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红豆树

红豆树 红豆树(拉丁文: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为何氏红豆、鄂西红豆、江阴红豆,属豆科红豆属常绿或落乔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被子植物红豆树高达30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灰绿色;小绿色,无色。花萼钟状,裂;旗瓣倒卵形,长1.8-2厘米,翼瓣龙骨瓣均为长荚果扁,长3.3-4.8厘米。分布在四川、江苏等地,生于海拔200-1350米河旁、山坡......
目录

形态特征

红豆树

常绿或落乔木,高达20-30米,胸径可达1米;树皮灰绿色,平滑。小绿色,幼时有黄褐色细毛,后变光滑;冬有褐黄色细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2.5-23厘米;叶柄长2-4厘米,叶轴长3.5-7.7厘米,叶轴在最上部一对小处延长0.2-2厘米生;小(1-)2(-4)对,薄革质,卵形或卵状,稀近,长3-10.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疏被细毛,老则落无毛或仅下面中脉有疏毛,侧脉8-10对,和中脉成60°角,干后侧脉细脉均明显凸起成网格;小叶柄长2-6毫米,,无凹槽,小叶柄叶轴疏被毛或无毛。

花序生或腋生,长15-20厘米,下垂;疏,有香花梗长1.5-2厘米;花萼,浅裂,萼齿三角,紫绿色,密被褐色短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旗瓣倒卵形,长1.8-2厘米,翼瓣龙骨瓣均为长雄蕊10,花药黄色;子房光滑无毛,胚珠5-6粒,花柱紫色,线状,弯柱头斜生。

荚果,扁平,长3.3-4.8厘米,宽2.3-3.5厘米,先端有短,果颈长约5-8毫米,果瓣近革质,厚约2-3毫米,干后褐色,无毛,内壁无隔膜,有种子1-2粒;种子,长1.5-1.8厘米,宽1.2-1.5厘米,厚约5毫米,种皮红色种脐长约9-10毫米,位于长轴一侧。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长习性

生于河旁、山坡、山谷林,海拔200-900米,稀达1350米。红豆树幼年喜湿耐阴,中龄以后喜光。

较耐,在本属中是分布于纬度最北的一个种。它对土壤肥力要求中等,但对水分要求较高;在土壤肥润、水分条件较好的山洼、山麓、水等处生长快,干也较好;在干山坡与丘陵部则生长不良。主根明显,根系发达,寿命较长,具萌力,能天然下种更新。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

黔江发现千年红豆树王

2017年4月,重庆市黔江区林业局在对全区范围的古树展普查调查工作时发现了一株1200年的“红豆树王”,由于树龄较长,树洞已空,树洞可同时容纳十位成年人。

这株红豆生长在在黔江区杉岭乡尖山子村,测量,树高达27米,胸径1.83米,是黔江区最大的红豆树。据考,这棵红豆生长了1200年,有可能是重庆树龄最大的一棵红豆树。让人称奇的是,过1000多年的雨剥蚀,虽然树已空,但是红豆树依然茂。

繁殖栽培

种植

采种培育

红豆结实年龄迟,且有大小年之分。选择生长健壮50年以上的天然林或30年以上人工林的优良母树进采种。当荚果成熟,快要裂时,爬上母树用高剪钩取果,收集荚果,采回的荚果,稍加暴晒后放室,使荚果自然粒,收集种子,阴干后放入器皿或布袋贮存。种粒大,千粒重200~250克,场圃发率可达70%。

红豆树对育苗圃地要求不苛刻,只要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山垅地、洋面田都可做育苗圃地:排水不良、低洼积水地苗木生长不良,不宜育苗。圃地要施足基肥后,再整地做床,苗床要求与杉、松育苗相近。播种法宜采用沟状条播,沟深2~3cm,沟15~20cm。

种子种皮坚硬,角质层厚,透水性能差,发困难,播种前必须进种子处理,用机械破皮或沸水烫种等破坏角质层,使种子吸水及时发,提高发率。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揭除覆盖物,以防压弯幼,待幼出±约1/3时即可揭除全部覆盖物,结拔除杂草。红豆树幼苗生长快,要及时除草、松土、施肥,6~8月为幼苗速生期,高生长量达全年2/3,消耗养分多,要及时追肥促进生长。苗木充分郁后即要间苗,拔除过密、被压的弱苗。11月份高生长停止,冬成。据育苗试验表明,1年生苗高可达40~60cm,地径0.7~1.0cm,主根长20cm以上,根冠长度21cm左右,可出圃造林,每亩产苗2万株左右。

造林技术

红豆树红豆树适宜在分布区海拔600米以下、土壤湿润肥沃的山坡地以及房前屋后、四旁地造林,以平原路旁、河岸最为适红豆树趋肥、趋水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高,造林地必须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I、Ⅱ级地。干、瘠薄的土壤和山、山部位不能造。整地宜采用块状垦,挖明、回表土规格60cm×40cm×40cm。造林前每施钙镁磷肥0.5斤作为基肥。

