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紫珠
形态特征
灌木,高约2米;小枝被黄褐色星状毛并杂有多细胞的腺毛。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4-(21)厘米,宽4-8-(10)厘米,顶端尾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有时偏斜,边缘具细锯齿或不整齐的粗齿,表面稍被多细胞的单毛,背面被星状毛并杂有单毛和腺毛,有黄色腺点,侧脉6-10对,主脉、侧脉和细脉在两面稍隆起;叶柄极短或近于无柄。聚伞花序宽2-4厘米,被毛与小枝同;花序梗长1.5-3厘米,苞片细小;花萼被星状毛或腺毛,具黄色腺点,萼齿钝三角形或不明显;花冠紫红色、黄绿色或白色,长约3毫米,外被细毛和黄色腺点;雄蕊长为花冠的2倍,药室纵裂;子房有毛。果实紫红色,径约2毫米。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植物形态】红紫珠,又名:对节树、小红米果、红叶紫珠、细米油珠。
果实:果实颜色紫红色,平均鲜重(kg/m2) 20,油脂含量初检 2%。
【选方】①治吐血、尿血:红紫珠叶二至三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民间用根墩肉服,可通经和治妇女红、白带症;嫩芽可揉碎擦癣。叶可作止血、接骨药。
【景颇药】为作时杆:根用于发热退热,消肿截疟《滇药录》。根治月经过多,鼻出血《滇省志》。
【景颇药】wuizo gam:治月经过多,鼻出血《德宏药录》。为作时杆:根用于退热,消肿,截疟《滇药录》。【德昂药】楠布来喋:治月经过多,鼻出血《德宏药录》。【瑶药】阿取:枝、叶、根用于发汗退热,消肿截疟《滇药录》。【苗药】紫珠子,栋花:全株治骨折,跌打,外伤出血《湘蓝考》。
【傣药】扎毕扎摆(德傣):叶治牙痛;根用于利尿《滇药录》。萎左杆:根治月经过多,鼻出血《德民志》。根、叶配伍治尿道炎《德傣药》。【景颇药】塞碎只不哧:根用于止血《滇药录》。WuizGam:根功用同傣族《德民志》、《德宏药录》。【苗药】菜子罗:根、叶用于便血,胃出血,月经过多,产后腹痛,外伤出血,毒蛇咬伤,小儿麻疹,荨麻疹《滇药录》。都真结:全株治跌打损伤《桂药编》。【僳僳药】腻本马子:全草用于跌打,接骨,疔疮,吐血,尿血,外伤出血《怒江药》。【德昂药】攘布来:用于治月经过多,鼻出血《德宏药录》。
变种
变种名称 | 形态特征 | 产地生境及药用价值 |
---|---|---|
秃红紫珠(变种)(植物分类学报) |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小枝、叶片、花序和花萼、花冠均无毛。但本变种叶形大小变化较大,一般长7-13厘米,宽2.5-6厘米,湖南的标本叶片长可达24厘米,宽6-8厘米,花序梗长可达4厘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 产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生于100-1200米的山坡、溪旁林中和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浙江仙居。 |
钝齿红紫珠(变型)(植物分类学报)沙药草(广西) |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叶形较小,花序梗较短,小枝、叶片和花序均被多细胞的单毛和腺毛。此性状与长柄紫珠C. longipes Dunn 相似,但后者萼齿尖长,叶柄较长可以区别。花期6-7月,果期7-12月。 | 产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生于海拔100-1650米的山坡、谷地、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根或全株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之效。 |
狭叶红紫珠(植物分类学报) | 与原变种的区别是:小枝密被黄棕色星状毛;叶片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长8-14厘米,宽2-4厘米,边缘具细锯齿,背面密被黄棕色星状毛;花序梗长约1厘米。 | 产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生于海拔700-3500米的林中或灌丛中。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贵州贞丰。 |
鉴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