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继发前纵韧带及骨膜下撕裂,出血,机化,钙化及骨刺形成所致。
(二)发病机制
主要由于椎间盘退变继发前纵韧带及骨膜下撕裂,出血,机化,钙化及骨刺形成所致,此种骨刺体积大小不一,以中,小者为多,矢状径多小于5mm,由于椎体前方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和富于弹性的食管,缓冲间隙较大,因此一般不至于出现症状,但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则易引起压迫。
1.骨刺过大 如骨刺过大(作者遇到超过1.5cm者)并超过椎体前间隙及食管本身所承受的缓冲与代偿能力时,则可出现食管受压症状。
2.骨刺生成迅速 如因外伤等因素致使椎体前缘骨刺迅速形成,其长度虽较前者为小,但由于该处软组织来不及适应与代偿,则致使局部平衡失调而易出现症状。
3.食管异常 临床上可遇到仅有4~5mm长的骨刺即表现吞咽障碍症状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食管本身可能有炎症存在(或食管周围炎),当然也与患者本人的精神因素,食管的活动度及局部反应程度等有直接关系。
4.解剖部位特点 症状出现与否及出现早晚,程度等与食管的节段有密切关系,在环状软骨(相当于第6颈椎处)与膈膜部的食管较为固定,因此较小的骨刺即可引起症状。
5.体位影响 当颈椎处于仰位时,由于食管同时被拉紧,因而易使食物通过发生障碍;而屈颈位时,食管处于松弛状态,因而易为食物所通过。
症状
早期主要为吞服硬质食物时有困难感及食后胸骨后的异常感(烧灼,刺痛等),渐而影响吞服软食与流质饮食,其吞咽障碍的程度可分为:
(1)轻度:为早期症状,表现为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
(2)中度:指可吞服软食或流质饮食者,较多见,且来就诊者较多。
(3)重者:仅可进食水,汤,但少见。
单纯的食管压迫型颈椎病患者少见,约80%的病例尚伴有脊髓,脊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症状,因此,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以发现其他症状。
检查
1.X线平片检查 显示椎体前缘有骨刺形成,典型者呈鸟嘴状,其好发部位以颈5~6最多,次为颈6~7及颈4~5椎节,约半数病例其食管受压范围可达2个椎间隙。
2.钡餐检查
在钡餐吞服透视下(或摄片),可清晰地显示食管狭窄的部位与程度,食管的狭窄程度除与骨赘的大小成正比外,且与颈椎的体位有关,当屈颈时,食管处于松弛状态,钡剂容易通过,轻型者甚至不显示狭窄;但仰颈时,由于食管处于紧张与被拉长状态,以致使钡剂通过障碍程度加剧。
3.MRI及CT检查
诊断
1.吞咽困难 早期惧怕吞咽较干燥的食物,颈前屈时症状较轻,仰伸时加重。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平片及钡餐检查等,均可显示椎节前方有骨赘形成,并压迫食管引起痉挛与狭窄征,必要时可行MRI等检查。
3.应除外其他疾患 指食管癌,贲门痉挛,胃十二指肠溃疡,癔症和食管憩室等疾患,必要时可采用MRI或纤维食管镜检查,但应注意:在有骨刺情况下,行纤维食管镜检查有发生食管穿孔的危险(有文献报道):在纤维食管镜插入过程中颈部不宜过伸,以防引起脊髓过伸性损伤。
鉴别
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早期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和肩背部酸痛发紧、头痛、头晕、上肢麻木,程度较轻,可先不做特殊治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
(1)注意适当休息避免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工作过度紧张及长时间持续保持固定姿势等,将导致神经肌肉的过度紧张,强化颈椎病症状。
(2)改变用枕习惯颈椎的生理曲度(简称颈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会出现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从而使颈曲发生改变,甚至使颈曲变直或反张弯曲。再有,当人们长期姿势不当、生活习惯不良,比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睡高枕或颈部外伤、外感风寒时,颈椎的生理曲度也容易发生改变。颈曲的改变或消失,往往意味着椎体稳定性变差,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退变,神经受压以及颈伸肌慢性损伤。
(3)积极锻炼特别是颈肩背部肌肉的锻炼,正确的锻炼可以强化肌肉力量,强化正常的颈椎生理曲度、增加颈椎生物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促进血液淋巴的循环,有利颈椎病的恢复。
2.手术治疗
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的颈椎病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1)症状反复发作,经三个月保守治疗无效,且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
(2)除持续性疼痛外,还有神经功能异常表现的;
(3)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已经出现脊髓受压的异常表现,且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符合。
目前颈椎病治疗手术的方法大致可分为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和微创手术。通常按照患者病情以及医生的经验判断选择不同术式,最终达到解除神经压迫、增强颈椎稳定性等目的。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