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外伤性脑脓肿

外伤脓肿,是指因外伤起的化脓性细菌侵入成的脓腔。外伤脓肿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常被外伤所掩饰,所表现的发热、头疼、压增高以及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当脓肿成之后,临床表现又与颅占位病变相似,这时全无感染的征象,仅有高压,除头痛、嗜睡、缓,或偶有癫痫发作外,无特点。正常组织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较强,即使是放性损伤 只要做到及时、彻底的清创,并发脓肿的机会也不多 ......
目录

流行病学

正常组织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较强,即使是放性损伤 只要做到及时、彻底的清创,并发脓肿的机会也不多 仅占所有脓肿患者中的5%,战时器性穿透伤脓肿的发生率约为9%。

1.病因

(1)带菌物(如头皮、砂砾、碎、金属)直接进入组织最多见。

(2)颅腔与感染区或污染区(如旁窦、中耳)沟通。

(3)膨出直接感染。

2.致病菌 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最多,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链球菌次之,偶尔可有产荚膜杆菌的感染。有厌氧菌感染的报道日见增多。

发病机制

外伤脓肿多与碎或异物存留有,在器性穿透伤中,污染的弹残留较高速射入的枪弹更易起感染,后者在中因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已达到灭菌的效果。此外,由颌面部、旁窦或颞部、乳突房等处射人颅的穿透伤,感染的可能性则明显增多,尤其是在病人患有旁窦炎症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外伤脓肿的发病时间差异很大,可自伤后数周乃至多年之后,甚至数十年。

细菌入脓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过急性炎期、化脓期 最后到脓肿成。脓肿的发生多在伤后2周~3个月,尤以1个月多见。3个月以后逐渐减少,少数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脓肿部位与细菌侵入颅途径有 放性外伤脓肿多发生在损伤灶或其附近,而器伤则多沿伤道或其附近发展 污染的异物进入时,则脓肿多以异物为中,或在其附近成。

外伤脓肿多为单发,但可有多房,脓壁的厚薄依时间而异。感染早期2周前后,处于化脓性炎及膜炎阶段 此时组织坏死、软化,炎性细胞浸润、充水肿较明显,尚无脓壁成 至3周左右脓肿成,周围有肉组织 纤维组织、网状皮细胞及质细胞增生,构成完整的包膜 脓壁的厚度与时间成正比,1个月的壁厚约1mm,为时较久的慢性脓肿 其壁厚度可超过脓腔直径。

临床表现

外伤脓肿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常被外伤所掩饰,所表现的发热、头疼、压增高以及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均易与外伤相混淆 尤其是位于的非功能区,如极 颞尖等所谓“哑区” 故时有遗误 当脓肿成之后,临床表现又与颅占位病变相似,这时全无感染的征象,仅有高压,除头痛、嗜睡、缓,或偶有癫痫发作外,无特点。如果脓肿位于重要功能区 则常有局部神经缺损体征可有助于定位。

1.全身感染症状 在细菌侵入颅阶段大多数病人有全身不适、发疹、发热头痛呕吐等急性炎或膜炎表现 一般在2~3周症状减轻,少数可持续2~3月。当脓肿包膜成后,病人体温大多正常或低热 而压增高或压迫的症状逐渐加重。脓肿进入局限阶段 临床上可出现一个潜伏期,此期可由数天到数月甚至数年 在潜伏期病人可有头痛消瘦、疲倦、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症状 广泛使用大抗生素,使早期的全身感染症状消失加快,潜伏期延长。

2.压增高症状 随着脓肿包膜成和增大,又出现压增高,病人再度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可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多清晨较重或用力时加重。可出现呕吐。尤其是小脓肿病人多呈喷射性呕吐。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意识障碍,反映出病情严重。昏迷多见于晚期危重病人。约半数病人有视盘水肿压增高常生命体征的改变,呈Cushing反应。

3.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 常在外伤所致的机能障碍的基础上 使已有的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

4.脑疝脓肿破溃脓肿病人两大严重危象。前者与其他占位性病变(如颅肿)所致的脑疝相似;后者为脓肿接近表面或脑室时,由于脓肿压力骤然改变而致脓肿突然破溃,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急性化脓性膜炎或脑室炎,病人突然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外周白细胞剧增,液常呈脓性 如抢救不及时,常致病人死亡。

并发症:

脓肿的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急性化脓性膜炎或脑室炎。

诊断

据患者的外伤史 伤后急性化脓性炎的发作史,以及的颅压表现和局限性症状、体征,结各项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颅骨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碎或异物存留。CT扫描的出现 不仅使大部患者在术前能够明确诊断,而且可帮助选择治疗法和手术时机。CT扫描是最准确、快速的检查法,既可显示脓肿的大小、部位,又能看到脓肿的多少 有无分隔、积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化扫描来了解脓壁的厚度,从而估计脓肿的期龄,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法 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明确脓肿的情况。