为了培育优良干材,造林密度可适当加大,纯林一般每亩150~180株,混交林每亩120~150株。红豆树比较适宜与建柏、杉木带混交,2~3红豆树1建柏(杉木)。

红豆树幼苗际部位含有糖分,造林前要在苗木部浇拌药浆预防害。

抚育技术

红豆树幼树生长速度中等,造林后要加强前期管理,促进幼树生长发育,前4年每年锄草2次,第5~6年每年抚育一次,每亩167株的造林地第6年始郁红豆树自然整差,幼林郁后要进适当修,修剪影响生长的部分侧。幼林郁后的第5~6年进第一次抚育间伐,伐除被压状态的被压木和枯死木和个生长过密植株,间伐强度30%左右。

此外,据试验调查表明,红豆树幼树生长分化大,1年生幼树个体,树高最大为216cm,是平均值的2.5倍;幼树的地径最大值为2.7cm,是平均值的1.8倍;幼树抽梢最大值为141cm,是平均值的2.9倍。由此林分整齐性较差,个体变异性大,因此急需加快良种选育研究工作。

病虫防治

角斑病

危害当年新,病初期面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继而逐渐扩大成典型的多角褐色斑点,后期许多小角斑连在一起成不规则坏死型块斑,部分病叫焦黄落。5~6月份为病害盛发期。

防治法:秋季结抚育收集落烧毁或深埋,减少次年病源。用波尔多液喷雾3次,初春展时1次,子长齐后1次,以后隔半月再喷1次可防止病害蔓延。

膏药

要危害阴湿地带的幼树树干,影响树干发育

防治法:及时间伐,促进通或用石硫合剂涂抹病斑,有抑制效果。

堆砂蛀蛾

幼虫钻蛀嫩梢造成枯死。成虫产卵于新抽的嫩梢上,孵化后,幼虫咬破嫩皮钻入新梢,虫道长约5厘米,虫道有一孔,幼虫将粪粒堆在洞

防治法:4月份喷洒40%乐果400~600倍液,剪除枯梢,消灭其中幼虫。

主要价值

济价值

本种在本属中是分布于纬度最北地区的种类,较为耐。木材坚硬细致,纹理美丽,有光泽,边材不耐腐,易受虫蛀,心材耐腐朽,为优良的木雕工艺及高级家具等用材;种子入药;树姿优雅,为很好的园树种。现大树不多,应加强保护及繁殖

红豆树木材坚重,收缩性小,强度中等边材淡黄褐色心材褐色,前者易受虫蛀,利用价值不高;后者坚硬有光泽,切面光滑,且木材组织的色调和排列成很致的纹,是上等家具、工艺雕刻、特种装饰和镶嵌的珍贵用材,著浙江龙泉宝剑,其剑柄和剑鞘即为红豆树的心材所制。

药用价值

性味:苦,平。有小毒

功能

理气,通疝气腹痛滞,闭经

用法用量

3~5钱。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豆树自然繁殖能力和传播扩能力均较差,种群天然分布受限,而且多年来盗伐现象严重,导致现存林分稀少、种群分布范围收缩及数量减少,正逐渐走向衰亡。

据2009年调查,中国浙江省有野生红豆树共计373株,幼树220株,大树153株,分布面积约3.40公顷。其中,龙泉市锦溪有300株,幼树160株,大树140株,分布面积约2.96公顷;庆元县黄田71株,幼树60株,大树11株,分布面积约0.4公顷;永嘉、诸暨等县有极少量分布。

2017年4月,中国重庆市黔江区林业局在对全区范围的古树展普查调查工作时发现了一株1200年的“红豆树王”,由于树龄较长,树洞已空,树洞可同时容纳十位成年人。这株红豆生长在在黔江区杉岭乡尖山子村,测量,树高达27米,胸径1.83米,是黔江区最大的红豆树。据考,这棵红豆生长了1200年,有可能是重庆树龄最大的一棵红豆树。让人称奇的是,过1000多年的雨剥蚀,虽然树已空,但是红豆树依然茂。

濒危原因

红豆种子产量低、虫害严重,结实年龄较迟且不稳定,需间隔3-5年结果1次,甚至更长时间,极少连年结果,荚果平均出籽率为23%。调查中国陕西秦岭红豆树发现,有的红豆树全株仅有19粒种子,其中18粒都有不同程度的虫蛀现象,只有1粒是完好种子红豆树适生区狭窄,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区低海拔丘陵、山谷或溪边常绿阔林中,此区域人类活动大,人为干扰严重,造成种源匮乏,种群难以扩展。红豆树人工种植技术还不成熟,存在诸如种源缺乏、幼苗培育难、人工林早期生长慢等问题,阻碍了红豆树的规模化发展和高效栽培

保护措施

红豆树野外资源分布极为稀少,因此,建议加强红豆树生态及生物研究,如立地条件恢复与改善、种群动态和周期性变化、生长环境特征及群落相生物间的系;针对红豆树龄较大、结果量少等问题加强期和果期管理,展种群自然更新机制研究;收集保存红豆树优良种质,建立专门红豆树异地种质保存基因库,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红豆树资源提供科依据;此外,有必要对较大种群红豆树实施就地保育,红豆树自然保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并适当进人工种繁育及回归保育,探索红豆树育苗造林的新法、新技术,建立相红豆树造林技术规程。

保护级

红豆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 1998年 ver 2.3)——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

列入《中国重点保护植物》——Ⅱ级。

2016年,中国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珍贵用材树种培育案(2016—2020年)》,将红豆树列为全省造林一般推荐性树种,具有发潜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热射病

下一篇 己酮可可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