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克芦丁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曲克芦丁TROXERUTIN; 维生素P4; 羟乙基芦丁; 3',4',7-三[O-(2-羟乙基)]芦丁; 维脑路通;托克芦丁
英文名称:TROXERUTIN
英文别名:POSORUTIN; Factor-P-zyma; Troxerutine; Z-6000; Venoruton P-4;Hydroxyetbylrutin;Pherarutin;Pur-Rutin;Trioxyethylrutin;Venamitol;Venoruton;Vitamin P4
CAS号:7085-55-4
分子式:C33H42O19
分子量:742.67500
精确质量:742.23200
PSA:297.1200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淡黄色粉末
密度:1.65 g/cm3
熔点:168 - 176ºC
沸点:1058.4ºC at 760 mmHg
闪点:332ºC
折射率:1.689
稳定性:常温常压下稳定
储存条件:密封保存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32999099
安全说明:S22-S24/25
用途
药物说明
类别
药理作用
本品系芦丁经羟乙基化制成的半合成黄酮化合物,具有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聚作用,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能增加血中氧的含量,改善微循环,促进新血管生成以增进侧支循环。它对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能对抗5-羟色胺和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防止因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引起的水肿的作用,并有抗放射性损伤、抗炎症、抗过敏、抗溃疡等作用。
药代动力学
口服曲克芦丁主要从胃肠道吸收,达峰时间(Cmax)1~6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左右,消除半衰期(t1/2β)10~25小时,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代谢产物70%随粪便排出体外。
适 应 症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塞前综合征、动脉硬化、中心性视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等.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所致的偏瘫、失语、动脉硬化、梗死前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心性视网膜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炎及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等。本品经临床应用表明,应用范围广,疗效好,尤其对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较好。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0.3g,一日2-3次;肌注,每次0.1-0.2g,一日2次,20日为一疗程,可用1-3疗程,每疗程隔3-7天.静滴,每天一次0.4g,用5-10%葡萄糖液稀释.
口服,每次0.2~0.3g,每日3次。肌肉注射,每次0.1~0.2g,每日2次。静脉滴注,每次0.4g,每日1次,用5%~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30日为一个疗程,可用1~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7日。儿童用量酌减。
注意事项
一旦有过敏反应出现,应立即停药。
用药期间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及过久站立
贮藏
剂型与规格
片剂:60mg/片、100mg/片、120mg/片。注射剂:100mg/2ml。
不良反应
有胃肠道障碍及过敏反应,个别患者静脉滴注本品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及肝脏毒性反应、急性脑水肿和心律失常等,严重者可产生暂时性精神失常,停药后可自愈。
专家点评
曲克芦丁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能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防止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死前综合征、动脉硬化等。
颗粒剂
【药品名称】
英文名:Troxerutin Granules
汉语拼音:Qukeludinɡ Keliji
分子量:
【性状】
【药理毒理】
本品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能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防止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
【药代动力学】
口服曲克芦丁主要从胃肠道吸收,达峰时间(Cmax)1~6小时,血浆蛋白结合为30%左右,消除相半衰期(t1/2β)10~25小时,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代谢产物70%随粪便排出体外。
【适应症】
【用法用量】
口服:饭后服用;一日1次,一次1袋。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及过久站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贮藏】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