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i,pda)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动脉导管胎儿环的要生理性流通道。正常在出生后即功能上,继而解剖上,但在某些病理情况影响下,动脉导管仍持续放,即成为动脉导管。由于动脉压高于动脉压,因此无论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均有液从动脉导管动脉分流,因而致使室容量负荷过重及流量明显增多,导致产......
目录

病因

1、发病原因

心脏胚胎发育键时期是在妊娠的第2~8周,先天性管畸要发生于此阶段。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多面的原因,大致分为在的和外部的2类,其中以后者多见。在因素要与遗传有,特是染色体易位和畸变,例如21-三体综征、13-三体综征、14-三体综征、15-三体综征和18-三体综征等,常并先天性管畸;此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子女的管畸的发生率比预计发病率明显的多。外部因素中较重要的有宫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如风疹腮腺炎、性感冒及柯萨奇病毒等;其他如妊娠期接触大量射线、使用某些药物、患代谢性疾病或慢性病、缺氧、母亲高龄(接近更年期)等,均有造成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

动脉导管胎儿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婴儿出生后随着第1次呼吸的建立,氧浓度急剧上升,可使动脉导管肉发生收缩而。一般在生后第1天动脉导管大多已呈功能性,但在7~10天可由于缺氧等原因而重新放。解剖上的塞则常需在1岁左右能完成。组织上的变化是先由皮细胞成的膜垫突向动脉导管腔,然后膜下层出和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瘢痕成,最终导致动脉导管腔永久塞,而成一条索带状的残余。若动脉导管持续放,构成动脉动脉间不应有的通道,即称动脉导管(PDA)。

2、发病机

动脉导管液量的大小和向,取决于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及和全身管床的相对阻力。随着分娩脐带结扎、全身管阻力增加。早产儿中,由于动脉管平滑数量较少,动脉阻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当动脉导管时,可出现较大的左向右分流和左室容量超负荷。同时早产儿的细胞小,密度低,肉的含水量较多,且心脏交感神经尚未完全发育,致早产心脏的收缩力和储备功能低下,在室容量超负荷时,增加搏出量的顺应能力常受限制,因此早产儿特是患有呼吸窘迫综征者,常因动脉导管放而发生力衰竭和水肿

动脉导管时由于动脉一部分液分流到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致压增宽,出现周围管体征。伴严重部疾患或持续动脉高压的新生儿,动脉间可无压差或动脉压超过动脉压,此时通过动脉导管可无分流或发生右向左分流,即动脉的缺氧流入降动脉到下肢,导致脚青紫,称差异性发绀

症状

一、早产

氧分压升高可使动脉导管收缩,而前列腺素E可使之扩张,此反应的灵敏程度与胎龄有早产动脉导管的发病率极高。在1750g以下的早产儿约有半数伴有动脉导管,而在体重不到1200g者发生率可达80%左右。表面活性的应用改善了呼吸窘迫综征的症状,使管阻力降低,临床症状常在生后3~4天左右才始出现。最初可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短促、柔和的收缩期杂音,随着左向右分流的增加,周围管搏动增强,前区搏动活跃,杂音增强且延长至舒张期。在年长儿常见的典型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不多见。动脉瓣区第2音增强。未用呼吸机的患儿可表现为三凹征部检查多有肝脏肿大。

二、婴儿和年长儿

1、轻度:婴儿或年长儿,较小的动脉导管可不起任何症状,只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杂音才起重视,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搏出量正常或轻度增加,无心脏肥大或心脏搏动异常,第1、第2音正常。胸骨左上缘或左锁骨下可听到特征性的连续性杂音,杂音起初柔和,强度逐渐增强,到第2音最响,至舒张期逐渐减弱。细小的导管临床可能仅表现为局限于收缩期的柔和的喷射性杂音。

