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可疲劳、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所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心肌炎、先天型心脏并或风湿性心脏病。另外,药物如:拟交感胺类、洋地黄、奎尼丁中毒及缺氧、酸碱平衡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可引起过早搏动。
临床表现
小儿常突然烦躁不安,面色青灰,皮肤湿冷,呼吸增快,脉搏细弱常伴有干咳,有时呕吐。年长儿童或可自诉心悸、先前区不适,头晕等。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数日,发作停止时心率突然减慢,恢复正常。此外,听诊时第一心音强度完全一致,发作时心率较固定而规则等为本病的特征。发作持续超过24小时者,易引发心力衰竭。
检查
1.X线检查
取决于原来有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心力衰竭。透视下见心脏搏动减弱。
2.心电图检查
P波病态异常,往往较正常时小,常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以致无法辨认,QRS波形态同窦性,发作持续时间较久者,可有暂时性ST段及T波改变。部分患儿在发作间歇期可有预激综合征表现。
诊断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