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方剂百科   
[0]

参苏饮

目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参苏饮

人参(去芦)、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汤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钱半。壳(麸)、甘草)、陈皮,各一钱。桔梗木香,各七分。

功能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红枣二枚,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贤着《奇效良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木香半两,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三分。壳(去瓤.麸)、桔梗(去芦)、甘草)、陈皮(去白),各半两。

炮制:上俰咀。

功能治: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既有壳、橘红辈,自能宽中,不致伤,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枣一个,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备注:(易简)不用木香,只十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参苏饮

:十味参苏(《保婴金镜》)。

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前胡(去苗)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壳(去瓤,麸桔梗(去芦)甘草陈皮(去白)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治:益解表宣肺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多,胸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大枣1个,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摘录:《太平惠民和》卷二

《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人参30克(另末)苏木60克

功能治:产后入于,面黑,发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以水500毫升,苏木,取250毫升,去滓,调参末,随时加减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卷二十二胡氏

《医方考》卷六:参苏饮

紫苏1钱,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干葛1钱,前胡1钱,桔梗1钱,甘草5分,人参7分。

功能治:风寒壮热,体重头痛嗽壅盛。痘家气虚外感

各家论述:风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嗽壅于,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去之后,中外必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不虚,表里无失,斯良矣!

摘录:《医考》卷六

《幼科发挥·附方》:参苏饮

人参、苏梗、桔梗前胡半夏、干葛、陈皮壳、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功能治:中流清涕,恶喘嗽。

用法用量:生姜

摘录:《幼科发挥·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参苏饮

人参3分,紫苏叶4分,桔梗4分,干姜4分,前胡4分,陈皮5分,茯苓5分,壳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治:解发痘疮

用法用量:加生姜3,水1盏,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痘疹法》卷二十二

《片玉痘疹》卷三:参苏饮

人参、半复、苏陈皮茯苓甘草壳、干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功能治:小儿痘疹发热恶寒咳嗽者。

用法用量:生姜3,水服。

摘录:《痘疹》卷三

《古今医鉴》卷十四:参苏饮

紫苏3分,陈皮2分,桔梗2分,半夏(姜汁)3分,前胡3分,干葛3分,甘草2分,壳(去瓤)2分。

制法:上锉。

功能治:小儿伤风伤寒发热咳嗽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间。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热服;或调紫草热服。表汗更佳。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四

《医便》卷三:参苏饮

人参8分,紫苏叶1钱,前胡1钱,半夏1钱,葛根1钱,茯苓8分,桔梗8分,壳8分,陈皮8分,甘草4分,羌活苍术

功能治:宽中秋月伤寒发热头疼咳嗽,或中脘痞满,呕吐水,及感冒,头疼鼻塞憎寒壮热曰重伤风

用法用量:羌活苍术用量原缺。

咳嗽,加五味子5分,杏仁7分;久嗽有肺火,去人参,加桑白皮杏仁各8分;鼻衄,加麦门冬、山栀仁(黑)、乌梅、茅各1钱;呕逆,加砂仁5分;泄,加白术黄耆扁豆、莲肉各1钱。

摘录:《医便》卷三

《摄生众妙方》卷六:参苏饮

人参紫苏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荆芥陈皮防风甘草桑白皮

制法:上(父)咀,为粗末。

功能治:诸般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3乌梅1个,和匀,好酸浸1宿,慢,复浸1宿、再,以干为度,为细末。嗽面赤流汗,干姜汤下;嗽眼中泪出,乌粟米汤下;上气桑白皮汤下;嗽不思饮食,生姜汤下;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间多嗽,葱白头汤下;热嗽日间多嗽,蜜汤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汤下;嗽肚腹胀满,青皮汤下;伤风嗽流涕,荆芥防风汤下;肠嗽结成块,五味子汤下;产嗽疼,黄蜡汤下;痨嗽,四肢羸瘦,秦艽汤下;嗽连声不止,当归汤下。