诊断:

注意与占位性病变,如部肿等相鉴 脓肿具有感染性病变的特点,可互相区

实验室检查:

椎穿刺术 一般认为,椎穿刺对脓肿的诊断价值不大,相反它可能诱发脑疝脓肿破裂的危险 故仅在鉴诊断很必要或明显膜炎时才小心脓肿早期的颅压常稍高,液中白细胞数增多,一般在 (5~10)×108/L范围。若伴有化脓性膜炎者较高。当脓肿成后,压增高,液中的细胞数正常或以淋巴细胞增多为液蛋白含量大多增加至2~4g/L或更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大致正常。

其它助检查:

1.X线平检查 可显示颅和金属异物。慢性脓肿可显示压增高的质改变或松果体向对侧移位。偶见脓肿囊壁的钙化

2.颅CT扫描 脓肿的CT表现依脓肿发展阶段而异。急性化脓性炎阶段 病灶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 不强化。化脓与脓肿成期,在低密度区周围可显示等密度脓肿脓肿壁可轻度强化,强化厚度多不均匀,脓肿较小时,可呈结状强化,强化厚度多不均匀,脓肿较小可呈结状强化 脓肿周围有不规则水肿带,多较显著 CT不仅可以确定脓肿的存在、位置、大小、数状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情况 而且可帮助选择治疗法和确定手术时机。

3.MRI检查 MRI检查有其独到的优点 不仅在脓肿成期,于T2加权图像上能显示坏死区周围的属特征性的低信号带,而且在炎期也能据T1和T2弛豫时间的变化,做出早期诊断。即在T1加权图像上可见白质不规则的略低信号区 在T2加权图像上呈明显的高信号,炎中区为稍低信号,并有占位效应。若采用Gd-DTPA增强,则在T2加权图像上可以看到不规则的弥漫性强化,并有助于临床治疗上的参考。

治疗

外伤脓肿的治疗,原则上在脓肿还未成前,仍处于化脓性炎阶段,可以采用非手术法,给予大量强效抗菌药物治疗。特是对多发性小病灶或部位较深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保守治疗亦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不过,对外伤后颅异物残留而成为有感染核脓肿,即使在化脓性炎期,是否能完全防止脓肿成 还值得怀疑。对已有包壁成的脓肿,应及时施手术治疗 通常对病程短、脓壁薄,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脓肿,多采用穿刺流术;对病程长、脓壁厚 位于非功能区的脓肿 或包裹有异物的脓肿,则手术将脓肿连同异物一并切除是较彻底的治疗法。

脓肿浅在,周围蛛网膜下腔已锁且伴有放性伤或局部骨髓炎者,可流术,但还需注意清除脓肿或其附近的碎等异物。脓肿穿刺及置管流适用于深部,重要功能区以及在的多发脓肿;病程短、脓肿壁薄且不含异物者;另外对体质过弱或已有脑疝成而无颅手术条件时,穿刺流可做暂时性治疗措施。

手术前后需应用抗生素高压可使用脱水药。同时注意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1.穿刺流术 脓肿的定位,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在局麻下颅骨钻孔或锥孔后使用针穿刺脓肿,进入脓腔时往往有明显的落空感,将针再稍深入1~1.5cm,以防出。然后用空针缓缓抽出脓液,待2/3的脓液排出后,即可以等量的灭菌盐水,每次5ml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转清。随后拔出针,原穿刺孔的向和深度插入硅橡管或导尿管。此时因脓腔尚存有冲洗液,故可仔细调整流管在最佳流位置,再皮刺出颅外并固定之。钻孔切如常分层缝 术后每天或隔天用庆大霉素4万~8万U,及生理盐水溶液冲洗脓腔。全身继续抗菌治疗,定期复查CT,待脓腔即可拔管。

2.脓肿切除术 全麻下施术 于病变区颅,弧膜 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若颅压不甚高,可直接通过皮层分离至脓肿壁,完整将其摘除才能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若颅压甚高或脓肿巨大时,则需用空针先穿刺排空脓腔,再注入庆大霉素4万~8万U 并用双极电凝封穿刺孔之后 紧靠脓壁周围的水肿组织钝性分离摘除脓肿部创腔需用庆大霉素(1500U/ml)或杆菌肽(500~1000U/ml)溶于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术毕分层严密缝,不放流。术后继续抗菌治疗至体温正常及液阴转后1~2周为止。

预后及预防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当脓肿脑疝,或者脓肿破溃时由于脓肿压力骤然改变而致突然破溃时,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急性化脓性膜炎或脑室炎,如抢救不及时 常致病人死亡。

预防:

伤后注意对头皮、颅骨等部位感染的控制 对于穿透伤的碎、异物等,应及时手术进清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鲨肝醇

下一篇 五氯酚钠中毒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