2、中等或较大动脉导管中等或较大PDA的婴儿,因管阻力逐渐降低,左向右分流增加,生后1~2个月可出现力衰竭症状。此类患儿喂养困难,多汗,吸奶时呼吸短促,体重增长较慢,身长亦低于正常儿。可有呼吸急促及肋间隙凹陷等呼吸系统体征,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可见哈里森沟。由于压增大,婴儿可表现为周围管搏动增强,而年长儿则表现为搏动减弱。前区尖搏动增强,呈抬样搏动及心脏肥大的征象。胸骨左上缘或左侧锁骨下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在有动脉高压时,右室肥大,于胸骨左侧可触及心脏搏动。听诊第2音亢进,第1、第2音可被响亮的动脉导管杂音所掩盖,胸骨左上缘可闻及多发的收缩期喀喇音,乃因来自动脉导管室的相对流冲撞产生湍流所致。典型杂音为连续粗糙的机器样杂音,于收缩晚期最响。

3、梗阻型动脉高压成:少数未治疗而存活的动脉导管粗大的患儿,由于管阻力增加,将发生不可逆的管病变。此时临床症状和体征将发生变化。由于管阻力的增加,左向右分流逐渐减少,衰竭症状减轻。症状的改变常出现于生后8~16个月,表现为搏减弱,前区搏动减弱,第二音增强且单一,舒张期杂音消失,收缩期杂音时相变短并逐渐消失。随着右向左分流的产生。肢体末端出现发绀明显,前区体征呈严重动脉高压的表现。生后15~18个月,管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改变。 据临床表现,特是杂音的特点、周围毛细管征以及X射线、电图和超声动图的特点,对典型病例不难做出诊断。

诊断

一般情况下常规检查正常,如部感染、膜炎则出现感染象、沉增快、贫血培养阳性等。

1、X线胸导管细小时胸正常,有中到大量左向右分流时左室增大,房增大明显,动脉动脉段突出,外周管影增多,野充早产儿增粗的管影较难与呼吸窘迫综征所致的肺实质病变及慢性部疾病相鉴

2、电图导管细小时电图完全正常,导管直径越大,左向右分流加大,电图显示左室肥大,Ⅱ、Ⅲ、aVF、V5~6等导联R波高耸,左胸导联T波倒置;左房增大呈宽大P波;如有动脉高压,则T波高尖,右胸导联R波增大。早产儿患部疾病时,右胸导联占优势。

3、超声动图二维超声和多普勒可显示动脉导管分流量的大小。在高位胸骨旁切面,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一、二肋间隙,逆时针稍作旋转,即可得到导管大小及态的清晰图像。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锁、大动脉转位等伴发的动脉导管可通过胸骨上矢状切面得到理想的显示。房、室大小可反映室容量负荷。M型超声房与动脉径比值超过1.3表示有较大的左向右的分流。彩色多普勒可快速显示细小的左向右分流,尤其适于检测手术后或导管介入治疗后有无残余分流。连续多普勒超声适于估测穿过导管的射流速度,并可以此估测体环与环之间的压力差。已知体动脉压后可用此法估测动脉压力。

4、导管现今的导管要是用于动脉导管封堵治疗而不是以诊断为的。导管检测动脉干氧饱和度升高表示动脉导管水平由左向右分流。但这一指标并不特异,动脉窗、双动脉下室缺亦有相似结果。中到大型动脉导管动脉压升高。因体环舒张压下降,收缩压增加,导致体压增宽。

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导管解剖态。侧位造影可显示动脉导管的走向和态,左前斜位可减小动脉导管与降动脉的重叠影。多数情况下动脉端壶部较宽,越近动脉端直径越细。无段性狭窄的管样动脉导管较少见。导管造影前及造影中均不可将导管穿过动脉导管,由此造成的动脉导管痉挛会影响对其大小的判断,从而影响填塞装置大小的选择。