摘录:《摄生众妙》卷六

《胎产秘书》卷上:参苏饮

人参3分,蕲艾3分,川芎3分,当归1钱,条芩2钱,生术2钱,陈皮4分,紫苏4分,生甘草4分,阿胶1钱。

功能治:妊娠跌打动胎,下不止。

用法用量:有外感者,加葱白4腹痛,减蕲艾,加砂仁4分。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二味参苏饮、参苏、小参苏饮人参苏木、参苏夺命

人参1两(另末),苏木2两。

功能治:产后入于,面黑发喘欲死者。

用法用量:二味参苏饮(《医类聚》卷二三五《管见良》)、参苏(《永类钤》卷十九)、小参苏饮(《得效》卷十四)、人参苏木(《杏苑》卷八)、参苏夺命(《郑氏家传女科万金》卷四)。

摘录:《妇人》卷二十二胡氏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参苏饮

人参紫苏壳、桔梗、干葛、前胡、桑皮、贝母、茯苓甘草橘红生姜

功能治:妊娠感冒发热,头疼骨痛,半身不遂,呕吐涎。

用法用量:咳嗽,加五味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卷三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参苏饮

人参紫苏、桑皮、桔梗、贝母、甘草天冬麻黄、赤苓。

功能治:妇女虚热,孕妇咳嗽喘息急者。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卷一

《三因》卷十三:参苏饮

:参苏汤、人参前胡、十味参苏饮冲和汤

前胡3分,人参3分,紫苏叶3分,茯苓3分,桔梗半两,木香半两,半夏(汤)半两,陈皮半两,壳()半两,甘草)半两。

制法:上为锉散

功能治:益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湿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多,胸满闷,苔白浮。

用法用量:参苏汤(《普济》卷四○三)、人参前胡(《奇效良》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卷十一)。本改为参苏”、“参苏”(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规定汇编》)。《局》(淳佑新添)有干葛;《易简》有干葛,无木香

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各家论述:1.《古今论》:仲坚曰,此咳嗽声重,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来侮,则热不发,而涎不遽生,故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满闷,陈皮壳,少木香以降之;涎壅盛于下,非辛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桔梗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卫,欲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集解》:风寒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半除止呕;、桔利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外俱和,则矣。

摘录:《三因》卷十三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前胡茯苓各三分(各6克),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各半两(各4克)。

用法:加生姜大枣一枚,水服。

功效:益解表理气化痰

治:气虚外感风寒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弱。

临床应用:临床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气管炎及泄泻等病症。

1.上呼吸道感染:以本随症加减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38例。疗程为7日。疗效评定以1年上感未发作或发作在1次以者即为显效。结果:显效21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河南中医》2007年第2期)

2.毛细气管炎:以本莪术油治疗婴幼儿毛细气管炎33例,与利巴韦林和青霉素钠加葡萄糖盐注射液静滴注治疗33例对照。2组均进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喘憋者静滴茶碱。1个疗程均为7日。疗效评定以1周症状全部消失,一般情况良好即为治愈。结果: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河南中医》2004年第4期)

3.泄泻(个案):患者为气虚太阴所致泄泻,以本健脾,鼓外出。每日1,2后,大便次数转少,黏液减少。原继用10告愈。半年后机遇,言病未复发。(《陕西中医》1995年第2期)

解:中苏表邪,利宽中葛根解肌发汗,人参补脾,苏葛根人参用,则无发伤正之虞;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木香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湿消痰甘草安中,兼和诸药。服时,少加生姜大枣,协苏、葛可调卫以助解表参、苓调和,以助扶正。诸药配伍,补并不伤正,补不留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苔白弱为辨证要点。表寒重,宜将荆芥防风葛根头痛甚,加川芎白芷藁本气滞较轻,去木香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喘证咳嗽、冠病、自汗发热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本具有解热、镇痛、镇咳、祛、提高免疫力、抗病毒作用。

歌:参苏饮陈皮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参苏顺产汤

下一篇 参苏饮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