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概述
病因
有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进入血液的砷化氢95%~99%以非挥发性形式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溶血,目前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已观察到巯基有保护红细胞免受砷化氢溶血的作用,也可能当砷化氢氧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与红细胞膜的巯基结合而损伤红细胞膜,溶血后形成砷-Hb复合物及砷的氧化物,随血流分布全身,若肾功能未受损害,最后由肾排出。
症状
急性严重中毒的临床表现分4期:
1.前驱期:在吸入毒物3~7h内因血管内大量溶血引起腰痛,腹痛,寒战,呕吐,随即有棕褐色尿(血红蛋白尿),此期一般仅数小时。
2.血红蛋白血症期:大量溶血引起的贫血及黄疸,在12~24h内可损失原有红细胞的50%,1~2天后有明显黄疸,肝,脾大,且有压痛。
3.急性肾功能衰竭期:溶血后形成的砷氧化物,血红蛋白管型以及破碎的红细胞等堵塞肾小管,引起少尿甚至无尿,此外,溶血后的贫血造成肾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4.恢复期:轻度中毒临床可无急性肾衰期,此外,砷化氢本身对肝,肾,心有直接损害作用,国外文献报道病死率约22.5%,若吸入少量砷化氢,但持续较长时期,也可发生贫血,黄疸及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病变。
检查
鉴别
基于不同的临床特点,贫血有不同的分类。如:按贫血进展速度分急、慢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按血红蛋白浓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贫血;按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和增生低下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并发症
肾脏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通常不易损伤,但是常因刀刺及枪弹伤而致开放性损伤。也可因腰部或上腹部的直接打击,或激烈的振荡致使肾实质损伤,称为闭合性损伤。由于肾脏血运丰富,一旦损伤极易引起出血及尿液外渗到组织间,发生休克和感染。肾损伤多见于20-40岁男性。占住院外伤病人的3%,占腹部损伤的8-10%。腹部穿刺伤中有6-14%可伤及肾脏。
治疗
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环境并吸氧。早期可考虑换血以抢救砷化氢溶血反应,去除砷化氢复合物、砷化氢物以及红细胞碎片,并同时补充必要的血红蛋白量。碱化尿液以减轻肾小管内血红蛋白的沉积。早期及短程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抑制溶血反应。出现少尿时,早期使用高渗脱水剂和快速利尿剂,以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已发生急性肾衰要尽早用血液透析。以及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性感染。此外,急性砷化氢中毒所致溶血有自限性,巯基络合剂在急性期不宜使用;恢复期是否需要应视病情而定。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