5、CT和MRICT和MRI能较好地显示和诊断动脉导管动脉导管的MRI检查在横断位自旋回波T1W图像上表现为连接于降动脉上端和左动脉起始部之间的低信号流空管影。在梯度回波电影序列上此处可见异常流影。造影增强磁共振管成像序列对动脉导管诊断效果最好,多角度的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可从矢状位、左前斜位和横断位等多个角度显示动脉导管的直接征象,对判断动脉导管的类型和大小都很有帮助。CT诊断动脉导管要依靠在增强扫描横断位图像上见到连接于降动脉上端和左动脉起始部之间高密度管影。CT和MRI不仅能较好地显示动脉导管的直接征象,对于其他伴随畸动脉缩窄等也能较好地显示或排除。

动脉导管的CT和MRI检查还可清楚地显示房增大、室增大、动脉扩张、动脉扩张等对动脉导管诊断有帮助的间接征象。

6、心血管造影动脉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可用右造影导管途径由未动脉导管插到降动脉,在动脉导管以下1.0~1.5cm处进造影。导管选择NIH等右造影导管,通过观察造影动脉分流可显示动脉导管大小及状,另外造影可反流至动脉导管以上的动脉弓,可排除动脉缩窄及动脉弓病变。也可应用球囊造影导管由右途径插至降动脉,当造影时先扩张球囊暂时阻断降动脉流,造影可向上反流动脉导管动脉及上显示动脉弓,尤其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病例。也可将右导管动脉导管操纵导管动脉造影,此法操作较复杂。

动脉导管心血管造影也可途径造影,动脉插管至室、动脉动脉峡部或近动脉导管处进造影,多应用于细小动脉导管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导管选用Pigtail导管,造影用欧米帕克350,1~1.5ml/kg。通过观察造影动脉分流可显示动脉导管大小及状,并可显示或排除动脉缩窄及动脉弓病变。若做室造影还可显示或排除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心血管造影投照体位可用左侧位,左前斜位或长轴斜位,其中以左侧位对未动脉导管的直接征象显示相对最好,最便观察与测量未动脉导管态和大小,左侧位投照也比较便测量动脉导管与降动脉夹角,以判断是否为垂直型动脉导管。某些特殊的动脉导管则需采用其他投照体位,如右位动脉弓时,动脉导管常连接于左锁骨动脉起始部与左动脉起始部之间,需采用正位或坐观位动脉造影能显示未动脉导管的直接征象。

治疗

年龄小,动脉导管比较细小、不影响生长发育者可以观察。有症状者、比较粗大者均应治疗。

前采用最常用的法是导管动脉导管封堵术,用导管将特殊装置送到动脉导管部位堵塞导管,效果可靠,手术恢复时间短,不留瘢痕,基本取代了胸的手术结扎

有一些过于粗大的或早产儿的动脉导管,还是采用外科手术将导管结扎或切断。并亚急性细菌性动脉膜炎者,在感染控制3个月后,即可施导管介入或手术治疗。若感染无法控制,手术结扎或切断动脉导管,然后应用抗生素,可视为治疗细菌性动脉膜炎法之一。并发动脉高压时,只要分流仍是由左向右,即动脉压力仍低于动脉,手术后动脉压力尚有可能降至正常。一般手术效果良好,杂音消失,心脏缩小,改善,生长发育良好。

手术的是有其他畸存在,而动脉导管起代偿作用,如法洛四联症或严重动脉狭窄或动脉中断等,则动脉导管不应结扎。如并发严重动脉高压而起右向左分流时,忌手术。

此外,可应用消炎痛服治疗早产动脉导管并呼吸窘迫综征和严重力衰竭,导致动脉导管,从而解除症状,免除了外科结扎手术。

预防

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结果,为预防先病的发生,应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适龄人群进重点监测,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和孕妇及其家属的作用。

1、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孕妇本人及其配偶,如嗜烟、酗等。

2、孕前积极治疗影响胎儿发育的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贫血等。

3、积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预防感冒,应尽量避免使用已经证实有致畸胎作用的药物,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4、对高龄产妇、有先病家族史、夫妇一有严重疾病或缺陷者,应重点监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林旦

下一篇 斑蝥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